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2527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包括有顶板与底板,底板固接车体,使用加持装置把新能源车的蓄电池组固定在顶板的上表面,顶板与底板设置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包括有活塞杆,活塞杆一端固定在顶板的底面,另一端插入阻尼筒,阻尼筒固定在底板的表面,活塞杆的端部设置有阻尼单元,阻尼单元在阻尼筒滑动,阻尼筒内填充有磁流变液,阻尼单元电性连接电源,使阻尼单元具有磁性,阻尼单元与磁流变液通过磁性差生阻力。本发明专利技术不需要实用橡胶材料来进行承受动力,选用磁流变液承受动力,解决了频繁振动力而快速老化、失效、回弹效果慢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减震
,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在的汽车减震器的主要作用是吸收车轮遇到不平坦的路面时引起的震动和弹跳,使乘坐舒适性得到明显的提升,在行车的过程中大家都应该体会到车子通过每一次坑洼的路面时、都会有起伏荡漾的弹跳,由于减震器的介入使得多余的弹跳被抑制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减震器故障时,不单振动噪声会增大,而且还会造成颠簸不适。
[0003]目前市场上减震器中常用到的有磁力减震器,但是由于如今永磁技术的缺陷,现有的磁力减震器大多仅仅都是依靠橡胶材料来进行承受动力,长期使用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橡胶因受频繁振动力而快速老化、失效、回弹效果慢,进而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同时现有的设备结构复杂,后期难以维护。减震器需要更换材料来提供阻力,并且材料的使用寿命长于橡胶材料,磁流变液是一种符合该要求的材料,它在不同的磁感应强度下,具有不同的剪切屈服应力,当输入不同的电流时,会产生不同大小的阻尼力,所以可以采用磁流变液阻尼器产生阻尼力可以替代现有的磁力减震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包括有顶板与底板,蓄电池组固定在顶板的上表面,顶板与底板设置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包括有活塞杆,活塞杆一端固定在顶板的底面,另一端插入阻尼筒,阻尼筒固定在底板的表面,活塞杆的端部设置有阻尼单元,阻尼单元在阻尼筒滑动,阻尼筒内填充有磁流变液;电源,电性连接阻尼单元使其具有磁性。
[0006]本专利技术的特点还在于:
[0007]阻尼筒包括外筒,外筒第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筒体密封盖,外筒第二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筒体密封盖,第一筒体密封盖顶板中央开有第一通孔,活塞杆两端穿过第一通孔。
[0008]阻尼单元包括有导磁套筒,导磁套筒内设置有活塞,活塞外壁中部套设有第一线圈,导磁套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端座及第二活塞端座,第一活塞端座与第二活塞端座上开设有储液孔,第一活塞端座及第二活塞端座用于固定活塞及导磁套筒,活塞杆依次穿过第一活塞端座及第二活塞端座,并固定活塞,第一线圈电性连接电源。
[0009]第一活塞端座与第二活塞端座均为阶梯型结构。
[0010]活塞外壁设置有环形凹槽,线圈匀缠绕在活塞的环形凹槽上。
[0011]活塞两端端部外壁设置有螺旋形环形凹槽。
[0012]导磁套筒的内壁设置有螺旋形环形凹槽。
[0013]活塞杆外壁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固接顶板,另一端固定在第一筒体密
封盖上表面。
[0014]第一线圈连接有增幅机构,增幅机构包括第二线圈,第二线圈固定在底板表面,第二线圈与第一线圈电性连接,第二线圈连接电源,第二线圈的内侧设置有磁铁,磁铁的端部设置有弹簧连接在顶板的底面。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专利技术不需要实用橡胶材料来进行承受动力,选用磁流变液承受动力,解决了频繁振动力而快速老化、失效、回弹效果慢的问题。
[0017]2、本专利技术阻尼单元便于安装,维护简便,解决现有的设备结构复杂,后期难以维护的问题,阻尼单元提供阻尼力,使蓄电池组振动速度变化平稳,抑制了振动。
[0018]3、本专利技术的增幅单元中第二线圈是依靠蓄电池组自身受到的振动产生感应电势,在作用到第一线圈上产生磁感应强度,进而产生阻尼力。阻尼力与振动的关系是,振动的频率率幅度越大,阻尼力越大,反之,阻尼力越小。通过阻尼单元与增幅单元的协同作用,让整个装置实现自动调控阻尼力,不会让蓄电池组进行过度的减震运动。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的减震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的A处放大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的第二活塞端座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的活塞剖面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的导磁套筒剖面图。
[0025]图中,1.顶板,2.底板,3.蓄电池组,4.减震机构,5.电源,6.增幅机构,4

