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网检修用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2879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智能电网检修用升降装置,包括基准梁,基准梁的下方设有下横梁;下横梁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设有安装抱箍,安装抱箍用于与四轮自行走折臂式升降机的吊篮固定连接;下横梁的顶部左右两端均固定设有下电磁铁,每个电磁铁一一匹配地设有上电磁铁,上电磁铁通过电流方向切换电路与电源相连;上电磁铁固定于连接板的底部,连接板通过一对调高螺栓、下调节螺母和上调节螺母与基准梁相连;基准梁的顶面上设有水平气泡仪,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一对夹机构,中部固定设有升降机,升降机的升降台面上固定设有第二对夹机构和支撑架。采用本技术方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一次安装定位精度大大提高,相应地减少了调整次数,提高了安装效率。安装效率。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网检修用升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智能电网检修用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电网检修用升降装置,用于配合单柱垂直伸缩式隔离开关静触头的安装。

技术介绍

[0002]高压隔离开关是电力系统中使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高压电器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在高压电气设备停电检修时,通过隔离开关将需要检修的设备与电源隔离,形成明显可见的断开点,以保证高压电器及装置在检修工作时的安全,起隔离电压的作用,但不具有灭弧功能。常规的检修是保证高压隔离开关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检修周期一般为每半年一次,在环境较差的地区检修周期要更短一些。
[0003]单柱垂直伸缩式隔离开关是高压隔离开关的一种,包括静触头和动触头,静触头安装于输电母线上,动触头包括由两根对夹的主导电臂共同形成的钳夹口和垂直伸缩结构。分闸状态为:钳夹口与静触头分离,形成明显可见的绝缘断开点。单柱垂直伸缩式隔离开关的长时间使用有可能会存在分/合闸不到位、静触头夹紧力不够、自动脱落分闸等现象,故需要对其进行常规检修。
[0004]检修可能包括拆装单柱垂直伸缩式隔离开关的静触头,目前对静触头的安装方式如下:采用的升降装置为四轮自行走折臂式升降机,包括如下步骤:(1)两名操作人员站在升降机的吊篮中,然后将静触头吊装至升降机的吊篮中,操作人员托举静触头,升降机载运操作员和静触头至输电母线下的安装位置附近。
[0005](2)一名操作人员托举静触头至合适高度,另一名操作人员将静触头的抱箍抱夹输电母线,并拧紧抱箍上的螺钉,使静触头与输电母线相对固定连接,导电杆的位置安装没有任何参考,比较随意。
[0006](3)升降机载运操作人员远离隔离开关,操控人员操控隔离开关合闸,观察静触头的位置是否安装合适,是否能够合闸到位。
[0007](4)如果静触头的安装位置不合适导致不能正常合闸,则需要升降机再次载运操作人员至静触头处,调整静触头的安装位置。
[0008](5)循环重复步骤(3)和(4),直至合闸到位。
[0009]如上操作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目前还没有一种针对单柱垂直伸缩式隔离开关静触头安装的辅助设备,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调整次数,提高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电网检修用升降装置。
[0011]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电网检修用升降装置,包括基准梁,基准梁的下方设有下横梁;下横梁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设有一套安装抱箍,安装抱箍用于与四轮自行走折臂式升降机的吊篮固定
连接;下横梁的顶部左右两端均固定设有下电磁铁,每个电磁铁一一匹配地设有上电磁铁,上电磁铁通过电流方向切换电路与电源相连,当上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为第一流向时,上电磁铁与电磁铁相互吸引,当上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为第二流向时,上电磁铁与电磁铁相互排斥;上电磁铁固定于连接板的底部,连接板通过一对调高螺栓、下调节螺母和上调节螺母与基准梁相连,基准梁的顶面上设有水平气泡仪;基准梁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一对夹机构,第一对夹机构的夹持对称面为M面,M面与基准梁的顶面相互垂直,第一对夹机构用于夹持输电母线,第一对夹机构的夹持动作通过控制器控制;基准梁的中部固定设有升降机,升降机包括升降台面,升降台面上固定设有第二对夹机构和支撑架,第二对夹机构的夹持对称面也为M面,第二对夹机构用于夹持静触头的导电杆;支撑架用于支撑静触头的横担。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夹机构包括固定板和一对关于M面对称设置的夹持杆,夹持杆的夹持面上固定设有膜式压力传感器,膜式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夹持杆的下部通过平行四边形结构与固定板相连;平行四边形结构具体为:夹持杆上自上而下地设有铰接轴A和铰接轴B,固定板上自上而下地设有上轴和下轴,还包括连杆A和连杆B,连杆A的第一端与铰接轴A铰接,连杆A的第二端与上轴铰接;连杆B的第一端与铰接轴B铰接,连杆B的第二端与副轴固定连接,副轴与从动齿轮同轴固定连接,从动齿轮通过滚动轴承与下轴转动连接;从动齿轮与齿杆上的齿相啮合,齿杆与固定板构成一对上下移动的直线移动副,齿杆同时与驱动齿轮相互啮合,驱动齿轮与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电机与固定板固定连接;电机的动作通过控制器控制。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数量为一对,一对支撑架关于M面对称设置,支撑架包括阵列设置的2个倒L形支撑杆,2个倒L形支撑杆的中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2个倒L形支撑杆的顶部通过顶杆固定连接;倒L形支撑杆的底部一一对应地插入插接套中,插接套与所述升降台面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对夹机构包括底板、夹持件A和夹持件B,夹持件A与夹持件B关于M面对称设置;底板上设有一对平行设置的导轨,导轨顶面与基准梁的顶面相互平行;底板上设有螺杆,螺杆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滚动轴承与轴承座转动连接,轴承座与底板固定连接;螺杆上关于M面对称设有外螺纹A和外螺纹B,外螺纹A与外螺纹B的旋向相反;夹持件A与外螺纹A螺接,夹持件B与外螺纹B螺接,同时,夹持件A和夹持件B上均设有一对滑块,滑块与相应的导轨滑动连接;螺杆的前端或后端固定设有手轮。
[0015]本专利技术可以达到的有益效果为:(1)静触头向上推送及其与输电母线连接安装过程中,无需人工托举静触头,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且静触头的上升和下降高度可由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自由控制,相对于四轮自行走折臂式升降机来说,本技术方案中的升降机体量小,控制精度高。
[0016](2)操作工人通过旋拧连接板上各调高螺栓上的下调节螺母和上调节螺母,同时参照水平气泡仪上的气泡指示,将基准梁的顶面调整至水平状态,第一对夹机构和第二对夹机构的夹持对称面均为M面,M面与基准梁的顶面相互垂直,如此可使导电杆位于输电母线的正下方,与单柱垂直伸缩式隔离开关的动触头的钳夹口的位置基本吻合,相对于现有
技术中完全依靠人工定位来说,一次安装定位精度大大提高。相应地,减少了调整次数,提高了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是图1中Ⅰ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固定板的主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升降结构、支撑结构和找正装置立体图;图8是上电磁铁与双刀双掷开关的连接电路原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应用对象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应用立体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应用主视图;图中:1

