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镜头和投影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3718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12
本申请公开了投影镜头和投影仪,涉及光学元器件技术领域。投影镜头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后透镜组和前透镜组;后透镜组与前透镜组之间设置有孔径光阑;后透镜组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双凸透镜、第二双凸透镜、第三双凸透镜、第一双凹透镜和第二双凹透镜;前透镜组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四双凸透镜、第一负月牙型透镜、第二负月牙型透镜;其中,投影镜头的投射比为1.45:1~1.55:1。本申请能的投影镜头能够实现1.45:1~1.55:1的投射比,填补了目前市场上缺乏该投射比范围的投影镜头的空白。白。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投影镜头和投影仪


[0001]本申请涉及光学元器件
,具体而言涉及投影镜头和投影仪。

技术介绍

[0002]微型投影仪凭借体积小,便于携带等特点,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投影显示解决方案的首选。例如,可以将微型投影仪集成在手机,如iPad等常用电子设备。投射比是微型投影仪的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投射比是指投影距离与投影画面的宽度之比,相同的投影距离,投射比越小,投影画面越大。随着投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型投影仪的投射比越来越小,这让其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0003]然而,目前市场上还缺少投射比在1.45:1~1.55:1范围内的微型投影仪,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投射比在该范围内的投影镜头和投影仪以填补市场上的空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投影镜头和投影仪。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投影镜头,该投影镜头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后透镜组和前透镜组;后透镜组与前透镜组之间设置有孔径光阑;
[0006]后透镜组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双凸透镜、第二双凸透镜、第三双凸透镜、第一双凹透镜和第二双凹透镜;
[0007]前透镜组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四双凸透镜、第一负月牙型透镜、第二负月牙型透镜;
[0008]其中,投影镜头的投射比为1.45:1~1.55:1。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投影仪,该投影仪包括壳体以及如上述的投影镜头,投影镜头设置于壳体。
[0010]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投影镜头可以实现1.45:1~1.55:1的投射比,填补了目前市场上缺乏该投射比范围的投影镜头的空白。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申请的投影镜头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申请的投影镜头一实施例的光路图;
[0013]图3是本申请的投影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图;
[0014]图4是本申请的投影镜头的像散曲线图;
[0015]图5是本申请的投影镜头的畸变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方
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

图2,图1是本申请的投影镜头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投影镜头一实施例的光路图。
[0018]如图1

图2所示,投影镜头100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L1依次设置的后透镜组130和前透镜组150;后透镜组130与前透镜组150之间设置有孔径光阑140。后透镜组130与前透镜组150的光轴重合。
[0019]后透镜组130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L1依次设置的第一双凸透镜131、第二双凸透镜132、第三双凸透镜133、第一双凹透镜134和第二双凹透镜135。
[0020]前透镜组150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L1依次设置的第四双凸透镜151、第一负月牙型透镜152、第二负月牙型透镜153。其中,投影镜头100的投射比为1.45:1~1.55:1。
[0021]通过上述方式,投影镜头100可以实现1.45:1~1.55:1的投射比,填补了目前市场上缺乏该投射比范围的投影镜头100的空白。
[0022]进一步地,投影镜头100包括反射镜160,前透镜组150和反射镜160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L1依次设置,且所述反射镜160相对于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L1倾斜设置,用于将入射方向L1入射的投影光线偏转至出射方向L2。
[0023]投影镜头100可应用于家用微投、商教、车载和工程投影机等投影仪中,其中,投影镜头100可以被配置为潜望式投影镜头,投影镜头100还可以包括投影显示装置120,投影显示装置120可以包括空间光调制器111和合光棱镜组122,空间光调制器111用作成像靶面并出射投影光线,合光棱镜组122、后透镜组130、孔径光阑140、前透镜组150和反射镜160依次设于空间光调制器111的出射光路上,投影光线经合光棱镜组122合光后依序入射后透镜组130、孔径光阑140、前透镜组150和反射镜160,经反射镜160反射后能够偏转至屏幕(图未示)形成投影图像。
[0024]可选地,如图1

