一种用于上肢锻炼电激式握力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40391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上肢锻炼电激式握力棒,包括采用软胶材质制作而成的外圆管,外圆管内设有内圆管,外圆管内设有四个绕内圆管中心线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滑杆,滑杆沿内圆管径向方向穿过于内圆管且与内圆管滑动配合,固定条上对应各滑杆的位置分别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滑杆的一端与压力传感器相接触,另一端与外圆管的内壁相接触,滑杆位于内圆管与外圆管之间的杆身上套设有复位弹簧,还设置有控制单元和计时单元,控制单元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控制单元与计时单元电连接。计时单元将计时握力时间信息反馈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再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患者握力的时间,进而能够判断患者握力的力度和时间是否达到锻炼的效果。断患者握力的力度和时间是否达到锻炼的效果。断患者握力的力度和时间是否达到锻炼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上肢锻炼电激式握力棒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上肢锻炼电激式握力棒。

技术介绍

[0002]临床上,针对上肢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后,为了防止术后上肢前臂出现肿胀、疼痛或不适的情况,就将上肢骨折患者的上肢太高,采用体位引流的方式,能够较好的减少患者的组织水肿,能够尽可能缓解患者的疼痛。但是,这样的方式长时间也会让患者的肌肉酸疼,肿胀,不利于血液循环,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现在临床上就使用一种握力球,握力球是一种市售的弹力软橡胶球,握球时产生的肌肉收缩可促使上肢静脉回流加速,达到锻炼保健的效果。
[0003]而传统的握力球没有计量训练的功能,如果需要计量记录每天的训练的时间和次数,必须通过人工计量和的变形样式(以把握力球握扁二分之一以上为标准);因此,采用人工计量和人工观察的方式并不能准确的获取锻炼的信息,同时,在用握力球锻炼时,如果没有达到标准的力度,传统的握力球也无法对患者的掌心的穴位进行刺激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获取时间和力度信息的用于上肢锻炼电激式握力棒。
[0005]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上肢锻炼电激式握力棒,包括采用软胶材质制作而成的外圆管,所述外圆管内设有内圆管,所述内圆管的中心线与外圆管的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内圆管与外圆管相隔设置,所述外圆管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端盖,所述内圆管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的端盖上,内圆管内设置有横截面为正方形形状的固定条,所述固定条的中心线与内圆管的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固定条与内圆管相隔设置,所述固定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侧的端盖上;
[0007]所述外圆管内设有四个绕内圆管中心线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滑杆,所述滑杆沿内圆管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滑杆沿内圆管径向方向穿过于内圆管且与内圆管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条上对应各滑杆的位置分别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滑杆的一端与压力传感器相接触,另一端与外圆管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滑杆位于内圆管与外圆管之间的杆身上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内圆管和外圆管上。
[0008]其中一个端盖的外表面上设有显示屏,显示屏所在的端盖内表面上还设置有控制单元和计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计时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显示屏电连接。
[0009]本方案在使用时,患者的手掌握力进行手臂锻炼,在握力时,患者在对外圆管施加作用力时,就会对滑杆施加推力,推动滑杆朝向固定条方向移动,由于滑杆是穿过内圆管且
与内圆管滑动配合,因此,滑杆朝向固定条移动,而内圆管与滑杆的滑动配合对滑杆起到导向的作用;在推动滑杆移动时,患者需要克服滑杆上的复位弹簧的弹性势能,推动滑杆朝向固定条的端部与压力传感器相接触,当滑杆与压力传感器相接触时,压力传感器获取压力信号并传递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将压力信息通过显示屏显示,以判断患者握力的力度,同时,控制单元还向计时单元下发指令,启动计时单元计时握力时间;
[0010]当患者的手掌无力时,克服不了复位弹簧的弹性势能,复位弹簧带动滑杆复位,滑杆朝向固定条的端部远离压力传感器,此时,压力传感器发送信号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将下发指令至计时单元,计时单元将计时握力时间信息反馈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再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患者握力的时间,进而能够判断患者握力的力度和时间是否达到锻炼的效果。
