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文蔚专利>正文

接骨手术的固定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426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骨科手术中接骨的器具。本发明专利技术是用于BTB筋腱移植整形手术中固定两骨头的螺旋体和装设该螺旋体的固定工具,螺旋体典型的是由一具有六角断面孔的中空柱,其外圆为直螺纹。固定工具包括一个和螺旋体六伯断面轴孔相匹配的六角传输轴,由于传输轴整个穿过螺旋体的轴孔,故转动螺旋体时扭力能正确地传输至螺旋体,还能正确导引螺旋体定位。由于传输轴与把手连成一体的,故把手可带动传输轴作轴向滑移或作整体转动。(*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骨科手术中接骨的器具。在整形外科界众所周知的BTB(Bore-Tedon-Bone)方法是一种被用来恢复遭破坏的筋腱组织(如图a-c),按BTB的方法,是籍筋腱1串联两块骨片2将膝盖骨和邻近的胫骨相接,其缝线3是穿过骨片2的外侧孔;当连接腿骨4及胫骨5之钻孔6及7的筋腱断裂或受损时,必须进行重新连接,其方法是利用缝线3使接合骨片2沿接合筋腱1穿过腿骨4和胫骨5之钻孔6和7,然后籍固定工具8将螺旋体9螺入胫骨5的孔7中,同样,另一螺旋体9螺入腿骨4的孔6和骨片2间的相对内壁中。这种手术可使骨片2牢牢固定在腿骨4和胫骨5上,在腿骨4和胫骨5间受损的筋腱可在筋腱1延伸于两骨片2间使腿骨4和胫骨5结合在一起时自行恢复。在这种筋腱重整手术里,螺旋体10、11、12(图2-4)是配合固定工具13使用的,即可形成为图5所示的较方便的使用方式。图2的螺旋体10是一螺杆15,其一端有一可插入固定工具13的承力孔14,螺杆15的另一端是锥形螺纹,中心有一对穿的内导孔16。图3的螺旋体11有一螺旋头17,其内亦有一可插入固定工具13尖端的承力孔18,其螺杆19头部亦是锥形螺纹,其中心亦有对穿的内导孔20。图4的螺旋体12,其主体为一螺杆21,其端部为园锥凸体22,其另一端有大小不同的同轴反向内螺孔,大内螺孔23可作为装置螺旋体12之用,反向小内螺孔24则是用作拆除螺旋体12。图5为已有技术的固定工具13,它有一手动起子25及一个装在起子25上的传动轴26,该轴的末端锥头用作将构件置入以之结合。有一贯穿轴孔27设在起子25和传动轴26内,导引线28可穿过轴孔27而方便地穿进螺旋体。因为典型的螺旋体10、11都包含有一六角承力孔14、18和一内导孔16、20。还可以用一护片29装在传输轴26上以使其周围的组织和接合筋腱不受损害。上述使用的固定工具和螺旋体,众所周知的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为承受固定工具13锥头传入的力矩,承力孔14、18显得太浅,致使将螺旋体旋进两相邻骨片的所需扭力无法有效地传输到螺旋体上,尤其是当直螺杆加长以增加固定力时,需要使用相当大的力来转动螺旋体,这样固定工具13的端头可能从承力孔中脱出而伤害到邻近的骨片。另外,由于螺旋体在插入时其中心轴可能会偏滑,此种偏差可能造成接合骨片2无法正确定位及有足够的密合度对筋腱在手术后的复原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当使用图4的螺旋体12时,是将固定工具13置入螺旋体中的两个互相同轴的较大和较小的内螺孔23、24内,需要两个分离的工具将螺旋体12螺入或旋出,当利用小内螺孔24来旋出螺旋体时,此螺纹也许无法承受旋出螺旋体13的大扭力。当使用螺旋体10、11时,其螺杆的端头是有锥形螺纹,如螺旋体用力螺入两骨片间的缺口或受伤骨头的重整孔中太深,则螺旋体尖末端会伤及周边组织及接合筋健,即使螺旋体螺入两骨片间是适当的,也可能发生这种过失,因为锥度部分时固定螺旋体是无效的,有效部分仅限于直螺旋部分,故无法对骨提供足够的固定力。这将使患者延长康复时间,更重要的是从人体膝盖骨上取下的接合骨片2,其长度一般不超过20mm-25mm,螺旋体的有效长度应与其类似以发挥最大的固合力。但现有技术的螺旋体限于端部的锥度或园锥凸体而使其有效长度不足而减弱其固合力,为加长螺旋体的有效长度,则其总长将另大而使螺旋体会更接近接合筋腱,造成增大了使筋腱受损的可能性。由于螺旋体的有效长度局限于直螺纹部分,期望尽量减短锥度部分以达最大的固合力,然这会使螺旋体螺入骨片间隙因自由端的导角太大而使导引产生大困难,当然可以用增加导引线厚度略作改善,这时还允许螺旋体在使用时不需任何锥度部分,但原的导引线仍无法避免地存在两个问题,即一,由于供导引线穿的孔是设于固定工个的前端锥头上,此时大轴孔势必降低锥头的结构强度至达无法接受的程度,其二,为必需将导引线的尺寸减至比锥头小,则螺旋体末端与导引线间会产生环形台阶,它对螺旋体平顺进入有极大的阻碍。