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3016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部、检测部和控制部。检测部对记录介质在定影部的轴线方向上的通过范围进行检测,定影部的轴线方向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相交叉。定影部的加热部具有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第一加热器配置成以轴线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第二加热器配置成在轴线方向上从第一加热器的两端部开始以轴线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分别延伸。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是指记录介质的通过范围与第二加热器的规定范围不重叠的情况下,控制部抑制第二加热器的发热。控制部抑制第二加热器的发热。控制部抑制第二加热器的发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图像形成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加热带(薄膜)方式的定影部。定影部所具备的加热部中,通电区域的长边方向的宽度根据纸张宽度进行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要求对加热部的各区域进行独立的温度控制,由此抑制非走纸部的过度升温。因此,可以想到在中央区域和端部区域的全部区域上配置受热体(温度传感器)。然而,随着定影部的小型化,产生了无法确保受热体配置空间的技术课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定影部中,即使使用数量有限的受热体也能够实现抑制非走纸部过度升温的温度控制。
[0005]本专利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定影部、检测部和控制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像。所述定影部使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检测部对所述记录介质在特定方向上的通过范围进行检测,所述特定方向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相交叉。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图像形成部和所述定影部的动作进行控制。所述定影部具有筒形的定影带、加压部件和加热部。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施加压力来形成定影缝隙区域,并绕着沿所述特定方向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所述加热部是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对置,对通过所述定影缝隙区域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所述加热部具有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配置成以轴线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所述轴线方向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第二加热器配置成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所述第一加热器的两端部开始以所述轴线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分别延伸。在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是指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通过范围与所述第二加热器的规定范围不重叠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抑制所述第二加热器的发热。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定影部中,即使使用数量有限的受热体也能够实现抑制非走纸部过度升温的温度控制。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要图。
[0008]图2是定影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09]图3是图2的III

III截面图。
[0010]图4是加热器的详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0011]图5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电路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使用同样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说明。
[0013]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要图。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是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者兼具这些功能的多功能一体机。以下,对单色多功能一体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从左到右的方向为X轴的正向,从身前到纸面内的方向为Y轴的正向,从下到上的方向为Z轴的正向。
[0014]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定影部1、图像形成部2、读取部3、进给部4、输送部5和排出部6。
[0015]读取部3对原稿G的图像进行读取。读取部3根据读取到的图像来生成图像数据。进给部4收纳若干片材S,并将片材S送到输送部5。片材S例如是纸制品或者合成树脂制品。输送部5包含若干输送辊对,将片材S输送到图像形成部2。片材S相当于“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
[0016]图像形成部2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片材S上形成调色剂像。图像形成部2包含感光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补充装置、转印装置、清洗装置和消除静电装置。调色剂像例如表示原稿G的图像。定影部1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S上。输送部5将调色剂像已定影的片材S输送到排出部6。排出部6将片材S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
[0017]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3,对定影部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定影部1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III

III截面图。
[0018]如图2和图3所示,定影部1具备定影带10、加压部件20、加热部30、第一皮带握持部件61和第二皮带握持部件62。
[0019]定影带10是具有柔韧性的筒形带,具有外周面101和内周面102。加压部件20是加压辊,具备有弹性的外周面201。加压部件20的外周面201抵压接触到定影带10的外周面101,对定影带10施加压力。其结果,在定影带10的外周面101与加压部件20的外周面201之间,形成定影缝隙区域N。
[0020]加压部件20具有轴芯24。轴芯24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进行驱动,由此加压部件20绕着旋转轴线L进行旋转。在图3中,加压部件20沿着逆时针旋转的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定影带10从动于加压部件20的旋转,在图3中沿着顺时针旋转的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片材S沿着走纸方向P移动,然后通过定影缝隙区域N,走纸方向P与平行于旋转轴线L的轴线方向M相交叉。
[0021]加热部30包含加热器31、加热器握持部件32、加固部件33和受热体34,与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2对置。
[0022]加热器31抵接到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2,对定影带10进行加热。加热器31例如是以轴线方向M为长边方向且走纸方向P为短边方向的细长板状陶瓷加热器。
[0023]加热器握持部件32握持住加热器31。加热器握持部件32是沿着轴线方向M延伸且截面为U型的耐高温树脂部件。加热器握持部件32优选为具有使定影带10保持所需形状的肋部321。
[0024]加固部件33是沿着轴线方向M延伸且截面为U型的金属制加固部件。加固部件33与加热器握持部件32进行组合,用以对加热器握持部件32进行加固。
[0025]受热体34在加热器握持部件32上所设置的贯通孔中抵接到加热器31,由此感测加热器31的热。
[0026]定影带10在轴线方向M上的两端部由第一皮带握持部件61和第二皮带握持部件62进行保持。
[0027]接下来,参照图3和图4,对加热器3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加热器31的详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0028]如图4所示,加热器31包含基板311、第一独立电极41、第二独立电极42和公共电极43。加热器31还包含第一局部发热体51、第二局部发热体52、第三局部发热体53、第四局部发热体54、第五局部发热体55和第六局部发热体56。
[0029]基板311例如是陶瓷基板。基板311具有彼此平行的2个主面。2个主面中,一个是发热面313,另一个是非发热面。
[0030]第一独立电极41、第二独立电极42、公共电极43和第一局部发热体51~第六局部发热体56各自在发热面313上都为矩形形状。第一局部发热体51和第二局部发热体52作为中央发热体91,在第一独立电极41与公共电极43之间彼此并联连接。第三局部发热体53~第六局部发热体56作为第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像;定影部,使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检测部,对所述记录介质在特定方向上的通过范围进行检测,所述特定方向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相交叉;以及控制部,对所述图像形成部和所述定影部的动作进行控制,所述定影部具有定影带、加压部件和加热部,所述定影带是筒形的,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施加压力来形成定影缝隙区域,并绕着沿所述特定方向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所述加热部是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对置,对通过所述定影缝隙区域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所述加热部具有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配置成以轴线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所述轴线方向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所述第二加热器配置成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所述第一加热器的两端部开始以所述轴线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分别延伸,在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是指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通过范围与所述第二加热器的规定范围不重叠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抑制所述第二加热器的发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具有:第一传感器,检测所述记录介质有无通过从所述第一加热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向所述第一加热器的中央侧移动了规定距离的位置;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记录介质有无通过从所述第一加热器在所述轴线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井骏策荣木天近藤晃洋北林佑太菊川里奈川崎広贵董庭德永良平
申请(专利权)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