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9658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8: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隔震支座,包括上支座、下支座和自复位减震模块,上支座和下支座的顶面与底面四周均设有呈竖直状态的定位杆,并且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相对面的四周还分别对应的设有支撑柱,自复位减震模块包括套筒、第一缓冲机构、第二缓冲机构和自复位蓄能器,套筒的上端与上支座之间通过一个波纹管连接,自复位蓄能器具有两个,两个自复位蓄能器分别设置在上支座的底部中心和下支座的顶部中心,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缓冲机构与第二缓冲机构的作用,以及自复位蓄能器对地震过程中能量的吸收和震后能量的返回,促使上支座与下支座之间保持正常状态,保证了桥梁的稳定。保证了桥梁的稳定。保证了桥梁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隔震支座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0002]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两大强烈地震多发区的影响地区,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建筑、桥梁隔震的
中,比较容易实现和有效的减震方法是采用隔震支座,然而现有的隔震支座无法限制摆动的最大位移,有落梁的风险,同时单纯利用重力难以实现震后自复位的问题。
[0003]目前公开的中国专利CN202011296753.3一种自复位隔震支座,包括上支座板、上椭球盘、下椭球盘、下支座板、缓冲装置、万向球、限位环、螺母、滑杆和碟簧;其中,所述的下支座板的顶面中部向内凹陷形成有一个半椭球形槽,半椭球形槽的底面上分布设有多个半椭球凹孔,顶面外侧部位向内凹陷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滑杆设置孔,半椭球形槽和滑杆设置孔之间的部位沿上下方向间隔距离贯通形成有多个螺栓孔;上支座板设置在下支座板的上方且与下支座板的结构呈镜像关系;下椭球盘设置在下支座板的半椭球形槽内,底面为弧形面且分布设有多个半椭球凸牙,下支座板上的每个半椭球凹孔内插入一个半椭球凸牙,下椭球盘的顶面为平面且中部向上突出形成有一个图钉状的上承圆台,上承圆台四周突出位置为环形滑盘,上承圆台的顶面上向内凹陷形成有多个半球形孔,每个半球形孔内放置一个万向球;上椭球盘设置在上支座板的半椭球形槽内,顶面为弧形面且分布设有多个半椭球凸牙,上支座板上的每个半椭球凹孔内插入一个半椭球凸牙,上椭球盘的底面为平面且中部向内凹陷形成有一个图钉状的滑槽,用于设置下椭球盘上的上承圆台,上椭球盘下侧的圆环为滑盘;上承圆台的外圆周面和滑槽的内圆周面的对应部位间均匀连接有多个缓冲装置;每根滑杆的中部以及螺母与限位环之间分别套有一个碟簧,两端分别安装一个螺母且插入在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上相对应的一对滑杆设置孔内;位于每个滑杆设置孔的孔口外部的滑杆上分别套有一个限位环,限位环与滑杆的接触面设置成曲面,并且限位环的边缘利用螺栓固定在上支座板的底面或下支座板的顶面上。
[0004]根据上述专利所述,该专利虽然起到了减震复位效果,然而对于多方位的减震效果不够理想,很容易导致支座出现损坏的情况,因此,目前需要一种能够对于多方位均能够保持减震效果,并且能够在震后自动复位支座的减震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隔震支座,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缓冲机构与第二缓冲机构的作用,以及自复位蓄能器对地震过程中能量的吸收和震后能量的返回,促使上支座与下支座之间保持正常状态,保证了桥梁的稳定。
[0006]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隔震支座,包括上支座、下支座和自复位减震模块;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呈水平设置,上支座和下支座的顶面与底面四周均设有呈
竖直状态的定位杆,并且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相对面的四周还分别对应的设有支撑柱;自复位减震模块设置在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自复位减震模块包括套筒、第一缓冲机构、第二缓冲机构和自复位蓄能器;套筒呈竖直状态设置在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套筒位于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的中心位置,套筒的下端固定在下支座上,套筒的上端与上支座之间通过一个波纹管连接;第一缓冲机构设置在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第一缓冲机构位于套筒的外侧;第二缓冲机构设置在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第二缓冲机构位于套筒的内部;自复位蓄能器具有两个,两个自复位蓄能器分别设置在上支座的底部中心和下支座的顶部中心,并且第二缓冲机构还与两个自复位蓄能器连接。
[0008]优选的,第一缓冲机构包括有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和缓冲压杆;第一缓冲件设置在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且位于套筒的外侧;第二缓冲件设置在第一缓冲件和下支座之间且位于套筒的外侧;缓冲压杆具有四个,四个缓冲压杆均呈竖直状态设置在上支座的底部,并且四个缓冲压杆沿着套筒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套筒的外侧四周。
[0009]优选的,第一缓冲件具有若干个第一碟簧,若干个第一碟簧均套设在套筒上,并且若干个第一碟簧之间相互堆叠,每个缓冲压杆的端部均抵压在若干个第一碟簧之中处于最上方的第一碟簧表面。
