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2774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接触器结构,包括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内部的动铁芯、电磁线圈、中性线静触头、中性线动触头、相线静触头和相线动触头;中性线动触头和相线动触头固定安装在动铁芯上;中性线静触头与中性线动触头对应设置在壳体内部,相线静触头与相线动触头对应设置在壳体内部,中性线静触头靠近中性线动触头的一端和/或中性线动触头靠近中性线静触头的一端为弹性可变形结构,且中性线静触头与中性线动触头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相线静触头与相线动触头之间的第二距离;电磁线圈对应动铁芯设置。有效避免了中性线相较其他三相先分或中性线相较其他三相后合所引起的中性点电压漂移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接触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变电站内用电设备一般包含单相负荷和三相负荷,特别是对于重要负荷,例如变压器风冷系统、变电站用直流系统等,均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以确保其运行的可靠性。
[0003]如图1所示,在系统正常供电时,为防止两电源系统S1、S2形成环流及故障的相互影响,母联开关QS被设置为断开状态。在双电源供电负荷L5(变压器风冷系统、变电站用直流系统等)正常工作时,由选择开关K选择控制接触器KM5或KM6的其中一个开关闭合,另一个断开。当L5主供电电源停电后,由K检测并控制主供电电源开关断开,另一电源开关闭合,以实现重要负荷的不间断供电。但是由于制造工艺及机械磨损原因,在闭合、断开接触器KM5及KM6过程中,无法保证线路三相开关触点同时动作,为此,现有技术中为防止线路三相开关触点动作不一致导致的电源系统内潮流分布不均问题,其负荷中性线N在三相开关闭合及断开的过程中需始终连接。
[0004]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双电源供电负荷而言,其两个电源的中性线N需始终连接,将导致两电源系统S1、S2中性线在负荷端连接,两个系统中各类信号将互相影响。且由于两个单相负荷L3、L4供电电源取自不同相别,两电源之间将产生不平衡电流,该不平衡电流将通过接地点GND1和GND2与中性线N形成环路,当该不平衡电流过大时将导致保护错误判断而发出跳闸指令,导致系统停电。使得两个完全独立的电源系统中性线在负荷端连接,将导致电路保护系统的判断准确性降低,甚至导致保护系统错误动作,使正常系统连同故障系统一同断开供电开关,使故障范围扩大,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器结构,其能够有效的避免中性线相较其他三相先分所引起的中性点电压漂移问题。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提供一种接触器结构,包括壳体和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动铁芯、电磁线圈、中性线静触头、中性线动触头、相线静触头和相线动触头;
[0008]所述中性线动触头和所述相线动触头固定安装在所述动铁芯上;
[0009]所述中性线静触头与所述中性线动触头对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相线静触头与所述相线动触头对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中性线静触头靠近所述中性线动触头的一端和/或所述中性线动触头靠近所述中性线静触头的一端为弹性可变形结构,且所述中性线静触头与所述中性线动触头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相线静触头与所述相线动触头之间的第二距离;
[0010]所述电磁线圈对应所述动铁芯设置,用于在通电时产生强磁场带动所述动铁芯动作,以使所述中性线动触头与所述中性线静触头、所述相线动触头与所述相线静触头抵接
导通。
[0011]可选的,所述中性线静触头、所述中性线动触头、所述相线静触头和所述相线动触头为弹簧片结构,所述中性线静触头、所述中性线动触头、所述相线静触头和所述相线动触头可弹性变形。
[0012]可选的,所述中性线静触头远离所述中性线动触头的一端为可转动结构,使得所述中性线静触头可绕远离所述中性线动触头的一端转动。
[0013]可选的,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中性线静触头远离所述中性线动触头的一端设置有转轴,所述中性线静触头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0014]可选的,所述中性线静触头靠近所述中性线动触头的一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中性线静触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0015]可选的,所述弹簧未压缩时所述中性线静触头与所述中性线动触头的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0016]可选的,所述相线静触头包括A相静触头、B相静触头和C相静触头;所述相线动触头包括A相动触头、B相动触头和C相动触头。
[0017]可选的,还包括常闭辅助动触头、常闭辅助静触头、常开辅助动触头和常开辅助静触头。
[0018]可选的,还包括静铁芯,所述静铁芯对应设置于所述电磁线圈内部,用于增强所述电磁线圈产生的强磁场的电磁强度。
[0019]可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固定卡座,所述固定卡座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燕尾槽。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中性线静触头与中性线动触头之间的第一距离设置小于相线静触头与相线动触头之间的第二距离,使得在接触器闭合的过程中,中性线动触头与中性线静触头的闭合在相线静触头与相线动触头闭合之前,在相线静触头与相线动触头导通前中性线动触头与中性线静触头先导通;在接触器断开的过程中,相线静触头与相线动触头先于中性线动触头与中性线静触头分离,进而有效避免了中性线相较其他三相先分或中性线相较其他三相后合所引起的中性点电压漂移问题。
附图说明
[0021]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图1为现有技术中双电源供电的电路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结构的结构简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27]图中:
[0028]1、壳体;101、固定卡座;102、A相出线接线孔;103、B相出线接线孔;104、C相出线接线孔;105、A相进线接线孔;106、B相进线接线孔;107、C相进线接线孔;108、N相出线接线孔;109、N相进线接线孔;110、电磁线圈电源A1接线孔;111、电磁线圈电源A2接线孔;112、常开辅助接点接线孔;113、常闭辅助接点接线孔;2、动铁芯;3、静铁芯;4、电磁线圈;5、中性线静
触头;51、弹簧;6、中性线动触头;7、相线静触头;71、A相静触头;72、B相静触头;73、C相静触头;8、相线动触头;81、A相动触头;82、B相动触头;83、C相动触头;9、常闭辅助动触头;10、常闭辅助静触头;11、常开辅助动触头;12、常开辅助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1]接触器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动铁芯、电磁线圈、中性线静触头、中性线动触头、相线静触头和相线动触头;所述中性线动触头和所述相线动触头固定安装在所述动铁芯上;所述中性线静触头与所述中性线动触头对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相线静触头与所述相线动触头对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中性线静触头靠近所述中性线动触头的一端和/或所述中性线动触头靠近所述中性线静触头的一端为弹性可变形结构,且所述中性线静触头与所述中性线动触头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相线静触头与所述相线动触头之间的第二距离;所述电磁线圈对应所述动铁芯设置,用于在通电时产生强磁场带动所述动铁芯动作,以使所述中性线动触头与所述中性线静触头、所述相线动触头与所述相线静触头抵接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性线静触头、所述中性线动触头、所述相线静触头和所述相线动触头为弹簧片结构,所述中性线静触头、所述中性线动触头、所述相线静触头和所述相线动触头可弹性变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性线静触头远离所述中性线动触头的一端为可转动结构,使得所述中性线静触头可绕远离所述中性线动触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波屈贤君李泽彬吴锦珊陈建东陈涛林望青颜大涵林捷梅成林胡景桐杨晓燕郑晓君张亚辉眭晓飞金晶崔畅周游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汕头供电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