[0011]进一步,所述滑杆朝向外圆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块,所述弧形块的外表面贴合在所述外圆管的内表面上,所述滑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抵接在压力传感器上的压力块,所述复位弹簧朝向于外圆管的一端抵接在弧形块上。
[0012]将滑杆的两端分别安装弧形块和压力块,这样能够增大滑杆的端面与外圆管的内表面和压力传感器接触面积,通过弧形块贴合外圆管的内表面,对外圆管的内表面也起到支撑的作用,在患者握力时手掌与弧形块接触面积增大,能够提到患者握力的舒适度;同时,压力块能够实现对压力传感器产生挤压的作用。
[0013]进一步,所述外圆管的外表面且对应弧形块的位置设有电激区域,所述电激区域内设有多个第一按摩球,所述第一按摩球上表面安装有电极块,所述电极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0014]在患者握力时,第一按摩球能够对患者的手掌起到按摩的作用,当压力传感器获取的握力力度不合格时,控制单元会下发指令至电极块,启动电极块,电极块对患者的手掌的穴位进行刺激,减轻手掌的疲劳度。
[0015]进一步,所述外圆管的外表面且位于各电激区域外侧的位置设有多个第二按摩球,多个第二按摩球绕设在电激区域的周侧,所述第二按摩球穿设有呈条状的外通气孔,所述外圆管对应外通气孔的位置穿设有内通气孔。
[0016]在患者握力时,第二按摩块与第一按摩块相配合对患者的手掌起到按摩的作用,而在患者对外圆管施加作用力时,外圆管挤压变形,外圆管与内圆管之间形成的腔室也会挤压变形,而腔室内的气体就会经过内通气孔和外通气孔喷出,并喷在患者的手掌内,对患者锻炼产生的热量进行降温,提高舒适度;同时,当患者释放外圆管时,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外圆管复原,进而外界的空气经外通气孔和内通气孔进入至腔室内。
[0017]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8]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压力传感器和计时单元的配合,实现患者对握力的力度和时间的监控,通过显示屏能够监控患者锻炼的时间和力度是否达标,使其自觉练习,达到满意效果,提高患者功能康复效率,同时,还利用电极块实现对患者手掌的穴位进行刺激,与第一按摩球和第二按摩球相配合,增强保健效果;另外,通过第二按摩球上的内通气孔和外通气孔的连通能够将外圆管与内圆管之间形成腔室内的气体排出,并将该气体喷射在患者的手掌上,这样对手掌产生的热量进行降温,让患者的手心不容易出汗,不容易在握力棒表面堆积污渍和细菌,也不会有异味产生。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上肢锻炼电激式握力棒的截面示意图。
[0020]图中:外圆管1、内圆管2、固定条3、弧形块4、滑杆5、压力块6、压力传感器7、第一按摩球8、电极块9、第二按摩球10、通气孔11,复位弹簧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本实施例:参见图1,一种用于上肢锻炼电激式握力棒,包括采用软胶材质制作而成的外圆管1,外圆管1内设有内圆管2,内圆管2的中心线与外圆管1的中心线相重合,内圆管2与外圆管1相隔设置,外圆管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端盖,内圆管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的端盖上,内圆管2内设置有横截面为正方形形状的固定条3,固定条3的中心线与内圆管2的中心线相重合,固定条3与内圆管2相隔设置,固定条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侧的端盖上;
[0023]外圆管1内设有四个绕内圆管2中心线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滑杆5,滑杆5沿内圆管2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上肢锻炼电激式握力棒,包括采用软胶材质制作而成的外圆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管(1)内设有内圆管(2),所述内圆管(2)的中心线与外圆管(1)的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内圆管(2)与外圆管(1)相隔设置,所述外圆管(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端盖,所述内圆管(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的端盖上,所述内圆管(2)内设置有横截面为正方形形状的固定条(3),所述固定条(3)的中心线与内圆管(2)的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固定条(3)与内圆管(2)相隔设置,所述固定条(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侧的端盖上;所述外圆管(1)内设有四个绕内圆管中心线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滑杆(5),所述滑杆(5)沿内圆管(2)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滑杆(5)沿内圆管(2)径向方向穿过于内圆管(2)且与内圆管(2)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条(3)上对应各滑杆(5)的位置分别安装有压力传感器(7),所述滑杆(5)的一端与压力传感器(7)相接触,另一端与外圆管(1)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滑杆(5)位于内圆管(2)与外圆管(1)之间的杆身上套设有复位弹簧(12),所述复位弹簧(12)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内圆管(2)和外圆管(1)上;其中一个端盖的外表面上设有显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春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