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1416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燃煤电厂供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包括燃煤锅炉、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第三换热装置、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第二换热装置设有相变储热材料和内部设有导热液的换热管,第一换热装置设有第二换热腔和与燃煤锅炉的烟道连通第一换热腔;第一泵体、第二换热腔和换热管依次串接成导热液加热子系统;第三换热装置设有第三换热腔和与高压供水管连通的第四换热腔,换热管、第二泵体和第三换热腔依次串接成蒸汽加热子系统;第四换热腔连接工业供汽终端;燃煤机组处于低负荷状态时,蒸汽加热子系统能够向工业供汽终端供汽,不需要提高燃煤机组的负荷。不需要提高燃煤机组的负荷。不需要提高燃煤机组的负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燃煤电厂供汽
,特别是涉及一种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国家鼓励现有燃煤发电机组替代供热,积极关停采暖和工业供汽小锅炉,对具备供热条件的纯凝机组开展供热改造。
[0003]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完善和发展,工业供汽需求量越来越大。工业供汽参数主要包括温度、压力、流量,工业用户一般与电厂签订采购蒸汽协议,对供汽参数要求较为苛刻,供汽参数一般不允许波动且要求长期稳定供给。
[0004]目前,燃煤电厂一般通过“冷再供热”或“热再供热”的方式向工业用户提供蒸汽。然而,“冷再供热”和“热再供热”的最大供汽量会受到锅炉再热器超温限制以及汽轮机轴向推力限制;因此,冷再蒸汽、热再蒸汽的抽汽量必须保持在安全范围内。燃煤机组调峰至低负荷运行时,冷再蒸汽、热再蒸汽压力降低,无法满足工业供汽要求,为保证工业供汽参数符合要求,则需要提高燃煤机组的负荷,导致机组的深度调峰幅度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燃煤机组通过“冷再供热”或“热再供热”进行工业供汽时,为保证工业供汽参数符合要求,则需要提高燃煤机组的负荷,导致机组的深度调峰幅度受限。
[0006]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包括燃煤锅炉、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第三换热装置、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换热装置设有保温腔,所述保温腔内设有相变储热材料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内设有导热液;
[0007]所述第一换热装置设有可传导换热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燃煤锅炉的烟道连通,所述第一泵体、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换热管依次串接连通成导热液加热子系统;所述第三换热装置设有可传导换热的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所述第四换热腔的一端与高压供水管连通,所述换热管、所述第二泵体和所述第三换热腔依次串接连通成蒸汽加热子系统;
[0008]所述第四换热腔的另一端连接工业供汽终端,所述工业供汽终端还连接有冷再供汽系统和/或热再供汽系统。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包括第四换热装置,所述第四换热装置设有第五换热腔和第六换热腔,所述第五换热腔体与所述烟道的后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烟道的前端连通,所述第一泵体、所述第六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换热管依次串接形成所述导热液加热子系统;
[0010]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烟道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五换热腔与所述烟道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保温腔内设有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多个子保温腔,各所述子保温腔内均设有相变储热材料,上下相邻的两个子保温腔中位于上方的所述子保温腔内的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点高于位于下方的所述子保温腔内的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点;
[0012]所述换热管从上至下依次穿过各所述子保温腔,所述换热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腔的出液端。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热管的下端连通有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泵体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管体上设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腔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二管体上设有第四控制阀;
[0014]所述换热管的上端连通有第三管体和第四管体,所述第三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腔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三管体上设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四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泵体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四管体上设有第六控制阀。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述包括第七管体和第八管体,所述第七管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管体连通,且所述第七管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腔与所述第五控制阀之间;所述第七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管体连通,且所述第七管体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六控制阀与所述第二泵体之间,所述第七管体上设有第七控制阀;
[0016]所述第八管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体连通,且所述第八管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泵体与所述第三控制阀之间;所述第八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管体连通,且所述第八管体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四控制阀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之间,所述第八管体上设有第八控制阀。