下横梁,2

下调节螺母,3

安装抱箍,4

下电磁铁,5

上电磁铁,6

连接板,7

调高螺栓,8

第一对夹机构,801

固定板,8011

上轴,8012

下轴,8013

通孔;80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网检修用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基准梁(14),基准梁(14)的下方设有下横梁(1);下横梁(1)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设有一套安装抱箍(3),安装抱箍(3)用于与四轮自行走折臂式升降机的吊篮固定连接;下横梁(1)的顶部左右两端均固定设有下电磁铁(4),每个电磁铁(4)一一匹配地设有上电磁铁(5),上电磁铁(5)通过电流方向切换电路与电源相连,当上电磁铁(5)线圈中的电流为第一流向时,上电磁铁(5)与电磁铁(4)相互吸引,当上电磁铁(5)线圈中的电流为第二流向时,上电磁铁(5)与电磁铁(4)相互排斥;上电磁铁(5)固定于连接板(6)的底部,连接板(6)通过一对调高螺栓(7)、下调节螺母(2)和上调节螺母(9)与基准梁(14)相连,基准梁(14)的顶面上设有水平气泡仪(10);基准梁(14)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一对夹机构(8),第一对夹机构(8)的夹持对称面为M面,M面与基准梁(14)的顶面相互垂直,第一对夹机构(8)用于夹持输电母线(15),第一对夹机构(8)的夹持动作通过控制器控制;基准梁(14)的中部固定设有升降机(13),升降机(13)包括升降台面(1303),升降台面(1303)上固定设有第二对夹机构(12)和支撑架(11),第二对夹机构(12)的夹持对称面也为M面,第二对夹机构(12)用于夹持静触头(16)的导电杆(1606);支撑架(11)用于支撑静触头(16)的横担(16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网检修用升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对夹机构(8)包括固定板(801)和一对关于M面对称设置的夹持杆(806),夹持杆(806)的夹持面上固定设有膜式压力传感器(805),膜式压力传感器(805)与所述控制器相连;夹持杆(806)的下部通过平行四边形结构与固定板(801)相连;平行四边形结构具体为:夹持杆(806)上自上而下地设有铰接轴A(807)和铰接轴B(808),固定板(801)上自上而下地设有上轴(8011)和下轴(8012),还包括连杆A(804)和连杆B(809),连杆A(804)的第一端与铰接轴A(807)铰接,连杆A(804)的第二端与上轴(8011)铰接;连杆B(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徐珂刘文哲李强李效乾程金毕中华荆树志王洋刘效斌李泽鹏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菏泽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