1.活塞杆,4

2.阻尼筒,4

3.阻尼单元,4
‑2‑
1.外筒,4
‑2‑
2.第一筒体密封盖,4
‑2‑
3.第二筒体密封盖,4
‑3‑
1.第一活塞端座,4
‑3‑
2.活塞,4
‑3‑
3.导磁套筒,4
‑3‑
4.第一线圈,4
‑3‑
5.第二活塞端座,6

1.第二线圈,6

2.磁铁,6

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7]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顶板1与底板2,底板2固接车体,使用加持装置把新能源车的蓄电池组3固定在顶板1的上表面,
[0028]顶板1与底板2设置有减震机构4,减震机构4包括有活塞杆4

1,活塞杆4

1一端固定在顶板1的底面,另一端插入阻尼筒4

2,阻尼筒4

2固定在底板2的表面,活塞杆4

1的端部设置有阻尼单元4

3,阻尼单元4

3在阻尼筒4

2滑动,阻尼筒4

2内填充有磁流变液,阻尼单元4

3电性连接电源5,使阻尼单元4

3具有磁性,阻尼单元4

3与磁流变液通过磁性差生阻力。
[0029]如图2所示,阻尼筒4

2包括外筒4
‑2‑
1,外筒4
‑2‑
1第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筒体密封盖4
‑2‑
2,外筒4
‑2‑
1第二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筒体密封盖4
‑2‑
3,第一筒体密封盖4
‑2‑
2顶板中央开有第一通孔,活塞杆4

1两端穿过第一通孔。
[0030]如图3所示,阻尼单元4

3包括有导磁套筒4
‑3‑
3,导磁套筒4
‑3‑
3内设置有活塞4

3

2,活塞4
‑3‑
2外壁中部套设有第一线圈4
‑3‑
4,导磁套筒4
‑3‑
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端座4
‑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包括有顶板(1)与底板(2),蓄电池组(3)固定在顶板(1)的上表面,顶板(1)与底板(2)设置有减震机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4)包括有活塞杆(4

1),活塞杆(4

1)一端固定在顶板(1)的底面,另一端插入阻尼筒(4

2),所述阻尼筒(4

2)固定在底板(2)的表面,所述活塞杆(4

1)的端部设置有阻尼单元(4

3),所述阻尼单元(4

3)在阻尼筒(4

2)滑动,阻尼筒(4

2)内填充有磁流变液;电源(5),电性连接阻尼单元(4

3)使其具有磁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筒(4

2)包括外筒(4
‑2‑
1),所述外筒(4
‑2‑
1)第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筒体密封盖(4
‑2‑
2),外筒(4
‑2‑
1)第二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筒体密封盖(4
‑2‑
3),第一筒体密封盖(4
‑2‑
2)顶板中央开有第一通孔,活塞杆(4

1)两端穿过第一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4

3)包括有导磁套筒(4
‑3‑
3),所述导磁套筒(4
‑3‑
3)内设置有活塞(4
‑3‑
2),所述活塞(4
‑3‑
2)外壁中部套设有第一线圈(4
‑3‑
4),导磁套筒(4
‑3‑
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端座(4
‑3‑
1)及第二活塞端座(4
‑3‑
5),所述第一活塞端座(4
‑3‑
1)与第二活塞端座(4
‑3‑
5)上开设有储液孔,第一活塞端座(4
‑3‑
1)及所述第二活塞端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三山邬忠萍龙露鸿郑毅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工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