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排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536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板排泥结构。光伏板排泥结构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配合,形成能够夹持光伏板的夹持腔;导流部,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上,并位于第一夹持部的远离第二夹持部的一侧,导流部能够对自光伏板表面流下的雨水进行引导使其流向光伏板排泥结构的外侧;其中,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可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光伏板排泥结构能够适配不同厚度的光伏板。光伏板排泥结构能够适配不同厚度的光伏板。光伏板排泥结构能够适配不同厚度的光伏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板排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伏板排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光伏板排泥结构用于排出光伏板表面水。传统的光伏板排泥结构仅能够夹持在单一厚度尺寸的光伏板上,难以适配不同厚度的光伏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板排泥结构,该光伏板排泥结构能够适配不同厚度的光伏板。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板排泥结构,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配合,形成能够夹持光伏板的夹持腔;导流部,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上,并位于第一夹持部的远离第二夹持部的一侧,导流部能够对自光伏板表面流下的雨水进行引导使其流向光伏板排泥结构的外侧;其中,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可调。
[0005]进一步地,光伏板排泥结构还包括调节部,调节部穿设在第一夹持部上,调节部相对于第一夹持部可移动,调节部与第二夹持部连接以支撑第二夹持部。
[0006]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包括顶板和调节板,顶板和调节板相对设置并连接,第二夹持部位于顶板和调节板之间,第二夹持部与顶板配合形成夹持腔。
[0007]进一步地,调节部为螺钉,调节板上设有螺纹通孔,第二夹持部上设有定位孔,螺钉与螺纹通孔螺纹配合,螺钉的一端穿出螺纹通孔后穿设在定位孔内。
[0008]进一步地,光伏板排泥结构还包括磁性件,磁性件设置在第二夹持部上,通过磁吸作用,第二夹持部能够与光伏板磁性连接。
[0009]进一步地,光伏板排泥结构还包括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对第二夹持部相对于第一夹持部的移动进行导向。
[0010]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包括顶板、连接板和调节板,调节板通过连接板与顶板连接;导向结构包括滑槽,滑槽设置在第二夹持部上,滑槽与连接板滑动配合。
[0011]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还包括侧挡板,侧挡板设置在连接板上,顶板、侧挡板和第二夹持部共同配合形成夹持腔。
[0012]进一步地,第二夹持部包括底板和加强筋结构,底板与第一夹持部配合,底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加强筋结构,底板的一侧设有滑槽。
[0013]进一步地,导流部包括导流槽和弧形倒角,导流槽和弧形倒角均设置在第一夹持部的顶部表面,导流槽沿第一夹持部的宽度方向延伸,导流槽的相对两端均设有弧形倒角。
[0014]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配合能够将光伏板夹持在夹持腔内,从而将光伏板排泥结构固定安装在光伏板上。导流部能够对自光伏板表面流下的雨水等进行引导使其流向光伏板排泥结构的外侧,从而实现光伏板排泥结构的导流、排
泥作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可调,使夹持腔的尺寸大小可调,从而使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配合能够夹持不同尺寸的光伏板,进而使光伏板排泥结构能够适配不同尺寸的光伏板。
附图说明
[00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光伏板排泥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出了图1的光伏板排泥结构的第一夹持部和导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示出了图1的光伏板排泥结构的第二夹持部和滑槽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9]图4示出了图1的光伏板排泥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002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1]70、第一夹持部;1、顶板;2、连接板;13、调节板;3、侧挡板;6、螺纹通孔;20、第二夹持部;7、底板;8、加强筋结构;10、定位孔;60、夹持腔;30、导流部;4、导流槽;5、弧形倒角;40、调节部;12、螺钉;11、磁性件;9、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3]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4]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5]太阳电池组件是由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超白布纹钢化玻璃、EVA(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透明TPT(聚氟乙烯复合膜)背板以及铝合金边框组成,具有使用寿命长,机械抗压外力强等特点。光伏组件下边框部的积尘是影响组件发电量及造成电池热斑加速组件功率衰减的主要原因,导致光伏组件积灰的主要原因为组件边框与玻璃之间存在一个90
°
的立面,这个立面导致雨水的堆积形成积灰。传统的处理组件积灰的方式为:先使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使用拖把将水拖干净,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浪费水、人工及时间,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研究一种高效、安全的除积尘的装置变得尤为重要。
[0026]光伏板排泥结构能够排出光伏板表面的雨水、泥水等。传统的光伏板排泥结构在使用时,难以适配不同厚度的光伏板,同时存在排泥结构的夹持效果稳定性不足,且排泥效果差的问题。
[0027]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光伏板排泥结构包括第一夹持部70、第二夹持部20和导流部30,第二夹持部20与第一夹持部70配合,形成能够夹持光伏板的夹持腔60;导流部30设置在第一夹持部70上,并位于第一夹持部70的远离第二夹持部20的一侧,导流
部30能够对自光伏板表面流下的雨水进行引导使其流向光伏板排泥结构的外侧;其中,第一夹持部70和第二夹持部20之间的距离可调。
[0028]上述设置中,第二夹持部20与第一夹持部70配合能够将光伏板夹持在夹持腔60内,从而将光伏板排泥结构固定安装在光伏板上。导流部30能够对自光伏板表面流下的雨水等进行引导使其流向光伏板排泥结构的外侧,从而实现光伏板排泥结构的导流、排泥作用。第一夹持部70和第二夹持部20之间的距离可调,使夹持腔60的尺寸大小可调,从而使第二夹持部20与第一夹持部70配合能够夹持不同尺寸的光伏板,进而使光伏板排泥结构能够适配不同尺寸的光伏板,增加了光伏板排泥结构的适配性能。
[0029]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光伏板排泥结构还包括调节部40,调节部40穿设在第一夹持部70上,调节部40相对于第一夹持部70可移动,调节部40与第二夹持部20连接以支撑第二夹持部20。
[0030]上述设置中,调节部40用于对第一夹持部70和第二夹持部2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第一夹持部70对调节部40具有安装和支撑的作用。调节部40相对于第一夹持部70移动,能够将第二夹持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板排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部(70);第二夹持部(20),与所述第一夹持部(70)配合,形成能够夹持光伏板的夹持腔(60);导流部(30),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70)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70)的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20)的一侧,所述导流部(30)能够对自所述光伏板表面流下的雨水进行引导使其流向光伏板排泥结构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7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0)之间的距离可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板排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板排泥结构还包括调节部(40),所述调节部(40)穿设在所述第一夹持部(70)上,所述调节部(40)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部(70)可移动,所述调节部(40)与所述第二夹持部(20)连接以支撑所述第二夹持部(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板排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70)包括顶板(1)和调节板(13),所述顶板(1)和所述调节板(13)相对设置并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20)位于所述顶板(1)和所述调节板(13)之间,所述第二夹持部(20)与所述顶板(1)配合形成所述夹持腔(6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板排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40)为螺钉(12),所述调节板(13)上设有螺纹通孔(6),所述第二夹持部(20)上设有定位孔(10),所述螺钉(12)与所述螺纹通孔(6)螺纹配合,所述螺钉(12)的一端穿出所述螺纹通孔(6)后穿设在所述定位孔(10)内。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板排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板排泥结构还包括磁性件(1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群朱心怡曹伟佳王保正刘伟程泽左秋鹏陆金杰管成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