图2所示,合光棱镜组122可以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L1依次设置的第一棱镜1221和第二棱镜1222,第一棱镜1221和第二棱镜1222相互配合,以实现对投影光线的合光。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合光棱镜组122中的棱镜的数量可以为一片、三片或其他的数量。
[0025]可选地,如图1

图2所示,后透镜组130和前透镜组150可以均为玻璃透镜,通过采用全玻璃透镜结构能够降低投影镜头100的光学敏感度,同时能够降低加工成本。
[0026]可选地,如图1

图2所示,第一负月牙型透镜152的入射面与第二负月牙型透镜153的入射面均为凹面,第一负月牙型透镜152的出射面与第二负月牙型透镜153的出射面均为凸面。
[0027]本实施例中,按图1和图2中从左到右方向,面序号依序增加,则投影镜头100的镜头设计参数如下表1所示。
[0028]表1:投影镜头的镜头设计参数
[0029][0030]结合表1,在后透镜组130的光轴上,如面序号13所对应的镜头设计参数所示,第一双凸透镜131与第二双凸透镜132之间具有间距,第一双凸透镜131的出射面与第二双凸透镜132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0.09mm~0.11mm,例如,第一双凸透镜131的出射面与第二双凸透镜132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0.10mm;如面序号11所对应的镜头设计参数所示,第二双凸透镜132与第三双凸透镜133之间具有间距,第二双凸透镜132的出射面与第三双凸透镜133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0.09mm~0.11mm,例如,第二双凸透镜132的出射面与第三双凸透镜133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0.10mm;第三双凸透镜133与第一双凹透镜134通过光学胶水胶合为一体结构,也即第三双凸透镜133的出射面与第一双凹透镜134的入射面相互贴合形成胶合透镜组,胶合透镜组又称消色差透镜组,成像性能相比单透镜提高了许多,能够校正玻璃的色散。如面序号8所对应的镜头设计参数所示,第一双凹透镜134与第二双凹透镜135之间具有间距,第一双凹透镜134的出射面与第二双凹透镜135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0.46mm~0.48mm,例如,第一双凹透镜134的出射面与第二双凹透镜135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0.47mm;如面序号6所对应的镜头设计参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镜头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后透镜组和前透镜组;所述后透镜组与所述前透镜组之间设置有孔径光阑;所述后透镜组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双凸透镜、第二双凸透镜、第三双凸透镜、第一双凹透镜和第二双凹透镜;所述前透镜组包括沿着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四双凸透镜、第一负月牙型透镜、第二负月牙型透镜;其中,所述投影镜头的投射比为1.45:1~1.5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透镜组与所述前透镜组的光轴重合;在所述后透镜组的光轴上,所述第一双凸透镜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二双凸透镜与所述第三双凸透镜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三双凸透镜与所述第一双凹透镜胶合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双凹透镜与所述第二双凹透镜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二双凹透镜与所述第四双凸透镜之间具有间距;在所述后透镜组的光轴上,所述第四双凸透镜与所述第一负月牙型透镜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负月牙型透镜与所述第二负月牙型透镜之间具有间距;其中,在所述后透镜组的光轴上,所述投影镜头的机械总长为22mm~23mm,所述投影镜头除所述投影镜头的光学后截距大于或等于19.3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透镜组的光轴上,所述第一双凸透镜的出射面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0.09mm~0.11mm,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出射面与所述第三双凸透镜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0.09mm~0.11mm,所述第一双凹透镜的出射面与所述第二双凹透镜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0.46mm~0.48mm;所述第二双凹透镜的出射面与所述第四双凸透镜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3.43mm~3.45mm;在所述后透镜组的光轴上,所述第四双凸透镜的出射面与所述第一负月牙型透镜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2.69mm~2.71mm,所述第一负月牙型透镜的出射面与所述第二负月牙型透镜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为1.29mm~1.31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的半口径为4.49mm~4.51mm,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半口径为4.29mm~4.31mm,所述第三双凸透镜的半口径为3.39mm~3.41mm,所述第一双凹透镜的半口径为3.09mm~3.11mm,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格蒲栋李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