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0162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本体,芯片本体包括芯片上部及芯片底部,芯片上部上构造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芯片底部上构造有第一反应腔及第二反应腔,第一腔室内装设有第一推杆组件,第二腔室内设有泄压组件,当施加朝向芯片底部一侧的力于第一推杆组件上时,第一腔室内的流体能够进入第一反应腔内并经由第二腔室进入第二反应腔内,泄压组件包括疏水透气垫片,以能够在第二反应腔的流体充满后,流体中的气体和/或液体能够从泄压组件进入泄压组件远离芯片底部一侧的第二腔室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传输流体中的气体被排出,从而有效防止流体内的气泡产生,从而有效提高反应检测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准。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准。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控芯片


[0001]本技术属于微流控芯片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微流控(microfluidics)是一种控制微小体积流体从而实现各种微尺度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的技术。微流控可以将很多实验室中进行的反应集成到微流控芯片上,因此在很多场景下被称为芯片上的实验室。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所处理的流体的体积也可以更大或更小。微流控芯片中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的流体通道。在外部压力、密度、重力、表面张力、毛细作用、机械作用等不同作用机理的作用下,流体可以在微流控芯片的流道内进行传输。
[0003]微流控芯片上可以实现各种不同机理的生物化学反应,进行分子、细胞以及组织层面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可以在微流控芯片上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实现对特定核酸序列的扩增和检测;再如,可以在微流控芯片上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特定的蛋白进行检测。微流控芯片也可以进行细胞培养从而研究细胞对不同生物化学物质的反应。其中微流控芯片上的流体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目前的大多数传输方式装置复杂、成本高昂、流体实现困难,对于外置的自动化设备也同样地提高了成本与制造难度。在微流控芯片的流体传输的过程中,在一些情况下液体流体会产生气泡、充不满腔室等流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能够使传输流体中的气体被排出,从而有效防止所述流体内的气泡产生,从而有效提高反应检测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准。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本体,所述芯片本体包括芯片上部及芯片底部,所述芯片上部上构造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所述芯片底部上构造有第一反应腔及第二反应腔,所述第一腔室内装设有第一推杆组件,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泄压组件,当施加朝向所述芯片底部一侧的力于所述第一推杆组件上时,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流体能够进入所述第一反应腔内并经由所述第二腔室进入所述第二反应腔内,所述泄压组件包括疏水透气垫片,以能够在所述第二反应腔的流体充满后,所述流体中的气体和/或液体能够从所述泄压组件进入所述泄压组件远离所述芯片底部一侧的所述第二腔室内。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泄压组件包括泄压胶塞,所述泄压胶塞为中空筒状结构,所述疏水透气垫片为填充于所述中空筒状结构内的圆柱形。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芯片上部与所述芯片底部之间设有弹性膜,所述弹性膜上构造有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及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一流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腔室对应,所述第一单向阀以及所述第二单向阀的位置同时与所述第二腔室对应,所述第一单
向阀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反应腔向所述第二腔室的单向流动,所述第二单向阀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二腔室向所述第二反应腔的单向流动。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通孔内设有疏水膜。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芯片上部上还构造有加样腔,所述弹性膜上还构造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仅允许流体从所述加样腔向所述第一反应腔的单向流动。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芯片上部上还构造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内装设有第二推杆组件,当施加朝向所述芯片底部一侧的力于所述第二推杆组件上时,所述第三腔室内的流体能够进入所述第二反应腔内。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芯片上部上还构造有第四腔室,所述弹性膜上还构造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的位置同时与所述第四腔室对应,且所述第四单向阀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二反应腔向所述第四腔室的单向流动;和/或,所述弹性膜上还构造有第二流通孔,所述第二流通孔设有疏水膜。