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3018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51
本申请提供一种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马达包括外壳、第一磁性体、第二磁性体、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一电极引脚、第二电极引脚和载体;载体用于固定镜头;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固定在外壳的内壁;第一线圈位于载体与第一磁性体之间;第二线圈位于载体与第二磁性体之间;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线圈的第三端与第一电极引脚电连接,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第三线圈的第四端与第二电极引脚电连接;第一电极引脚用于耦合至电源正极,第二电极引脚用于耦合至电源负极,或者,第一电极引脚用于耦合至电源负极,第二电极引脚用于耦合至电源正极。本申请可以增大流经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电流的大小,进而增大马达推力,以解决推力不足的问题。足的问题。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镜头驱动
,尤其涉及一种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自动对焦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应用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中。配置有自动对焦功能的终端设备,可以在拍摄时自动对被拍摄物体进行对焦,实现对被拍摄物体的清晰成像。
[0003]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终端设备的摄像头模组,一般由镜头、图像传感器(image sensor)及音圈马达组成。摄像头模组的自动对焦功能,一般依赖音圈马达来实现。音圈马达包括动子部分和定子部分,动子部分固定有镜头,动子部分可以相对定子部分发生光轴方向上的运动。图像传感器固定在音圈马达远离镜头的一侧。镜头可以随着动子部分运动,可以使得镜头对被拍摄物体的成像焦点位于图像传感器上。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对被拍摄物体实现清晰成像。一般来说,动子部分相对定子部分发生运动的方式是,定子部分为磁石,动子部分为通电线圈,在通电线圈通电后,磁石的磁场可以对通电线圈中的运动电荷产生洛伦兹力,该洛伦兹力即为动子部分推动镜头的推力。
[0004]洛伦兹力的大小与通电线圈中电流的大小以及通电线圈的长度等因素相关,因此,对于一些音圈马达,如果其通电线圈的电流过低,将导致动子部分受到的洛伦兹力过小,也就是说音圈马达的马达推力会过小,这将影响终端设备自动对焦的准确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传统马达推力不足的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马达,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腔体内部的第一磁性体、第二磁性体、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一电极引脚、第二电极引脚和载体;其中,载体用于固定镜头;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固定在外壳的内壁,并且以镜头的光轴为中心,对称地分布在载体的两侧;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的磁极方向相同,且与镜头的光轴平行;第一线圈位于载体与第一磁性体之间,且固定在载体上;第二线圈位于载体与第二磁性体之间,且固定在载体上;第一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极引脚电连接,第一线圈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极引脚电连接;第二线圈的第三端与第一电极引脚电连接,第二线圈的第四端与第二电极引脚电连接;第一电极引脚用于耦合至电源正极,第二电极引脚用于耦合至电源负极,或者,第一电极引脚用于耦合至电源负极,第二电极引脚用于耦合至电源正极。
[000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可以在保持供电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流经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电流值大小,使得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受到的洛伦兹力可以增大,进一步的,马达推力可以增大,这样,可以解决现有马达结构推力不足的问题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还包括:第一下簧片和第二下簧片;第一下簧片位于第一
线圈和第二线圈的一侧,第二下簧片位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另一侧;第一下簧片包括靠近第一线圈第一端的第一固定端,第一电极引脚固定在第一固定端,与第一下簧片电连接;第二下簧片包括靠近第二线圈第三端的第二固定端,第二电极引脚固定在第二固定端,与第二下簧片电连接。
[0008]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接线柱、第二接线柱、第三接线柱和第四接线柱;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位于载体外侧,且固定在第一下簧片的顶面,与第一下簧片电连接;其中,第一接线柱靠近第一线圈的第一端,第二接线柱靠近第二线圈的第三端;第三接线柱和第四接线柱位于载体外侧,且固定在第二下簧片的顶面,与第二下簧片电连接;其中,第三接线柱靠近第一线圈的第二端,第四接线柱靠近第二线圈的第四端。
[0009]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第一导线一端与第一线圈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导线另一端与第一接线柱电连接;第二导线一端与第二线圈的第三端电连接,第二导线另一端与第二接线柱电连接;第三导线一端与第一线圈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导线另一端与第三接线柱电连接;第四导线一端与第二线圈的第四端电连接,第四导线的另一端与第四接线柱电连接。
[0010]这样,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第一导线、第一接线柱、第一下簧片与第一电极引脚电连接,从而耦合至电源的正极或负极,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可以通过第三导线、第三接线柱、第二下簧片与第二电极引脚电连接,从而耦合至电源的负极或正极。第二线圈的第三端可以通过第二导线、第二接线柱、第一下簧片与第一电极引脚电连接,从而耦合至电源的正极或负极,第二线圈的第四端可以通过第四导线、第二下簧片与第二电极引脚电连接,从而耦合至电源的负极或正极。
[0011]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还包括:基座;外壳设置在基座上;基座位于载体底部,第一下簧片和第二下簧片位于基座与载体之间。
[0012]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第一下簧片还包括:靠近第二线圈第三端的第三固定端,以及,位于第一固定端和第三固定端之间、且沿第一固定端到第三固定端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变形区、第五固定端、第一连接体、第六固定端和第二变形区;第一固定端和第三固定端固定在基座顶面上,第五固定端和第六固定端固定在载体的底面上;第一变形区和第二变形区用于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在受力消失时恢复形变。
[0013]这样,在第一变形区和第二变形区在受力时可以发生形变,使得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及载体可以相对基座发生运动,在力消失时,第一变形区和第二变形区可以引导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及载体复位。
[0014]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第二下簧片还包括:靠近第二线圈第四端的第四固定端,以及,位于第二固定端和第四固定端之间、且沿第二固定端到第四固定端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三变形区、第七固定端、第二连接体、第八固定端和第四变形区;第二固定端和第四固定端固定在基座顶面上,第七固定端和第八固定端固定在载体的底面上;第三变形区和第四变形区用于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在受力消失时恢复形变。
