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3882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包括基座以及安装设置在基座上的触点组件和电磁致动组件,所述触点组件包括用于控制回路通断的动簧片和静簧片,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包括推动卡,所述推动卡具有正向和反向的活动行程以推动所述动簧片摆动实现所述动簧片与静簧片的接触和分离,所述动簧片呈片状结构,在所述推动卡上设有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以分别对所述动簧片进行正向推动和反向推动,所述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分别位于所述动簧片的片体摆动方向的两侧且相互错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继电器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调整的灵活性,能实现实时调整参数的目的,又能大幅提高校正效率。又能大幅提高校正效率。又能大幅提高校正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开关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结构一般包括基座、固定在基座上的触点组件、电磁致动组件以及和基座配合的外壳体。该触点组件往往由一组或多组带有触点的静簧片或动簧组件构成,其中动簧组件通常包括动簧支架和铆接在动簧支架上的动簧片,这些作为开关功能的部件被间隔地立设在基座,并受电磁致动组件的驱动,带动动簧片以使动簧片和静簧片上的触点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不同的回路闭合或分断(称为开关切换);该电磁致动组件主要包括衔铁、轭铁、铁芯、线圈、推动卡等,衔铁、轭铁、铁芯、线圈构成常规的电磁

机械转化功能单元,并通过推动卡作用于动簧片,以使该触点组件实现开关切换。
[0003]现有技术中,动簧片被夹持在推动卡设有的卡槽中,衔铁部分动作时推动卡卡槽推动动簧片发生弹性形变,使动簧片上的导电触点与静簧片上的导电触点相接触或分离。因此,动簧片与基座的相对位置、动簧片与推动卡卡槽的装配位置以及动簧片的弹性系数值(下面简称为K值)直接影响到触点接触或分离的精确程度。然而,受制造和装配精度的限制,动簧组件装配在基座的位置尺寸与推动卡的作用位置往往无法直接满足继电器电气与机械参数的要求,需通过校正工序再对其进行调校,现有技术中需要校正继电器的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时,常常是在继电器装配完成后利用工装夹具夹持动簧支架来调整,例如调整其倾斜角度、高度等位置尺寸,以满足继电器电气与机械参数要求,不仅调整效率慢还可能导致动簧支架重新回弹复原,稳定性较差。
[0004]同时,现有技术中的动簧片与推动卡的装配结构较为简单,不能够单独对动簧片的闭合行程或分断行程进行位置校正,灵活性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磁保持继电器,以提高继电器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调整的灵活性。
[0006]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本技术提出一种继电器,包括基座以及安装设置在基座上的触点组件和电磁致动组件,所述触点组件包括用于控制回路通断的动簧片和静簧片,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包括推动卡,所述推动卡具有正向和反向的活动行程以推动所述动簧片摆动实现所述动簧片与静簧片的接触和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呈片状结构,在所述推动卡上设有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以分别对所述动簧片进行正向推动和反向推动,所述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分别位于所述动簧片的片体摆动方向的两侧且相互错位。
[0008]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动簧片的片体厚度。
[0009]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对应所述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在所述动簧片上
设有与之配合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动簧片上还设有缺失部以隔断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
[0010]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或所述第二抵接部是一悬臂结构。
[0011]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动簧片的片体边缘位置,所述缺失部是设置在所述动簧片边缘的缺口。
[0012]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缺口呈“L”字型弯曲延伸,从而使所述第一抵接部或第二抵接部形成一悬臂结构;或者所述缺口呈“T”字型弯曲延伸,从而使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都形成一悬臂结构。
[0013]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所述推动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缺口中并隔挡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的隔离部。
[0014]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一抵接部或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动簧片的片体中间区域,所述缺失部是在所述动簧片片体上开设的呈“U”形结构的通孔,从而使所述第一抵接部或第二抵接部形成一悬臂结构;或者所述缺失部是在所述动簧片片体上开设的呈“H”形结构的通孔,从而使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都形成一悬臂结构。
[0015]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是成型于所述推动卡上的凸点。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上的结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继电器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调整的灵活性,当在中检工序中发现有参数调整的需求时,则在前段的制造工序中灵活调整动簧片和推动卡的各项尺寸参数即可,不必在继电器装配完成后利用工装夹具夹持动簧片来调整。既能实现实时调整参数的目的,又能大幅提高校正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是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结构爆炸图;
[0019]图3是实施例1中第一动簧片的示意图;
[0020]图4是实施例1中推动卡的仰视示意图;
[0021]图5是实施例1中推动卡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6是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一,推动卡局部剖,第一簧片组闭合,第二簧片组断开);
[0023]图7是图6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8是图6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9是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二,推动卡局部剖,第一簧片组断开,第二簧片组闭合);
[0026]图10是图9中T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11是图9中Y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12是实施例2中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30]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1]参阅图1、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基座1和安装设置在基座1上的触点组件和电磁致动组件,其中触点组件包括第一簧片组2和第二簧片组3,分别用于控制两个回路的通断,第一簧片组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动簧组件21和第一静簧片22,第二簧片组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动簧组件31和第二静簧片32。第一动簧组件21包括插接于基座1的、竖向延伸的第一动簧支架212和插接于推动卡4的、横向延伸的第一动簧片211,第一动簧片211和第一动簧支架212相互铆接固定,导电触点设置在第一动簧片211上;与之类似的,第二动簧组件31包括插接于基座1的、竖向延伸的第二动簧支架312和插接于推动卡4的、横向延伸的第二动簧片311,第二动簧支架312和第二动簧片311相互铆接固定,导电触点设置在第二动簧片311上。第一静簧片22对立设置在第一动簧片211一端部的外侧位置,第二静簧片32对立设置在第二动簧片311一端部的外侧位置,第一静簧片22、第一动簧片211、第二静簧片32和第二动簧片311上均具有导电触点。第一静簧片22、第一动簧片211、第二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继电器,包括基座以及安装设置在基座上的触点组件和电磁致动组件,所述触点组件包括用于控制回路通断的动簧片和静簧片,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包括推动卡,所述推动卡具有正向和反向的活动行程以推动所述动簧片摆动实现所述动簧片与静簧片的接触和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呈片状结构,在所述推动卡上设有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以分别对所述动簧片进行正向推动和反向推动,所述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分别位于所述动簧片的片体摆动方向的两侧且相互错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动簧片的片体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在所述动簧片上设有与之配合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动簧片上还设有缺失部以隔断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或所述第二抵接部是一悬臂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文广钟叔明何仲波罗泽宇潘佳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