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3746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包括丝杆,所述丝杆两端分别固定在结构板内及主龙骨上,同时,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丝杆上,所述套筒顶部与所述结构板底部抵接;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套设在所述丝杆上,所述第一垫片靠近所述结构板一侧与所述套筒底部抵接;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丝杆上,所述第一螺母靠近所述结构板一侧与所述第一垫片背离所述结构板一侧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丝杆上,并且通过第一螺母和第一垫片联合将套筒锁紧在丝杆上且套筒顶部与结构板抵接,因此套筒可以防止丝杆产生摆动及形变,从而加强丝杆的稳定性及强度,进一步提升结构板与主龙骨之间结构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用于建筑物构造的连接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吊顶是指房间上部的一种装修,吊顶一般通过吊杆固定在房间的上部。随着室内空间越来越大,吊顶面板和结构楼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导致吊杆过长,刚度不足。此外,当吊顶面板受到向上的推力或负风压的作用时,会使得吊杆产生一定的弯曲变形,从而导致吊顶面板产生变形等问题。根据《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7.1.11规定,当吊杆长度大于1.5m时,应设置反支撑。吊顶反支撑无具体设计或施工要求,往往由建筑或装饰设计师主导设计。传统的吊顶反支撑主要采用角钢或者钢管作为吊杆,以增加吊杆的整体刚度,有时为了提高吊顶反支撑的受力性能,还经常采用倒人字形的构造,因此,传统的吊顶反支撑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材,导致吊顶反支撑的成本过高,并且传统的吊顶反支撑施工所需空间较大不方便施工,需要采用焊接施工步骤复杂,施工效率有待提升。
[0003]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反支撑装置成本高、施工所需空间大且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包括丝杆,所述丝杆两端分别固定在结构板内及主龙骨上,同时,还包括:
[0007]套筒,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丝杆上,所述套筒顶部与所述结构板底部抵接;
[0008]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套设在所述丝杆上,所述第一垫片靠近所述结构板一侧与所述套筒底部抵接;
[0009]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丝杆上,所述第一螺母靠近所述结构板一侧与所述第一垫片背离所述结构板一侧抵接。
[00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中,还包括:
[0011]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第二螺母靠近所述结构板一侧与所述结构板底部抵接。
[00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中,还包括:
[0013]第二垫片,所述第二垫片套设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第二垫片两侧分别与所述结构板及第二螺母抵接。
[0014]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中,还包括:
[0015]第三垫片,所述第三垫片套设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第三垫片两侧分别与所述套
筒顶部及结构板底部抵接。
[0016]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中,所述丝杆埋设在所述结构板内一端的端部设有限位凸起。
[0017]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中,还包括:
[0018]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套设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限位件埋设在所述结构板内,所述限位件远离所述套筒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凸起靠近所述套筒的一侧抵接。
[001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中,还包括:
[0020]固定件,所述固定件成碗状结构,所述固定件套设在所述套筒上,所述固定件小口径端与所述套筒外侧抵接,所述固定件大口径端与所述结构板底部固定连接。
[0021]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中,还包括:
[0022]第四垫片,所述第四垫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套筒外周,且所述第四垫片与所述固定件小口径端抵接。
[002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中,还包括:
[0024]固定支座,所述固定支座设置在所述主龙骨上,所述丝杆底端与所述固定支座固定连接。
[002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中,还包括:
[0026]第三螺母,所述丝杆底端贯穿所述固定支座顶部且所述丝杆底端设置在所述固定支座形成的容纳腔内,所述第三螺母设置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第三螺母远离所述主龙骨一侧与所述固定支座内侧顶部抵接。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00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包括丝杆,所述丝杆两端分别固定在结构板内及主龙骨上,同时,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丝杆上,所述套筒顶部与所述结构板底部抵接;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套设在所述丝杆上,所述第一垫片靠近所述结构板一侧与所述套筒底部抵接;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丝杆上,所述第一螺母靠近所述结构板一侧与所述第一垫片背离所述结构板一侧抵接。本技术通过将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丝杆上,并且通过第一螺母和第一垫片联合将套筒锁紧在丝杆上且套筒顶部与结构板抵接,因此套筒可以防止丝杆产生摆动及形变,从而加强丝杆的稳定性及强度,进一步提升结构板与主龙骨之间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0031]图3为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0032]图中:1、丝杆;2、结构板;3、主龙骨;4、套筒;5、第一垫片;6、第一螺母;7、第二螺母;8、第二垫片;9、第三垫片;10、限位凸起;11、限位件;12、固定件;13、第四垫片;14、固定支座;15、第三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4]在实施方式和申请专利范围中,除非文中对于冠词有特别限定,否则“一”与“所述”可泛指单一个或复数个。
[0035]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6]实施例:
[0037]请一并参阅图1

图3。其中,所述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包括丝杆1,所述丝杆1两端分别固定在结构板2内及主龙骨3上,同时,还包括:套筒4,所述套筒4套设在所述丝杆1上,所述套筒4顶部与所述结构板2底部抵接;第一垫片5,所述第一垫片5套设在所述丝杆1上,所述第一垫片5靠近所述结构板2一侧与所述套筒4底部抵接;第一螺母6,所述第一螺母6设置在所述丝杆1上,所述第一螺母6靠近所述结构板2一侧与所述第一垫片5背离所述结构板2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包括丝杆,所述丝杆两端分别固定在结构板内及主龙骨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丝杆上,所述套筒顶部与所述结构板底部抵接;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套设在所述丝杆上,所述第一垫片靠近所述结构板一侧与所述套筒底部抵接;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丝杆上,所述第一螺母靠近所述结构板一侧与所述第一垫片背离所述结构板一侧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第二螺母靠近所述结构板一侧与所述结构板底部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垫片,所述第二垫片套设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第二垫片两侧分别与所述结构板及第二螺母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垫片,所述第三垫片套设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第三垫片两侧分别与所述套筒顶部及结构板底部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吊顶的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埋设在所述结构板内一端的端部设有限位凸起。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孝臣吴春云胡世发郭勇刚陈计明曹伟肖宇峰刘庆云涂俊峰廖嘉文林康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建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