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3364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还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底液冷板水平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底部,与每个电池的底面密切接触;侧液冷板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中间,与每个电池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两块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电池模组前后部温度趋于一致,多个电池之间以及每个电池单体的上下部温度趋于一致,可控制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工况下的温升。还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可自我实现整块液冷板的温度均衡。还公开了一种液冷板组合,应用于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中,可提高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整体温度均衡。可提高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整体温度均衡。可提高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整体温度均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0001]本技术属于动力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学储能产品在市场上也日渐成熟。其中动力电池包是电化学储能产品的研发核心,每一个电池包是由多个电池模组组成,每个电池模组由多个电池串并联组成。
[0003]近年来,为了提高储能系统能量密度,动力电池包的电池一般采用方形铝壳大电芯,此类电池的特点是厚度较厚、高度较高,整体尺寸较大。而市场上对高倍率运行电化学储能系统保持需求,高倍率运行对电池单体的要求较高,运行过程中发热严重,特别是采用方形铝壳大电芯的情况下,控制电池在运行中的温升及发热均衡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
[0004]传统储能电池包通常采用在电池底部增加散热板换热的散热方式,该方式一般用于低倍率运行、发热较少的电化学储能产品上。方形铝壳大电芯在高倍率运行工况下上下部温差较大,电池的温度一致性无法保证,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的温度一致性也更难控制,极大影响储能产品整体的运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以解决目前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工况下因温升过高、电池顶部与底部温差较大导致的电池单体温度不均衡,电池模组前后部温度不均衡,整体温度一致性差,无法高倍率运行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还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所述底液冷板水平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底部,与每个电池的底面密切接触;所述侧液冷板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中间,与每个电池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连通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之间的流道,使冷却液可同时循环流经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液冷板的侧面设置有进液总水咀和出液总水咀,所述底液冷板的上面板上设置有分流进水咀和分流出水咀;所述侧液冷板的侧面不同高度处分别设置有进液水咀和出液水咀;
[0010]所述连接管包括两根,一根的两端分别接分流进水咀和进液水咀,另一根的两端
分别接分流出水咀和出液水咀,实现冷却液从所述底液冷板分流到所述侧液冷板,两块液冷板的冷却通道呈并联关系。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上端,所述出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下端,流经所述侧液冷板的冷却液由顶部进入从底部流出;或者,
[0012]所述进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下端,所述出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上端,流经所述侧液冷板的冷却液由底部进入从顶部流出。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还包括两块侧散热器,两块侧散热器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所述侧散热器包括基板和若干散热翅片,所述基板与每个电池的另一个大面密切接触。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模组还包括模组端板,所述模组端板置于电池模组的前后两端,与两块所述侧散热器通过挤压固定将电池模组成组及定型。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电池的两个大面与所述侧散热器和所述侧液冷板之间涂抹有导热硅脂或填充导热硅胶垫片。
[00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所述液冷板为一体板,在侧面上设置一进液口和一出液口,所述液冷板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液口和/或出液口在所述液冷板侧面上的设置位置可调整。
[00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组合,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所述底液冷板水平设置,所述侧液冷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液冷板的中部上方,其特征在于,两块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两块液冷板之间设置有两根连接管,实现冷却液从所述底液冷板分流到所述侧液冷板,使冷却液可同时循环流经两块液冷板,两块液冷板的冷却通道呈并联关系。
[0019]本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00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模组,通过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置底液冷板,底部作为电池模组的主要散热面,底液冷板与每个电池的底面密切接触,可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所散发的大部分热量;通过在电池模组的中间设置侧液冷板,侧液冷板与每个电池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可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的部分热量;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可自我均衡流道内冷却液温度,实现整块液冷板的温度均衡,进而使电池模组前后部温度趋于一致,使多个电池之间以及每个电池单体的上下部温度趋于一致,提高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控制电池模组高倍率运行工况下的温升。
[00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可自我均衡流道内冷却液温度,实现整块液冷板的温度均衡。
[00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组合,可应用于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中,提高储能电池模组或电池包整体温度均衡。
[0023]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
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24]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模组的结构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方形铝壳电池单体结构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模组结构分解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底液冷板的冷却通道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底液冷板的冷却通道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液冷板的冷却通道示意图;
[003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组合及连接方式示意图;
[003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冷板组合及连接方式示意图;
[003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散热器的侧面视图。
[0035]附图中: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所述底液冷板水平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底部,与每个电池的底面密切接触;所述侧液冷板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中间,与每个电池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连通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之间的流道,使冷却液可同时循环流经所述底液冷板和所述侧液冷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液冷板的侧面设置有进液总水咀和出液总水咀,所述底液冷板的上面板上设置有分流进水咀和分流出水咀;所述侧液冷板的侧面不同高度处分别设置有进液水咀和出液水咀;所述连接管包括两根,一根的两端分别接分流进水咀和进液水咀,另一根的两端分别接分流出水咀和出液水咀,实现冷却液从所述底液冷板分流到所述侧液冷板,两块液冷板的冷却通道呈并联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上端,所述出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下端,流经所述侧液冷板的冷却液由顶部进入从底部流出;或者,所述进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下端,所述出液水咀设置在所述侧液冷板侧面的上端,流经所述侧液冷板的冷却液由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锐石本星刘轶豪向德求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智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