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敏专利>正文

神经内镜、吸引器筷式把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9409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8: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神经内镜、吸引器筷式把持装置,其神经内镜支架上贯通有神经内镜腔体、上端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上指环;其吸引器支架上贯通有吸引器腔体、下端一体成型的设置有钩形杆,钩形杆的自由端弯折为矩形套环,吸引器定位套筒、矩形套环分布于吸引器支架的两端;其神经内镜支架上沿其长度方向切割有导向槽,导向槽的根部设置为圆形、开口部设置为“<”字形,沿截面方向,导向槽的根部直径大于开口部起始部位间隙;还包括一端与导向槽活动连接、另一端与吸引器支架固定连接的连接装置。借助于本装置,医生能以单手对神经内镜、吸引器进行把控,并可实现两个器械的相对位移。并可实现两个器械的相对位移。并可实现两个器械的相对位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神经内镜、吸引器筷式把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外科用神经内镜、吸引器相对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神经外科经鼻腔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中,大多数中国神经外科医生都是左手持神经内镜(起照明放大深部术野作用),右手持操作器械(如吸引器,双极电凝及其他显微器械等)。在精细操作步骤时,则需要由助手持神经内镜,主刀左手改持吸引器右手持其他显微器械,即所谓的“双人三手三器械”。但由于鼻腔空间有限,如果助手操作不熟练或配合不默契,经常会出现鼻腔内器械相互干扰及手术过程不连贯、甚至误伤重要结构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国神经外科医生Sebastien Froelich教授,从中国传统的筷子持法中得到启发,专利技术了一种单手把持两种器械的手法,可以让术者单手同时把持并操作神经内镜和吸引器,做到“单人双手三器械”,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现已广泛被全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认可并推广使用。这种单手把持两种器械的手法称为“筷式把持技术chopsticks technique”。
[0003]对于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的脑室出血手术,目前主流的手术方法是经透明鞘筒神经内镜下清除血肿,操作方法为助手或气动臂持神经内镜,主刀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持双极电凝,在直径约1.5公分的透明鞘筒内进行血肿清除及止血操作。但该种做法常见主刀及助手操作不同步、神经内镜与其他器械相互干扰、手持或气动臂持内镜镜体遮挡主刀手术视野、甚至误伤深部脑组织等问题。透明鞘筒类似鼻腔形状,为手术器械提供手术通道,如能将经鼻腔手术的筷式把持技术应用到经透明鞘筒的脑室出血手术中,则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0004]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筷式把持技术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容易掌握,熟练操作要求一定的学习曲线,且单手把持两样器械存在器械滑脱及摆动误伤深部脑组织风险。另一方面,在经鼻腔手术中,筷式把持技术需通过将吸引器末端支撑在鼻腔内质硬骨性结构上,同时利用左手诸指调整内镜和吸引器的相对位置,来达到不同的操作需求及暴露需要;但在脑室手术中,柔软易碎的脑组织不可能用于支撑吸引器进行位置调整。
[0005]因此,专利技术一种装置,可以单手把持两样器械,可使两器械具备相对安全稳定的状态,降低手关节疲劳,利用手指活动就可轻松控制吸引器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神经内镜、吸引器筷式把持装置,借助于该装置辅助,医生能以单手对神经内镜、吸引器进行把控,并可实现两个器械的相对位移。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神经内镜、吸引器筷式把持装置,包括神经内镜支架、吸引器支架,所述神经内镜支架上沿其长度方向贯通设置有神经内镜腔体,所述神经内镜支架的末端还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与所述神经内镜腔体同轴的神经内镜定位套筒,所述
神经内镜定位套筒上螺纹连接有神经内镜定位螺母;所述神经内镜支架的上端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上指环;所述吸引器支架上沿其长度方向贯通设置有吸引器腔体,所述吸引器支架上还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与所述吸引器腔体同轴的吸引器定位套筒,所述吸引器定位套筒上螺纹连接有吸引器定位螺母;所述吸引器支架的下端一体成型的设置有钩形杆,所述钩形杆的自由端弯折为矩形套环,所述矩形套环所在面垂直于所述吸引器支架的长轴,所述吸引器定位套筒、矩形套环分布于所述吸引器支架的两端;所述神经内镜支架上沿其长度方向切割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根部设置为圆形、开口部设置为“<”字形,沿截面方向,导向槽的根部直径大于开口部起始部位间隙;还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一端与所述导向槽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引器支架固定连接。
