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电路、摄像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4837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温控电路、摄像机。该温控电路包括:温度传感器、比较电路、换向电路、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调制电路、驱动电路、半导体制冷器TEC,比较电路的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换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换向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TEC连接,PWM信号调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输出端连接,PWM信号调制电路的输出端与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换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连接;其中,比较电路用于比较温度传感器输入的温度值与参考温度值,并根据比较结果输出换向控制信号。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温控电路软件开发成本高、体积大的问题。体积大的问题。体积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控电路、摄像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视频监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控电路、摄像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主流温控电路主要是加热、散热两种功能,其中加热以热阻器的方式为主,制冷以风扇散热为主。其控制原理是高精度传感器采集温度信息后传递给芯片级系统(System on Chip,简称为SOC),软件对温度进行逻辑判定后通过控制电路实现对风扇或加热器的控制,控制逻辑如图1所示。
[0003]而在上述温控电路中风扇/热阻器+控制器+SOC器件通常封装较大,导致最终的模组体积大,另外SOC需要软件支持需投入人力开发成本。
[0004]因此,针对相关技术中温控电路软件开发成本高、体积大的问题,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温控电路、摄像机,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温控电路软件开发成本高、体积大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控电路,包括:温度传感器、比较电路、换向电路、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调制电路、驱动电路、半导体制冷器TEC,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换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换向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所述TEC连接,所述PWM信号调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出端连接,所述PWM信号调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换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连接;其中,所述比较电路用于比较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入的温度值与参考温度值,并根据比较结果输出换向控制信号。
[0007]可选地,所述温控电路还包括:隔离电路,所述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PWM信号调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比较电路包括:第一运放器、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第四电阻器、第五电阻器、第一电容器、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运放器的反向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运放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一端接入第一指定电压,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运放器的输出端与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
连接在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的电压为参考电压,所述参考电压的电压值由控制所述TEC进行加热或者制冷的临界温度值确定。
[0010]可选地,所述换向电路包括:第六电阻器、第七电阻器、三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二电容器、继电器;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线路上;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继电器的第一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继电器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上,其中,所述继电器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继电器磁圈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的第二输入端为所述继电器磁圈的输出端;所述继电器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继电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TEC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PWM信号调制电路包括:载波发生电路、调制电路;其中,所述载波发生电路包括:第二运放器、第三运放器、第八电阻器、第九电阻器、第十电阻器、第十一电阻器、第十二电阻器、第三二极管、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二运放器的反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运放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三运放器的反向输入端;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十一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十一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三运放器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二电阻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运放器的反向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三电容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三运放器的输出端;所述调制电路包括:第四运放器、第十三电阻器、第十四电阻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或者所述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四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所述载波发生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四运放器的反向输入端;所述第十四电阻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十四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运放器的输出端。
[0012]可选地,所述载波发生电路输出的三角波信号S0的电压幅值U=(所述第十电阻器的阻值/所述第十一电阻器的阻值)
×
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模拟电压U0;所述载波发生电路输出的三角波信号S0的震荡周期T=4
×
所述第十电阻器的阻值
×
所述第九电阻器的阻值
×
所述第三电容器的容值/所述第十一电阻器的阻值。
[0013]可选地,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十五电阻器、第十六电阻器、第十七电阻器、第十八电阻器、第四电容器、第五电容器、第六电容器、第七电容器、第八电容器、电源开关模块、电感;所述第十五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PWM信号调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五电阻器的
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电源开关模块的DIM端;所述第四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电源开关模块的IN端,所述第四电容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六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电容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电源开关模块的IN端之间的线路上接入第二指定电压;所述第五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电容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电源开关模块的IN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五电容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四电容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电源开关模块的GND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十六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八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电源开关模块的FB端;所述第十七电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传感器、比较电路、换向电路、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调制电路、驱动电路、半导体制冷器TEC,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换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换向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所述TEC连接,所述PWM信号调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出端连接,所述PWM信号调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换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连接;其中,所述比较电路用于比较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入的温度值与参考温度值,并根据比较结果输出换向控制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电路还包括:隔离电路,所述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PWM信号调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电路包括:第一运放器、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第四电阻器、第五电阻器、第一电容器、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运放器的反向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运放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一端接入第一指定电压,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运放器的输出端与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的电压为参考电压,所述参考电压的电压值由控制所述TEC进行加热或者制冷的临界温度值确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电路包括:第六电阻器、第七电阻器、三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二电容器、继电器;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线路上;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继电器的第一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继电器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上,其中,所述继电器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继电器磁圈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的第二输入端为所述继电器磁圈的输出端;所述继电器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继电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TEC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信号调制电路包括:载波发生电路、调制电路;
其中,所述载波发生电路包括:第二运放器、第三运放器、第八电阻器、第九电阻器、第十电阻器、第十一电阻器、第十二电阻器、第三二极管、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二运放器的反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运放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三运放器的反向输入端;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运放器的同向输入端,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超薛海涛徐卓东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