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211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为了解决现有的斜柱结构和施工方法中存在的负荷不强以及施工不便的问题;包括脚手架、拉结杆、内侧框架、钢抱箍以及外支模;其中内侧框架为传统的竖直的定位立柱以及竖直墙体结构,定位立柱靠近竖直墙体设置;脚手架设置于外支模的周围,脚手架的一侧还贴近竖直墙体设置;外支模与脚手架直接连接;外支模还通过第一拉结杆与墙体连接;钢抱箍设置于外支模内侧,钢抱箍通过第二拉结杆与定位立柱连接;通过在钢抱箍外围设置外支模,并将外支模和钢抱箍分别通过第一拉结杆以及第二拉结杆与内侧框架连接,确保钢抱箍的横向负荷能力。确保钢抱箍的横向负荷能力。确保钢抱箍的横向负荷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一些特殊的大型建筑中,会存在斜柱的支撑结构,比如大型展馆、客运中心、体育馆等。斜柱支撑相比传统的竖向支撑柱,能够保证室内面积的前提下减小占地面积,另外也能够使建筑外形设计更灵活。在目前的斜柱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搭建脚手架等钢结构并绑扎箍筋,实现对斜柱的定位,随后根据箍筋的形状结合施工图纸,用多层板搭建斜柱模板,最后向模板内侧倾注混泥土,完成施工过程。
[0003]由于斜柱的特殊结构,会对其施工过程带来极大的阻碍。比如倾斜角为72
°
的斜柱,根据受力分析的结果,其在竖直Z方向上每增加一米高度,就会在水平X

Y平面内产生约3KN的水平倾斜力,对于十数米的斜柱,则会产生超过30KN的水平倾斜力,这会对斜柱模板的承受力提出较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底模板,既靠近地面一侧的多层板。因此在现有的截面面积较大的斜柱施工中,也会采用多次由内到外多次浇筑的方式,斜柱模板的压力,完成整体的施工。但是在多次浇筑的过程中,随着浇筑次数增加,会产生定位不准的新问题,导致完成施工的斜柱与图纸位置出现偏差。因此需要一种定位准确并且支模板负荷能力强的斜柱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包括脚手架、拉结杆、内侧框架、钢抱箍以及外支模;其中内侧框架为传统的竖直的定位立柱以及竖直墙体结构,定位立柱靠近竖直墙体设置;脚手架设置于外支模的周围,脚手架的一侧还贴近竖直墙体设置;外支模与脚手架直接连接;外支模还通过第一拉结杆与墙体连接;钢抱箍设置于外支模内侧,钢抱箍通过第二拉结杆与定位立柱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脚手架为盘扣支撑架,包括横杆支撑架、方形支撑架以及斜撑架;其中横杆支撑架设置于外支模靠近地面的一侧,横杆支撑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立杆以及横向设置的第二横杆;斜撑架设置于外支模中与其靠近底面的一侧相连接的左右侧面,斜撑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立杆,横向设置的第二横杆以及斜向设置的斜杆;方形支撑架设置于斜撑架远离外支模的一侧,方形支撑架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三横杆以及竖直设置的第三立杆。
[0007]进一步的,所述横杆支撑架中的第一立杆分为两排设置,其中每排中的第一立杆位于同一平面且相互平行;横杆一设置于相邻的第一立杆之间,包括同一排中的相邻的第一立杆,以及不同排中相对应的两根第一立杆之间,相邻的两根第一立杆之间设置有至少
一根横杆一,任意两根第一立杆之间的横杆一相互平行;斜撑架共两面,两面斜撑架对称设置于外支模的左右两侧;其中一面的斜撑架中的第二立杆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在相邻的第二立杆之间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第二横杆,其中在任意一个相邻的两根第二横杆以及相邻的两根第二立杆组成的四边形内部均设置有一根斜杆,该斜杆沿着四边形中的任一对角线设置,在同一面斜撑架中的斜杆对应的四边形中的对角线方向一致。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拉结杆为内丝钢筋拉结杆,其中拉结秆二的直径范围为10

50mm。
[0009]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立柱为方形立柱;定位立柱通过工字钢与第二拉结杆连接,其中工字钢贴合定位立柱的侧面设置,位于定位立柱远离斜柱的一侧;工字钢的长度大于定位立柱中与工字钢紧贴的侧面的宽度;工字钢的两端预设有用于连接第二拉结杆的孔位,两孔位的间距与钢抱箍的直径一致。
[0010]一种混泥土斜柱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基于上述的支模结构,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工程准备,包括图纸准备、核验,以及材料、工具、场地、人员的准备;步骤2:搭建脚手架,并完成对内侧框架的混泥土结构施工;其中在内侧框架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在内侧框架的混泥土结构中的设定位置预埋拉结杆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拉结秆;步骤3:等待内侧框架中的混泥土达到龄期,并进入下一步骤;步骤4:根据图纸参数制作钢抱箍,并搭建外支模;在搭建外支模的过程中还会在外支模和内侧框架之间连接拉结杆;步骤5:分若干次完成外支模内的钢抱箍的浇筑;步骤6:等待钢抱箍内浇筑的混泥土达到龄期后,拆除拉结秆、钢抱箍以及脚手架,完成斜柱施工。
[001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设置的钢抱箍的高度范围为