[0008]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片式弹簧,所述片式弹簧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设置有截面为圆形的上导杆、下导杆,所述上导杆、下导杆互相平行,所述上导杆、下导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片式弹簧的厚度;所述导向槽的根部与所述上导杆匹配;所述导向槽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上导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神经内镜支架的长度;所述吸引器支架上沿其长度方向切割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根部设置为圆形、开口部设置为“=”字型,所述定位槽的根部与所述下导杆匹配,所述定位槽的“=”字型开口部与所述片式弹簧匹配。
[0009]在长度方向,所述导向槽的轴线与所述神经内镜支架的轴线相偏离。
[0010]作为实施方式之二,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一体成型的设置在吸引器支架上的“7”字型连杆,所述“7”字型连杆的自由端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槽匹配的导向杆。
[0011]所述导向槽与所述神经内镜支架的轴线平行;所述导向杆与所述吸引器支架的轴线偏离。
[0012]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体现在:A、可实现单手把控神经内镜、吸引器,两个器械轴向可调节间距,径向可相对旋转;主要用大拇指控制位移,同时能兼顾控制吸引器吸力;操作简单、定位精确;具备临床使用条件。B、通过更换定位螺母规格,可适配不同直径神经内镜杆身、吸引器杆身。C、本专利技术的神经内镜、吸引器筷式把持装置主体可用塑胶材料制备,量产成本低廉,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3]图1 是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神经内镜、吸引器筷式把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中神经内镜支架1、吸引器支架2与片式弹簧3配合过程剖视图;图4是图2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15]如图1可见,本装置用于神经内镜4、吸引器5的配合使用。所述神经内镜4前端设置有神经内镜杆身40,后端设置有镜头;所述吸引器5前端设置有吸引器杆身50,后端设置有吸引器手柄51,吸引器手柄51的下端面中部带有透气孔(图中未示出)。
[0016]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图4可见,本实施例的神经内镜、吸引器筷式把持装置,包括神经内镜支架1、吸引器支架2,所述神经内镜支架1上沿其长度方向贯通设置有神经内镜腔体10,所述神经内镜支架1的末端还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与所述神经内镜腔体10同轴的神经内镜定位套筒11,所述神经内镜定位套筒11上螺纹连接有神经内镜定位螺母12;所述神经内镜支架1的上端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上指环13;所述神经内镜定位螺母12的根部直径与所述神经内镜定位套筒11匹配,其梢部直径与神经内镜的杆身匹配;当神经内镜定位螺母12的根部螺纹连接于神经内镜定位套筒11上时,其梢部对神经内镜杆身形成限制。
[0017]所述吸引器支架2上沿其长度方向贯通设置有吸引器腔体20,所述吸引器支架2上还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与所述吸引器腔体20同轴的吸引器定位套筒21,所述吸引器定位套筒21上螺纹连接有吸引器定位螺母22;所述吸引器定位螺母22的根部直径与所述吸引器定位套筒21匹配,其梢部直径与吸引器的杆身匹配;当吸引器定位螺母22的根部螺纹连接于吸引器定位套筒21上时,其梢部对吸引器杆身形成限制。
[0018]所述吸引器支架2的下端一体成型的设置有钩形杆23,所述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内镜、吸引器筷式把持装置,包括神经内镜支架(1)、吸引器支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内镜支架(1)上沿其长度方向贯通设置有神经内镜腔体(10),所述神经内镜支架(1)的末端还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与所述神经内镜腔体(10)同轴的神经内镜定位套筒(11),所述神经内镜定位套筒(11)上螺纹连接有神经内镜定位螺母(12);所述神经内镜支架(1)的上端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上指环(13);所述吸引器支架(2)上沿其长度方向贯通设置有吸引器腔体(20),所述吸引器支架(2)上还一体成型的设置有与所述吸引器腔体(20)同轴的吸引器定位套筒(21),所述吸引器定位套筒(21)上螺纹连接有吸引器定位螺母(22);所述吸引器支架(2)的下端一体成型的设置有钩形杆(23),所述钩形杆(23)的自由端弯折为矩形套环(230),所述矩形套环(230)所在面垂直于所述吸引器支架(2)的长轴,所述吸引器定位套筒(21)、矩形套环(230)分布于所述吸引器支架(2)的两端;所述神经内镜支架(1)上沿其长度方向切割有导向槽(14),所述导向槽(14)的根部设置为圆形、开口部设置为“<”字形,沿截面方向,导向槽(14)的根部直径大于开口部起始部位间隙;还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一端与所述导向槽(14)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引器支架(2)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镜、吸引器筷式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片式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刘广存查正江
申请(专利权)人:陈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