[00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管体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管体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00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换热装置包括预热器、蒸发器和过热器,所述过热器设有第一加热腔和第一受热腔,所述蒸发器设有第二加热腔和第二受热腔,所述预热器设有第三加热腔和第三受热腔,所述第一加热腔、所述第二加热腔和所述第三加热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换热腔,所述第一受热腔、所述第二受热腔和所述第三受热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四换热腔,所述第二泵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加热腔连接,所述第三加热腔与所述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三受热腔与所述高压供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受热腔与所述工业供汽终端连接。
[0019]一种上述的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的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燃煤机组处于中高负荷时,关闭蒸汽加热子系统、运行导热液加热子系统、运行冷再供汽系统和/或热再供汽系统;
[0021]燃煤机组处于低负荷时,关闭所述导热液加热子系统、开启所述蒸汽加热子系统;根据供汽参数要求关闭或打开所述冷再供汽系统和所述热再供汽系统。
[0022]作为优选方案,燃煤机组处于低负荷时:关闭第五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运行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打开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
[0023]作为优选方案,第二换热装置发生故障时:关闭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打开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根据供汽参数要求关闭或打开所述冷再供汽系统和所述热再供汽系统。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5]本专利技术的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第二换热装置设有保温腔,保温腔内设有相变储热材料和换热管,换热管内设有导热液;第一换热装置设有可传导换热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第一换热腔与燃煤锅炉的烟道连通,第一泵体、第二换热腔和所述换热管依次串接连通成导热液加热子系统;第三换热装置设有可传导换热的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第四换热腔的一端与高压供水管连通,换热管、第二泵体和第三换热腔依次串接连通成蒸汽加热子系统;第四换热腔的另一端连接工业供汽终端的进汽侧,工业供汽终端的进汽侧还连接有冷再供汽系统和/或热再供汽系统;在燃煤机组处于高负荷状态时,利用冷再供汽系统和/或热再供汽系统向工业供汽终端供汽,与此同时利用导热液加热子系统吸收烟气热量,对相变储热材料进行加热,相变储热材料储存热量;在在燃煤机组处于低负荷状态时,运行蒸汽加热子系统,利用相变储热材料所储存的热量对高压水进行加热,使得蒸汽加热子系统向工业供汽终端供汽;因此,燃煤机组处于低负荷状态时,蒸汽加热子系统能够向工业供汽终端供汽,不需要提高燃煤机组的负荷,避免了机组的深度调峰幅度受限。
附图说明...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煤锅炉(1)、第一换热装置(2)、第二换热装置(3)、第三换热装置(4)、第一泵体(5)和第二泵体(6);所述第二换热装置(3)设有保温腔,所述保温腔内设有相变储热材料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内设有导热液;所述第一换热装置(2)设有可传导换热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燃煤锅炉(1)的烟道连通,所述第一泵体(5)、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换热管依次串接连通成导热液加热子系统;所述第三换热装置(4)设有可传导换热的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所述第四换热腔的一端与高压供水管(7)连通,所述换热管、所述第二泵体(6)和所述第三换热腔依次串接连通成蒸汽加热子系统;所述第四换热腔的另一端连接工业供汽终端(8),所述工业供汽终端(8)还连接有冷再供汽系统(9)和/或热再供汽系统(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包括第四换热装置(11),所述第四换热装置(11)设有第五换热腔和第六换热腔,所述第五换热腔体与所述烟道的后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烟道的前端连通,所述第一泵体(5)、所述第六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换热管依次串接形成所述导热液加热子系统;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烟道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13),所述第五换热腔与所述烟道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腔内设有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多个子保温腔,各所述子保温腔内均设有相变储热材料,上下相邻的两个子保温腔中位于上方的所述子保温腔内的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点高于位于下方的所述子保温腔内的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点;所述换热管从上至下依次穿过各所述子保温腔,所述换热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腔的出液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下端连通有第一管体(15)和第二管体(16),所述第一管体(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泵体(5)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管体(15)上设有第三控制阀(17);所述第二管体(1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腔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二管体(16)上设有第四控制阀(18);所述换热管的上端连通有第三管体(19)和第四管体(20),所述第三管体(1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腔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三管体(19)上设有第五控制阀(21);所述第四管体(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泵体(6)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四管体(20)上设有第六控制阀(2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煤电厂用供汽系统述包括第七管体(23)和第八管体(24),所述第七管体(2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管体(19)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源杨东凯张小霓吴文龙毛睿杜学森
申请(专利权)人:润电能源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