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7960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每一端子模组包括端子组及固定所述端子组的绝缘件,每一所述端子组包括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均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件内的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延伸且位于所述绝缘件前侧的接触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另一端延伸的端子脚,所述端子脚为鱼眼式结构,所述端子模组在高度方向上成对且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制作方便、成本较低且稳定性较高。较低且稳定性较高。较低且稳定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为了传输较大电流而将电源端子设置为多排式结构,例如四排式结构,当对应设置的四片电源端子通过两两贴合的方式进行一次注塑成型而固定时,实现此结构的工艺制造复杂且成本较高;当两片电源端子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结构而固定时,电源端子的稳固性较差、无法承受较大外力。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方便、成本较低且结构稳固性较高的电连接器。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每一端子模组包括端子组及固定所述端子组的绝缘件,每一所述端子组包括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均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件内的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延伸且位于所述绝缘件前侧的接触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另一端延伸的端子脚,所述端子脚为鱼眼式结构,所述端子模组在高度方向上成对且相对设置。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的固定部均包括位于第一高度的第一固定段、位于第二高度的第二固定段及倾斜延伸以将所述第一固定段和第二固定段相连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及其与第一、第二固定段相连的部位均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件内。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端子组内的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沿所述绝缘本体的横向方向排布、端子脚沿前后方向或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固定段与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一固定段在高度方向上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二固定段与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二固定段在高度方向上的间隔距离。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所述上、下端子模组的绝缘件结构相同。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绝缘件在高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卡扣的卡扣部、另一侧设有引导其装入并限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引部。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安装部及位于所述安装部前侧的对接部,所述绝缘件与所述安装部相卡扣定位,且所述安装部的顶面高于所述对接部的顶面、底面低于所述对接部的底面。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具有顶壁、底壁及在高度方向上位于顶壁与底壁之间的间隔壁,所述顶、底壁上设有与所述卡扣部相配合的止挡结构,所述间隔壁具有凹设于其上下表面以与相应导引部相配合的导引槽。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间隔壁上、下表面上设置的导引槽在横向方向上错位且反向设置。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绝缘件具有将所述端子组向外暴露以供成型时对其定位的定位孔。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端子脚24为鱼眼式结构,以压接至外部电路板上,所述端子模组在高度方向上成对且相对设置,可使电连接器100的制作更加方便、制作成本较低且端子模组的稳定性更高,进而解决多排式电源端子制造困难、成本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0018]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中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0020]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中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0021]图6是图5所示端子模组另一视角的视图。
[0022]图7是图5所示端子模组的俯视图。
[0023]图8是图5所示端子模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5]请参图1至图8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端子模组2G,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以电连接器100的对接端视为前端、与对接端相反的另一端视为后端进行说明,也即前后方向为电连接器100与对接元件(未图示)的对接方向,同时,定义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为横向方向、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另一个方向为高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于横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于高度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0026]请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101,具体地,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安装部13及位于所述安装部13前侧的对接部12,所述端子槽101沿前后方向将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对接部12贯穿,所述安装部13的顶面高于所述对接部12的顶面、底面低于所述对接部12的底面。
[0027]请参图1至图3并结合图5至图8所示,每一端子模组2G包括端子组及固定所述端子组的绝缘件3,每一所述端子组包括第一电源端子2a和第二电源端子2b,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a和第二电源端子2b均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件3内的固定部21、自所述固定部21的一端延
伸且位于所述绝缘件3前侧的接触部23及自所述固定部21另一端延伸的端子脚24,所述接触部23突伸入所述对接空间110内,所述端子脚24为鱼眼式结构,所述端子模组2G在高度方向上成对且相对设置。
[0028]在本技术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固定部21呈片状结构,所述接触部23呈弯曲状,第一、第二电源端子2a、2b中的每一片均具有自其固定部21向前延伸形成的三个接触部23及自其固定部21向后延伸形成的三个端子脚24,在其他实施例中,每片电源端子2a、2b也可具有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接触部23。
[0029]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a和第二电源端子2b的固定部21均包括位于第一高度的第一固定段212、位于第二高度的第二固定段213及倾斜延伸以将所述第一固定段212和第二固定段213相连的连接段214,所述连接段214及其与第一、第二固定段212、213相连的部位均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件3内。
[0030]每一所述端子组内的第一、第二电源端子2a、2b的接触部23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横向方向排布、端子脚24沿前后方向或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可分散端子脚24安装至外部电路板时的压力。具体地,每一所述端子组内的第一、第二电源端子2a、2b的若干接触部23沿横向方向交替循环设置。
[0031]进一步地,如附图所展示的实施例所示,当所述端子脚24为直插式结构时,所述端子脚24插入电路板的方向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平行,每一所述端子组内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每一端子模组包括端子组及固定所述端子组的绝缘件,每一所述端子组包括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均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件内的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延伸且位于所述绝缘件前侧的接触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另一端延伸的端子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脚为鱼眼式结构,所述端子模组在高度方向上成对且相对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的固定部均包括位于第一高度的第一固定段、位于第二高度的第二固定段及倾斜延伸以将所述第一固定段和第二固定段相连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及其与第一、第二固定段相连的部位均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件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端子组内的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沿所述绝缘本体的横向方向排布、端子脚沿前后方向或高度方向间隔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固定段与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一固定段在高度方向上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二固定段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定彬张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