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防护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1089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防护墙,具体涉及基坑防护领域,包括主体围护机构,主体围护机构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除尘机构,主体围护机构包括底板,底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墙板,除尘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墙板一侧的第二墙板,第二墙板的底部开设有出尘槽,出尘槽的底部连通设有与第一墙板相连接的储尘机构,第一墙板的内部设置为中空状,第一墙板的两侧开设有多个呈倾斜状设置的引流槽,底板和第一墙板之间固定安装有调节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使第二吸尘带与静电反应棒产生静电吸附基坑内的细小飞尘,并使灰尘在经过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时获得电荷发生运动时引导掉落至出尘槽处,进而起到一定的吸尘作用,减少在施工时细尘对工作人员呼吸道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防护墙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防护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坑防护 墙。

技术介绍

[0002]基坑属于临时性工程,不仅要能保证基坑的稳定性及坑内作业的安全、 方便,而且要使坑底和坑外的土体位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邻近建筑物 及市政设施正常使用。
[0003]然而工人在基坑内施工时,常会由于坑内的细小灰尘损伤到呼吸健康, 传统的基坑防护墙只能够使坑底和坑外的土体位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无法 对基坑内的灰尘进行清除,从而影响到工人的呼吸健康,进而影响工作进度, 所以本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基坑防护墙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防护墙, 通过使第二吸尘带与静电反应棒产生静电吸附基坑内的细小飞尘,并使灰尘 在经过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时获得电荷发生运动时引导掉落至出尘槽 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坑防护墙,包括主 体围护机构,所述主体围护机构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除尘机构,所述主体围护 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墙板,所述除尘机构包括固定安装 在第一墙板一侧的第二墙板,所述第二墙板的底部开设有出尘槽,所述出尘 槽的底部连通设有与第一墙板相连接的储尘机构;
[0006]所述第一墙板的内部设置为中空状,所述第一墙板的两侧开设有多个呈 倾斜状设置的引流槽,所述底板和第一墙板之间固定安装有用于控制第一墙 板支撑状态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静电反应座,所述 静电反应座的内部转动安装有静电反应棒,所述第二墙板的内部转动安装有 两个呈对称设置的第一主动转辊,两个所述第一主动转辊之间固定安装有与 第二墙板相连接的第一电极板,且两个所述第一主动转辊的外壁齿合有第一 吸尘带,所述第一墙板的内部转动安装有两个呈对称设置的第二主动转辊, 两个所述第二主动转辊之间固定安装有与第一墙板相连接的第二电极板,且 两个所述第二主动转辊的外壁均齿合有第二吸尘带,所述第一主动转辊与第 二主动转辊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相互啮合的第三齿轮盘,且所述第二主动转辊 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驱使其进行旋转的驱动电机。
[000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储尘机构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一 墙板一侧的衔接型安装板,所述衔接型安装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多个穿透过 第一墙板并与出尘槽相连通的第一吸尘管,所述第一吸尘管的一端连通设有 与底板相连接的第二吸尘管,且所述第一吸尘管与第二吸尘管的连接处固定 安装有用于驱使第一吸尘管吸取灰尘的吸尘泵。
[0008]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的内部设置为中空状态,所述底板 的顶部盖
合有与第二吸尘管相连接的盖板,且所述第二吸尘管与底板之间为 相互连通状态设置。
[000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吸尘带和第二吸尘带的外壁上包覆 有聚酯纤维垫,所述第二墙板的两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与第一吸尘带相贴合 的刮板。
[0010]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板设置为金属阳极板,所述第 二电极板设置为金属阴极板。
[0011]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一侧的衔 接座,所述衔接座的内部转动安装有与第一墙板相连接的第三限位套板,所 述第三限位套板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盘,所述第一齿轮盘的外壁齿合 有第一限位套板,所述第一限位套板滑动安装在第三限位套板的内部。
[0012]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套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齿 轮盘,所述第二齿轮盘的一侧齿合有与静电反应座相连接的第二限位套板, 所述第二限位套板滑动安装在第一限位套板的内侧。
[001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4]1、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第二吸尘带与静电反应棒不断发生接触摩擦产生静电 吸附基坑内的细小飞尘,并使灰尘随着第二吸尘带移动在第一墙板的内腔, 在经过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时,使得吸附在第二吸尘带上的灰尘获得电 荷,使得带有不同荷电极性的粉尘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分别向不同极性的第 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处运动并沉积在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上,最后引 导掉落至出尘槽处,进而第一墙板在基坑内围护时,起到一定的吸尘作用, 减少在施工时细尘对工作人员呼吸道的影响;
[0015]2、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第一吸尘管在第二墙板的内腔进行抽气,使得活动在 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的带有电荷的灰尘通过吸力的作用下,向第二 墙板内腔移动,进而粘附在第一吸尘带上,同时,在吸力的作用下,将粘附 在第一吸尘带上的灰尘经由第一吸尘管和第二吸尘管吸入底板的内腔,使得 基坑内的灰尘得以统一处理,更便于实际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主体围护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的A部结构放大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2的B部结构放大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除尘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5的C部结构放大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为:1、主体围护机构;101、底板;102、第一墙板;103、盖 板;104、引流槽;105、衔接座;106、第一齿轮盘;107、第一限位套板; 108、第二限位套板;109、第三限位套板;110、第二齿轮盘;111、静电反 应座;112、静电反应棒;2、除尘机构;21、第二墙板;22、出尘槽;23、 第一主动转辊;24、第一吸尘带;25、刮板;26、第一电极板;27、第三齿 轮盘;28、第二主动转辊;29、第二吸尘带;210、第二电极板;211、驱动 电机;3、储尘机构;31、衔接型安装板;32、第一吸尘管;33、第二吸尘管; 34、吸尘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 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参照说明书附图1