0.1m

21.5m,倾角为72
°

[001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在钢抱箍浇筑的过程中,浇筑的混泥土通过浇筑通道,将混泥土输送至钢抱箍靠近地面的部位开始浇筑;其中,浇筑通道为设定长度和管径的硬质PVC管材或者软胶管;浇筑通道内还设置有振捣棒。
[0013]进一步的,所述钢抱箍内侧的浇筑包括如下步骤:步骤51:将浇筑通道放入钢抱箍内部设定深度;其中设定深度为距离钢抱箍底部0.1m~0.5m的深度范围;步骤52:将振捣棒送入浇筑通道,控制振捣棒位于浇筑通道内,并且距离浇筑通道的底部出口0.1m~0.3m的长度范围;步骤53:向浇筑通道内倾注水泥并启动振捣棒,其中倾注速度保持在S*Lm3/min,其中,S表示钢抱箍的径向截面积,单位为m2,L的取值范围为0.05m~3m;步骤54:控制浇筑通道和振捣棒以L米/min的速率沿着钢抱箍的轴线方向向外运动,直至运动了钢抱箍总长度的1/x长度;步骤55:停止振捣棒,等待设定时间,直至完成浇筑的水泥达到龄期;步骤56:判断是否已经完成钢抱箍内所有空间的浇筑;若未完成,则返回步骤53;否则,完成斜柱的浇筑,结束步骤。
[001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在完成了斜柱施工后,还会在相邻斜柱之间浇筑横梁。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钢抱箍外围设置外支模,并将外支模和钢抱箍分别通过第一拉结杆以及第二拉结杆与内侧框架连接,确保钢抱箍的横向负荷能力;通过在外支模和地面之间设置横杆支架,并在外支模的两侧设置斜撑架,进一步实现对外支模的支撑,确保外支模对钢抱箍的支撑强度;通过设置第一拉结杆包括用于调节长度的长度调节块,实现对第一拉结杆的总长度的调节,配合扭力检测工具,能够保证第一拉结杆外支模的有效拉力;通过步骤4中在钢抱箍外围搭建外支模,实现在斜柱浇筑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在步骤5中,通过实施例中的浇筑方法,其一保证混泥土能够输送至较长的钢抱箍内部的指定部位,其二能够有效减少斜柱浇筑过程中,内部产生的间隙。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斜撑架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横杆支撑架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斜柱示意图。
[0017]附图标识说明:横杆支撑架1、方形支撑架2、斜撑架3、第一拉结杆4、第二拉结杆5、定位立柱6、工字钢7、墙体8、钢抱箍9、外支模10。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脚手架、拉结杆、内侧框架、钢抱箍以及外支模;其中内侧框架为传统的竖直的定位立柱以及竖直墙体结构,定位立柱靠近竖直墙体设置;脚手架设置于外支模的周围,脚手架的一侧还贴近竖直墙体设置;外支模与脚手架直接连接;外支模还通过第一拉结杆与墙体连接;钢抱箍设置于外支模内侧,钢抱箍通过第二拉结杆与定位立柱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手架为盘扣支撑架,包括横杆支撑架、方形支撑架以及斜撑架;其中横杆支撑架设置于外支模靠近地面的一侧,横杆支撑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立杆以及横向设置的第二横杆;斜撑架设置于外支模中与其靠近底面的一侧相连接的左右侧面,斜撑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立杆,横向设置的第二横杆以及斜向设置的斜杆;方形支撑架设置于斜撑架远离外支模的一侧,方形支撑架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三横杆以及竖直设置的第三立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支撑架中的第一立杆分为两排设置,其中每排中的第一立杆位于同一平面且相互平行;横杆一设置于相邻的第一立杆之间,包括同一排中的相邻的第一立杆,以及不同排中相对应的两根第一立杆之间,相邻的两根第一立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根横杆一,任意两根第一立杆之间的横杆一相互平行;斜撑架共两面,两面斜撑架对称设置于外支模的左右两侧;其中一面的斜撑架中的第二立杆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在相邻的第二立杆之间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第二横杆,其中在任意一个相邻的两根第二横杆以及相邻的两根第二立杆组成的四边形内部均设置有一根斜杆,该斜杆沿着四边形中的任一对角线设置,在同一面斜撑架中的斜杆对应的四边形中的对角线方向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结杆为内丝钢筋拉结杆,其中拉结秆二的直径范围为10

5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泥土斜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立柱为方形立柱;定位立柱通过工字钢与第二拉结杆连接,其中工字钢贴合定位立柱的侧面设置,位于定位立柱远离斜柱的一侧;工字钢的长度大于定位立柱中与工字钢紧贴的侧面的宽度;工字钢的两端预设有用于连接第二拉结杆的孔位,两孔位的间距与钢抱箍的直径一致。6.一种混泥土斜柱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基于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郦武飞王威蒋迪杨先锋洪晨亮王祺琪朱雅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