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芯片上部上还构造有第五腔室,所述弹性膜上还构造有第五单向阀、第六单向阀,所述芯片底部上还构造有连通腔,所述第五单向阀的位置与所述第四腔室对应,所述第六单向阀的位置与所述第五腔室对应,所述第五单向阀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四腔室向所述连通腔的单向流动,所述第六单向阀仅允许流体从所述连通腔向所述第五腔室的单向流动。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推杆组件和/或第二推杆组件包括推杆以及处于所述推杆的末端的推杆胶塞,所述推杆胶塞的外圆周壁与相应的腔室之间接触密封。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杆胶塞的内侧嵌装有硬质垫片。
[00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微流控芯片,通过在所述第一反应腔与所述第二反应腔之间的第二腔室内设置具有所述疏水透气垫片的泄压组件,能够使传输流体中的气体被排出,从而有效防止所述流体内的气泡产生,从而有效提高反应检测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准。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的泄压组件的剖面图;
[0018]图3为图1中的弹性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1中的芯片底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1中的第一推杆组件或者第二推杆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0021]图6示出了第一推杆组件下压时流体(样本及试剂混合流体)由第一反应腔向第二腔室传输的状态图,此时第一单向阀尚未被开启;
[0022]图7示出了第一推杆组件下压时流体(样本及试剂混合流体)由第一反应腔向第二腔室传输的状态图,此时第一单向阀已被开启,第二单向阀尚未被开启,在这一过程中,流体内的气体由泄压组件的疏水透气垫片排出至第二腔室远离芯片底部的一侧;
[0023]图8示出了第一推杆组件下压时流体(样本及试剂混合流体)由第一反应腔向第二腔室、第二反应腔传输的状态图,此时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皆被开启;
[0024]图9示出了第一推杆组件下压时流体(样本及试剂混合流体)由第一反应腔向第二
腔室、第二反应腔传输的状态图,此时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皆被开启,且第二反应腔已被流体充满,流体压力增大进而由泄压组件的疏水透气垫片排出至第二腔室远离芯片底部的一侧,实现第二反应腔的定量;
[0025]图10示出了第一推杆组件下压时流体(样本及试剂混合流体)由第一反应腔向第二腔室、第二反应腔传输完毕的状态图。
[0026]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7]11、芯片上部;111、第一腔室;112、第二腔室;113、加样腔;1131、密封塞;114、第三腔室;115、第四腔室;116、第五腔室;12、芯片底部;121、第一反应腔;122、第二反应腔;123、连通腔;21、第一推杆组件;22、第二推杆组件;23、推杆;24、推杆胶塞;25、硬质垫片;3、弹性膜;31、第一单向阀;32、第二单向阀;33、第一流通孔;34、第三单向阀;35、第四单向阀;36、第五单向阀;37、第六单向阀;38、第二流通孔;4、泄压组件;41、疏水透气垫片;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本体,所述芯片本体包括芯片上部(11)及芯片底部(12),所述芯片上部(11)上构造有第一腔室(111)、第二腔室(112),所述芯片底部(12)上构造有第一反应腔(121)及第二反应腔(122),所述第一腔室(111)内装设有第一推杆组件(21),所述第二腔室(112)内设有泄压组件(4),当施加朝向所述芯片底部(12)一侧的力于所述第一推杆组件(21)上时,所述第一腔室(111)内的流体能够进入所述第一反应腔(121)内并经由所述第二腔室(112)进入所述第二反应腔(122)内,所述泄压组件(4)包括疏水透气垫片(41),以能够在所述第二反应腔(122)的流体充满后,所述流体中的气体和/或液体能够从所述泄压组件(4)进入所述泄压组件(4)远离所述芯片底部(12)一侧的所述第二腔室(11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组件(4)包括泄压胶塞(42),所述泄压胶塞(42)为中空筒状结构,所述疏水透气垫片(41)为填充于所述中空筒状结构内的圆柱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上部(11)与所述芯片底部(12)之间设有弹性膜(3),所述弹性膜(3)上构造有第一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2)及第一流通孔(33),所述第一流通孔(33)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腔室(111)对应,所述第一单向阀(31)以及所述第二单向阀(32)的位置同时与所述第二腔室(112)对应,所述第一单向阀(31)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反应腔(121)向所述第二腔室(112)的单向流动,所述第二单向阀(32)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二腔室(112)向所述第二反应腔(122)的单向流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孔(33)内设有疏水膜。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上部(11)上还构造有加样腔(113),所述弹性膜(3)上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永琪林宝宝邹瑜亮杨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梓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