7,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基坑防护墙,如图1所示, 包括主体围护机构1,主体围护机构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除尘机构2,除尘机 构2在主体围护机构1的内部进行反应,并吸附基坑内的微小细尘,参照图2 所示,主体围护机构1包括底板101,底板101的一侧设有第一墙板102,在 进行围护时,底板101和第一墙板102处于相互垂直状态,且底板101支撑 在地面,第一墙板102支撑在墙面上,除尘机构2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墙板 102一侧的第二墙板21,第二墙板21的底部开设有出尘槽22,出尘槽22的 底部连通设有与第一墙板102相连接的储尘机构3,在使用时,第二墙板21 可嵌入安装在基坑的墙内,使得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防护墙,包括主体围护机构(1),所述主体围护机构(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除尘机构(2),所述主体围护机构(1)包括底板(101),所述底板(101)的一侧设有第一墙板(102),所述除尘机构(2)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墙板(102)一侧的第二墙板(21),所述第二墙板(21)的底部开设有出尘槽(22),所述出尘槽(22)的底部连通设有与第一墙板(102)相连接的储尘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板(102)的内部设置为中空状,所述第一墙板(102)的两侧开设有多个呈倾斜状设置的引流槽(104),所述底板(101)和第一墙板(102)之间固定安装有用于控制第一墙板(102)支撑状态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静电反应座(111),所述静电反应座(111)的内部转动安装有静电反应棒(112),所述第二墙板(21)的内部转动安装有两个呈对称设置的第一主动转辊(23),两个所述第一主动转辊(23)之间固定安装有与第二墙板(21)相连接的第一电极板(26),且两个所述第一主动转辊(23)的外壁齿合有第一吸尘带(24),所述第一墙板(102)的内部转动安装有两个呈对称设置的第二主动转辊(28),两个所述第二主动转辊(28)之间固定安装有与第一墙板(102)相连接的第二电极板(210),且两个所述第二主动转辊(28)的外壁均齿合有第二吸尘带(29),所述第一主动转辊(23)与第二主动转辊(28)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相互啮合的第三齿轮盘(27),且所述第二主动转辊(2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驱使其进行旋转的驱动电机(2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防护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尘机构(3)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一墙板(102)一侧的衔接型安装板(31),所述衔接型安装板(3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皮录朱敬锋陈佑童何来胜王雨琦鲁泽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