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6570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其主体机构的一端设有控制机构、一侧设有压迫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压迫机构相连接。所述主体机构包括第一连接带、带端拉块、第二连接带、限位块以及紧固按钮,所述带端拉块设置在第一连接带的一端,所述限位块设置在第二连接带的一端,所述紧固按钮活动安装在所述限位块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带穿过所述限位块与第二连接带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自动进行减压操作,具有安全可靠、穿戴操作省事省力、方便使用等优点,可以起到减轻使用者心理负担、节省人力、弥补医院人力资源不足、提高工作效率等效果。效率等效果。效率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相关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临床使用的桡动脉压迫器通过压迫件压迫穿刺部位,医护人员需要定时减轻局部的压力,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情况。此传统桡动脉压迫器既不具有定时减压功能,也不能及时识别穿刺局部有无出血;而且,长时间的固定压迫,患者活动受限,部分肌肉丰富男性患者,压迫力量的顺应性下降,常规的压迫强度不能达到理想的压迫止血效果。
[0003]申请号CN201620649330.8公开了一种智能型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执行层、驱动层、控制层和终端,所述执行层包括按压执行机构,所述驱动层包括气动系统,所述控制层包括控制器,所述终端包括人机交互装置。该装置的气动按压部分以可选的气缸按压方式或气囊按压方式实现,气动按压部分底部接压迫板,压迫板下侧设置粘扣粘贴配套大小的止血敷料。该装置实现了比较精准的按压止血,增加了间歇减压、参数设置、显示、定时、监测、报警、软件应用等功能;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人工进行减压操作,不及时、不安全,容易增加使用者心里负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穿戴操作比较费事费力,不便于患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包括主体机构,所述主体机构的一端设置有控制机构,所述主体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压迫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压迫机构相连接;所述主体机构包括第一连接带、带端拉块、第二连接带、限位块以及紧固按钮,所述带端拉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一端上,所述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端上,所述紧固按钮活动安装在所述限位块的一侧上,所述第一连接带穿过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二连接带相连接,通过限位块,将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活动连接起来,方便固定在使用者手臂上,配合紧固按钮,方便结构固定或松动,操作简单方便,并依靠带端拉块,防止第一连接带从限位块中脱落,安全可靠,方便操作。
[0007]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口,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宽度和长度以及材质均相同,固定更加牢固,方便操作。
[0008]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机体壳体、显示屏、感应机构、处理机构以及电源机构,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机体壳体的一侧上,所述处理机构设置在所述机体壳体靠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的内部,所述感应机构设置在所述机体壳体远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上,所述电源机构设置在所述机体壳体内部,通过电源机构,为机体壳体提供可靠的工作电力,满
足机体壳体中各用电的需求,配合显示屏,进行动脉压迫工作,配合感应机构,并在压迫件表面增加新型材料涂层,如穿刺点出血,可以吸收血液并自动报警,提醒医务人员及时调整局部压力,以避免发生皮下出血形成假性动脉瘤或皮下血肿压迫桡神经等并发症,同时减轻患者协助观察等焦虑心理,便于活动增加舒适度,保障患者安全。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处理机构与所述显示屏以及所述感应机构相连接,所述电源机构与所述显示屏相连接,所述机体壳体上开设有口,方便结构连接,便于为电源机构补充电力。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机体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机体壳体可拆卸连接,便于结构更换清理操作,方便使用。
[0011]进一步地,所述压迫机构包括第一气囊条、第二气囊条、充气机构、内保护层以及连接软管,所述内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条内部,所述内保护层还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囊条内部,所述连接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囊条相连接,所述连接软管的一端还与所述第二气囊条相连接,所述连接软管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充气机构上,通过连接软管,依靠充气机构能够将空气输送到第一气囊条、第二气囊条中,配合内保护层,为第一气囊条和第二气囊条提供可靠防护,增加第一气囊条和第二气囊条的作业面积,安全舒适,配合控制机构,及时调节充气机构压力,方便使用。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机构安装在所述机体壳体上,所述第一气囊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带一侧上,所述第二气囊条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一侧上,让结构连接紧密可靠,方便操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通过设置主体机构和控制机构以及压迫机构,能够自动进行减压操作,及时安全可靠,减轻使用者心里负担,降低治疗难度,并且穿戴操作省事省力,方便使用,通过限位块,将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活动连接起来,方便固定在使用者手臂上,配合紧固按钮,方便结构固定或松动,操作简单方便,并依靠带端拉块,防止第一连接带从限位块中脱落,同时通过连接软管,依靠充气机构能够将空气输送到第一气囊条、第二气囊条中,配合内保护层,为第一气囊条和第二气囊条提供可靠防护,增加第一气囊条和第二气囊条的作业面积,安全舒适,配合控制机构,及时调节充气机构压力,再通过电源机构,为机体壳体提供可靠的工作电力,满足机体壳体中各用电的需求,配合显示屏,进行动脉压迫工作,配合感应机构,可以吸收血液并自动报警,提醒医务人员及时调整局部压力,以避免发生皮下出血形成假性动脉瘤或皮下血肿压迫桡神经等并发症,同时减轻患者协助观察等焦虑心理,便于活动增加舒适度,保障患者安全。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6]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的局部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1中的控制机构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为:1、主体机构;101、第一连接带;102、带端拉块;103、第二连接带;104、限位块;105、紧固按钮;2、控制机构;201、机体壳体;202、显示屏;203、感应机构;204、处理机构;205、电源机构;3、压迫机构;301、第一气囊条;302、第二气囊条;303、充气机构;304、内保护层;305、连接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0021]请参阅图1~图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包括主体机构1、第一连接带101、带端拉块102、第二连接带103、限位块104、紧固按钮105、层、机体壳体201、显示屏202、感应机构203、处理机构204、电源机构205、压迫机构3、第一气囊条301、第二气囊条302、充气机构303、内保护层304、连接软管305。
[0022]具体地,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包括主体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机构(1)的一端设置有控制机构(2),所述主体机构(1)的一侧设置有压迫机构(3),所述控制机构(2)与所述压迫机构(3)相连接;所述主体机构(1)包括第一连接带(101)、带端拉块(102)、第二连接带(103)、限位块(104)以及紧固按钮(105),所述带端拉块(10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带(101)的一端上,所述限位块(104)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带(103)的一端上,所述紧固按钮(105)活动安装在所述限位块(104)的一侧上,所述第一连接带(101)穿过所述限位块(104)与所述第二连接带(103)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104)上开设有口,所述第一连接带(101)和所述第二连接带(103)的宽度、长度和材质均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型桡动脉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2)包括机体壳体(201)、显示屏(202)、感应机构(203)、处理机构(204)以及电源机构(205),所述显示屏(202)设置在所述机体壳体(201)的一侧上,所述处理机构(204)设置在所述机体壳体(201)靠近所述显示屏(202)的一侧的内部,所述感应机构(203)设置在所述机体壳体(201)远离所述显示屏(202)的一侧上,所述电源机构(205)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秋月孙网凤孟德华朱月华杨小玲
申请(专利权)人:东台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