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2189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包括探头主体、转动驱动件及清理组件;所述探头主体包括探头外壳、球形罩、照明元件及显微物镜探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球形罩上覆盖污物时,通过转动驱动件驱动球形罩转动,并且通过充气件对环形气囊进行抽气,从而使球形罩与环形气囊之间存在孔隙,从而污物可跟随球形罩转动至探测口内,再通过充气件对环形气囊进行充气,从而使球形罩与环形气囊贴合,并通过转动驱动件驱动球形罩反向转动,从而可使球形罩位于探测口外的部分保持干净,由于环形气囊充气时可保证与球形罩紧密贴合,因此,清理效果更好,此外,球形罩在转动过程中,照明元件及显微物镜探头不会随之移动,不会影响内窥镜的正常使用。常使用。常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聚焦显微内窥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窥镜
,尤其是涉及一种共聚焦显微内窥镜。

技术介绍

[0002]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是一种是将传统实验室桌面使用的共聚焦显微镜原理运用到内窥镜技术当中的医疗器械,已广泛用于胃镜和结肠镜的检查当中。临床实践表明该装置对于某些胃肠道常见疾病,比如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癌、胃炎、胃肠上皮化生、胃不典型增生、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尤其是较小病灶以及早期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并有可能在未来替代传统的内镜活检与病理学检查。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显微物镜中所得到的图片信息转换成电子信息,再通过电路转换电子信息,最终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
[0003]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常常由于镜头被污物所覆盖造成图像模糊或产生斑痕,从而影响正常检查和诊断。现有的部分带清理组件的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可通过驱动件带动弹性带在探头表面移动而清除污物(如申请号为CN202011247782.0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但由于弹性带与探头的接触面时紧时松,导致清理效果较差;且清理过程中,由于弹性带会阻挡探头的光线,因此,在清理过程中不能正常使用内窥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用以解决现有的带清理组件的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清理效果较差且在清理过程中不能正常使用内窥镜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包括探头主体、转动驱动件及清理组件;/>[0006]所述探头主体包括探头外壳、球形罩、照明元件及显微物镜探头,所述探头外壳具有一圆柱形的容纳腔,所述探头外壳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探测口,所述球形罩为球形并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球形罩部分伸出所述探测口外,所述球形罩具有一密闭的元件腔,所述球形罩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球形罩上开设有与所述元件腔连通的让位槽,所述照明元件及所述显微物镜探头均内置于所述元件腔内;
[0007]所述转动驱动件与所述球形罩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球形罩转动,以使所述球形罩位于所述探测口外的部分转动至所述探测口内;
[0008]所述清理组件包括环形气囊及充气件,所述环形气囊沿所述探测口的周向固定于所述探测口内,所述充气件用于向所述环形气囊内充气或抽气,以使所述环形气囊与所述球形罩抵接或分离。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探头主体还包括束缚环,所述束缚环的外侧壁固定于所述探头外壳的内侧壁上,所述束缚环的轴向与所述探头外壳的轴向相同,所述束缚环的内侧壁套设于所述球形罩上、并与所述球形罩的外壁相贴合。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驱动件包括驱动轮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轮转动设置
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驱动轮的外侧壁与所述球形罩抵接,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驱动轮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球形罩的外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摩擦槽,所述驱动轮的外侧壁上固定有与所述摩擦槽相配合的摩擦块。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驱动件还包括安装架及转轴,所述安装架固定于所述探头外壳的内侧壁上,所述转轴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所述转轴与所述驱动轮同轴固定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驱动件还包括主动链轮、从动链轮及链条,所述主动链轮同轴固定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链轮同轴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链条闭合设置,所述链条的一端绕设于所述主动链轮上,所述链条的另一端绕设于所述从动链轮上。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探头外壳内开设有导气腔,所述探头外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导气腔连通的第一气孔及第二气孔,所述环形气囊的接口与所述第一气孔连通,所述充气件与所述第二气孔连通。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气件包括气泵,所述气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气孔连通。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气件还包括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泵的出口连通,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气孔连通。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共聚焦显微内窥镜还包括传输电缆,所述传输电缆包括电缆保护套、第一电缆、第二电缆及第三电缆,所述第一电缆、所述第二电缆及所述第三电缆均收束于所述电缆保护套内,所述第一电缆与所述转动驱动件及所述充气件均电连接,所述第二电缆与所述照明元件电连接,所述第三电缆与所述显微物镜探头电连接。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将探头主体插入待检查的腔道内,开启照明元件,照明元件发射出的光束经腔道内壁反射后被显微物镜探头接收,再通过电缆将显微物镜探头接收到的信号发送到控制器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得到的图像显示到外部的显示器上,当球形罩上覆盖污物时,通过转动驱动件驱动球形罩转动,并且通过充气件对环形气囊进行抽气,从而使球形罩与环形气囊之间存在孔隙,从而污物可跟随球形罩转动至探测口内,再通过充气件对环形气囊进行充气,从而使球形罩与环形气囊贴合,并通过转动驱动件驱动球形罩反向转动,此时,污物被环形气囊阻挡而无法排出,从而可使球形罩位于探测口外的部分保持干净,由于环形气囊充气时可保证与球形罩紧密贴合,因此,清理效果更好,且污物被锁定到环形气囊的内侧,清污更彻底,此外,球形罩在转动过程中,照明元件及显微物镜探头不会随之移动,不会影响内窥镜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的一实施例在环形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3是图1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4是图1中的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在环形气囊处于欠气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图4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6是图1中的探头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图6省略探头外壳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图7在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

探头主体、11

探头外壳、111

探测口、112

导气腔、113

第一气孔、114

第二气孔、12

球形罩、121

让位槽、13

照明元件、14

显微物镜探头、15

束缚环、2

转动驱动件、21

驱动轮、22

驱动电机、23

安装架、24

主动链轮、25

从动链轮、26

链条、3

清理组件、31

环形气囊、32

充气件、32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探头主体、转动驱动件及清理组件;所述探头主体包括探头外壳、球形罩、照明元件及显微物镜探头,所述探头外壳具有一圆柱形的容纳腔,所述探头外壳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探测口,所述球形罩为球形并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球形罩部分伸出所述探测口外,所述球形罩具有一密闭的元件腔,所述球形罩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球形罩上开设有与所述元件腔连通的让位槽,所述照明元件及所述显微物镜探头均内置于所述元件腔内;所述转动驱动件与所述球形罩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球形罩转动,以使所述球形罩位于所述探测口外的部分转动至所述探测口内;所述清理组件包括环形气囊及充气件,所述环形气囊沿所述探测口的周向固定于所述探测口内,所述充气件用于向所述环形气囊内充气或抽气,以使所述环形气囊与所述球形罩抵接或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主体还包括束缚环,所述束缚环的外侧壁固定于所述探头外壳的内侧壁上,所述束缚环的轴向与所述探头外壳的轴向相同,所述束缚环的内侧壁套设于所述球形罩上、并与所述球形罩的外壁相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驱动件包括驱动轮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轮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驱动轮的外侧壁与所述球形罩抵接,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驱动轮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罩的外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摩擦槽,所述驱动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宇马骁萧
申请(专利权)人:精微视达医疗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