[0015]这样,在第三变形区和第四变形区在受力时可以发生形变,使得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及载体可以相对基座发生运动,在力消失时,第三变形区和第四变形区可以引导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及载体复位。
[0016]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还包括:框架和上簧片;其中,框架位于载体的顶面,与外
壳的底面固定连接;上簧片位于框架与载体之间,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处和多个第二连接处,多个第一连接处一一对应地分布在多个第二连接处的外侧;其中,每一对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处与第二连接处之间连接有第五变形区,每一对相邻的第二连接处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体;多个第一连接处用于与框架固定连接;多个第二连接处用于与载体固定连接;第五变形区用于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在受力消失时恢复形变。
[0017]这样,在第五变形区在受力时可以发生形变,使得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及载体可以相对基座发生运动,在力消失时,第五变形区可以引导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及载体复位。
[0018]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固定端、第二固定端、第三固定端和第四固定端分别与多个第一连接处中的其中一个第一连接处相对应;其中,第一固定端与其对应的第一连接处在光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200),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200)腔体内部的第一磁性体(210)、第二磁性体(220)、第一线圈(230)、第二线圈(240)、第一电极引脚(250)、第二电极引脚(260)和载体(270);其中,所述载体(270)用于固定镜头(400);所述第一磁性体(210)和所述第二磁性体(220)固定在所述外壳(200)的内壁,并且以所述镜头(400)的光轴为中心,对称地分布在所述载体(270)的两侧;所述第一磁性体(210)和所述第二磁性体(220)的磁极方向相同,且与所述镜头(400)的光轴平行;所述第一线圈(230)位于所述载体(270)与所述第一磁性体(210)之间,且固定在所述载体(270)上;所述第二线圈(240)位于所述载体(270)与所述第二磁性体(220)之间,且固定在所述载体(270)上;所述第一线圈(2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引脚(250)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23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极引脚(260)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240)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电极引脚(250)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240)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电极引脚(260)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引脚(250)用于耦合至电源正极,所述第二电极引脚(260)用于耦合至电源负极,或者,所述第一电极引脚(250)用于耦合至电源负极,所述第二电极引脚(260)用于耦合至电源正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下簧片(280)和第二下簧片(290);所述第一下簧片(280)位于所述第一线圈(230)和所述第二线圈(240)的一侧,所述第二下簧片(290)位于所述第一线圈(230)和所述第二线圈(240)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下簧片(280)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线圈(230)第一端的第一固定端(2801),所述第一电极引脚(250)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端(2801),与所述第一下簧片(280)电连接;所述第二下簧片(290)包括靠近所述第二线圈(240)第三端的第二固定端(2901),所述第二电极引脚(260)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端(2901),与所述第二下簧片(290)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接线柱(310)、第二接线柱(320)、第三接线柱(330)和第四接线柱(340);所述第一接线柱(310)和所述第二接线柱(320)位于所述载体(270)外侧,且固定在所述第一下簧片(280)的顶面,与所述第一下簧片(280)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接线柱(310)靠近所述第一线圈(23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接线柱(320)靠近所述第二线圈(240)的第三端;所述第三接线柱(330)和所述第四接线柱(340)位于所述载体(270)外侧,且固定在所述第二下簧片(290)的顶面,与所述第二下簧片(290)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三接线柱(330)靠近所述第一线圈(230)的第二端,所述第四接线柱(340)靠近所述第二线圈(240)的第四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线(2301)、第二导线(2401)、第三导线(2302)和第四导线(2402);所述第一导线(2301)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230)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线(2301)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柱(310)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2401)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240)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2401)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柱(320)电连接;
所述第三导线(2302)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230)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线(2302)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接线柱(330)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线(2402)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240)的第四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线(24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接线柱(340)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300);所述外壳(200)设置在所述基座(300)上;所述基座(300)位于所述载体(270)底部,所述第一下簧片(280)和所述第二下簧片(290)位于所述基座(300)与所述载体(270)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簧片(280)还包括:靠近所述第二线圈(240)第三端的第三固定端(280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端(2801)和所述第三固定端(2802)之间、且沿所述第一固定端(2801)到所述第三固定端(2802)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变形区(2805)、第五固定端(2803)、第一连接体(2807)、第六固定端(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炎森原帅夏太红
申请(专利权)人: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