[0010]优选的,第二缓冲件具有一个缓冲盘,缓冲盘呈环状结构,缓冲盘同轴套设在套筒上,若干个第一碟簧处于缓冲盘的顶部,缓冲盘的底部四周朝向下支座的方向均竖直延伸有一个插杆,下支座上对应于每个插杆的位置均开设有一个贯通口,每个贯通口内均设有一个供对应插杆滑动的滑套,每个插杆上均套设有一个第一缓冲弹簧,并且每个第一缓冲弹簧的两端均与缓冲盘的下表面和下支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第二缓冲机构包括有一个球囊,球囊设置在套筒内,球囊的内部具有供液压油储存的储油空腔,球囊的上下表面分别具有上连接口和下连接口,并且球囊的上连接口和下连接口分别与对应的自复位蓄能器连接。
[0012]优选的,自复位蓄能器具有一个储油盒,上支座和下支座上均开设有供对应储油盒安装的嵌入口,储油盒固定在嵌入口内,储油盒朝向球囊的表面开设有进油口,球囊的上连接口和下连接口分别与对应的储油盒的进油口连通。
[0013]优选的,每个储油盒的进油口处均连接有一个硬质连接管,球囊的上连接口和下连接口分别套设在对应的硬质连接管上,并且球囊的上连接口和下连接口均通过一个锁紧件固定在对应的硬质连接管上。
[0014]优选的,自复位蓄能器还具有第二碟簧和活塞;第二碟簧具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二碟簧水平堆叠在储油盒内;活塞滑动设置在储油盒内,活塞的边缘契合与储油盒的内腔,活塞位于进油口和对应的第二碟簧之间。
[0015]优选的,下支座与上支座之间还设有一个固定底座和一个支撑平台,固定底座和支撑平台均呈环状结构;固定底座固定设置在下支座上,固定底座与套筒之间同轴设置,固定底座的内圈具有供缓冲盘支撑的台阶,缓冲盘与下支座之间留有供第一缓冲弹簧安装的间隙;支撑平台设置在固定底座的上方,支撑平台与固定底座之间同轴设置,若干个第一碟簧位于固定底座和支撑平台之间,上支座支撑在支撑平台上,固定底座和支撑平台的四周均连接有一个支撑杆,每个支撑杆均位于若干个第一碟簧的外侧。
[0016]优选的,每个支撑柱的端部均套设有一个橡胶套,每两个对应的支撑柱之间相互
抵接,并且每两个对应的支撑柱之间还均连接有一个第二缓冲弹簧。
[0017]本专利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缓冲机构与第二缓冲机构的作用,以及自复位蓄能器对地震过程中能量的吸收和震后能量的返回,促使上支座与下支座之间保持正常状态,实现了多方位的减震效果,保证了桥梁的稳定。
[0019]2.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的双重缓冲效果,实现了横波的缓冲,保证桥梁的平稳,避免桥梁在横波过程中由于其重力导致上支座脱离下支座的情况,提高了减震效果。
[0020]3.本专利技术通过若干个第一碟簧之间叠加的方式,实现了对上支座上下震荡的缓冲,提高了缓冲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隔震支座,包括上支座(1)、下支座(2)和自复位减震模块(3);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呈水平设置,上支座(1)的上表面的四周和下支座(2)的下表面的四周均设有呈竖直状态的定位杆(1a),并且上支座(1)的下表面和下支座(2)的上表面的四周分别对应的设有支撑柱(4);自复位减震模块(3)设置在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其特征在于,自复位减震模块(3)包括:套筒(3a),呈竖直状态设置在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套筒(3a)位于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的中心位置,套筒(3a)的下端固定在下支座(2)上,套筒(3a)的上端与上支座(1)之间通过波纹管(3a1)连接;第一缓冲机构(3b),设置在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且位于套筒(3a)的外侧,用于吸收第一方向上的震动;第二缓冲机构(3c),设置在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且位于套筒(3a)的内部,用于吸收第二方向上的震动,所述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第一缓冲机构(3b)包括:第一缓冲件(3b1),设置在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包括多个第一碟簧(3b11),多个第一碟簧(3b11)沿上下方向套在套筒(3a)上;第二缓冲件(3b2),设置在第一缓冲件(3b1)和下支座(2)之间且可上下移动地套在套筒(3a)上,所述第一缓冲件(3b1)的下端抵靠在所述第二缓冲件(3b2)上;缓冲压杆(3b3),具有四个,四个缓冲压杆(3b3)均呈竖直状态设置在上支座(1)上,并且四个缓冲压杆(3b3)沿着套筒(3a)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套筒(3a)的外侧四周,缓冲压杆(3b3)的下端抵靠在第一缓冲件(3b1)的上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第二缓冲件(3b2)具有一个缓冲盘(3b21),缓冲盘(3b21)呈环状结构,缓冲盘(3b21)同轴套设在套筒(3a)上,多个第一碟簧(3b11)支撑在缓冲盘(3b21)的上表面,缓冲盘(3b21)的下表面的四周朝向下支座(2)的方向设置有四个竖直延伸的插杆(3b22),下支座(2)上对应于每个插杆(3b22)的位置均开设有一个贯通口,每个贯通口内均设有一个供对应插杆(3b22)滑动的滑套(3b23),每个插杆(3b22)上均套设有一个第一缓冲弹簧(3b24),并且每个第一缓冲弹簧(3b24)的两端分别与缓冲盘(3b21)的下表面和下支座(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缓冲弹簧(3b24)始终处于被压缩的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第二缓冲机构(3c)包括:球囊(3c1),设置在套筒(3a)内,球囊(3c1)的内部具有供液压油储存的储油空腔(3c11),球囊(3c1)的上下表面分别具有上连接口(3c12)和下连接口(3c13),在未震动时,俯视观察下所述球囊(3c1)的侧壁抵靠在套筒(3a)的内侧壁上;两自复位蓄能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晓飞周林丽谭平李艳敏龙耀球吕学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