鉴于已有技术尚存在诸多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1、提供一种新的固定工具,可使接合骨片牢固地嵌入骨头孔中;2、提供一种新的固定工具,可方便地将螺旋体螺入两骨片的缝隙中;3、提供一系列新的螺旋体,在其螺入骨片间时具有足够的固合力;4、提供一系列新的螺旋体,在其螺入骨片时不会对接合筋腱及周围组织造成伤害。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完成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固定工具和螺旋体二部分,固定工具由旋转起子及装在起子上的传输轴组成,传输轴的一端插入可埋在骨内之螺旋体的中孔里带动螺旋体同步旋转以置入于骨片间,其特征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固定工具包括一个同旋转起子的把手和由把手带动的锥形头的前端和中段组成,锥形头提供导引动作,中段是插入螺旋全中孔以相同的多角形相匹配而能提供扭力传输到螺旋体的传输轴。螺旋体是一中孔直螺杆,其外园为一螺纹线,用手旋动把手以带动传输轴转动即可在传输轴中段产生一对螺旋体的扭力。由于螺旋体是完整的直螺纹而没有任何锥形螺纹,而需要的导引动作是由穿出螺旋体的传输轴锥形头来完成的,螺旋体的全长都可以和接合骨片相螺合,故同一长度的螺旋体其固合力可达最大,由于螺旋体的前端没有锥螺纹或凸头,故在对接合骨片作用力达到最大时也不会触及筋腱而造成接合骨和周组织的损害。由于螺旋体内孔与传输轴以相同的多角形完全匹配结合,且传输轴穿过整个螺旋体全长,使螺旋体被传输轴带动旋转并有效地将旋转扭力传递到螺旋体上,让螺旋体能牢固地螺入缝隙中,同时由于传输轴已提供了一理想的导引动作,也可避免从传输轴上退下锥形头时使置入骨片产的构件变形。传输轴可以提供一个让导引线穿越的轴孔,由于在螺旋体端头设有锥度,一个相当大直径的传输轴能从螺旋体末端延伸出相当导引作用,故导引线可以大大加粗而利于导引,而且使螺旋体在予下插入路径上的移位偏向达到最小。本专利技术的旋转起子包括一个把手,一个直接连接到把手的转管,把手和转管的全长有供传输轴中段能轴向移动或旋转的多角轴孔,转管的端头与螺旋体的一端紧相抵接。本专利技术另一种结构的旋转起子包括一个把手和一个直接连于把手上的传轴轴基端,传输轴外有一长度可调的且能轴向滑动并转动的调整管,其端头紧接于螺旋体的一端。本专利技术第三种结构的旋转起子包括一个把手和一个直接接于把手上的传输轴基端,把手和传输轴中段间有一直径大于中段外接园直径的园柱体,它与中段形成一环形台阶。本专利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1、传输轴与螺旋体内壁的全长完全匹配结合,故扭力有效地传递给螺旋体,使螺旋体能牢固于间隙中;2、由于螺旋体籍传输轴能穿过而被牢固地支撑住,故接合骨片能轻松稳靠地设置在预定的位置而不肢造成接合筋腱及周围组织的伤害;3、由于螺旋体是没有锥度的直螺纹,螺旋体在允许的最大长度下全长和接骨片螺接一起,且其前端无锥度突出至接合筋腱处,故当与骨片的接合力最大时,亦不会象已有技术样伤害接合筋腱或周围组织;4、由于螺旋体端头无锥度,故允许使用较粗的导引线,可避免导引路径的位移偏差。 附图说明图1a-c为已有技术的接骨固定工具进行筋腱移植术之示意图。图2为一种已有技术安装接合骨片到骨头上的螺旋体的剖面图。图3为另一种螺旋体的剖视图。图4为再一种螺旋体的剖视图。图5为已有技术接骨固定工具的正视图。图6a-c为本专利技术接骨固定工具使用的传输轴与螺旋体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骨手术的固定工具,包括固定工具和螺旋体二部分,固定工具由旋转起子及装在起子上的传输轴组成,传输轴的一端插入可埋在骨内之螺旋体的中孔里带动螺旋体同步旋转以置入于骨片前,其特征在于:①由旋转起子(36)的把手(41)带动的传输轴(34 )是由提供一导引动作的锥形头(32)和与螺旋体(30)中孔相匹配的能提供扭力传输到螺旋体(30)的中段;②螺旋体()是一个中空直螺杆,其外园为一螺纹线,其中心是可与传输轴(34)相匹配以传递扭力的六角轴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文蔚育史山田
申请(专利权)人:许文蔚育史山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