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347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包括主控模块、电压调节模块、电流调节模块、电流检测模块、输出控制模块和LED光源模块;其中,所述输出控制模块包括正极控制模块A、负极控制模块A、正极控制模块B和负极控制模块B。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光源控制器在未知LED光源模块正负极的情况下,能够输出适合该LED光源模块的正负极电压,可防止因光源控制器输出的反向电压过大而损坏LED光源模块,拓宽了光源控制器的适用范围,方便不同的LED光源模块接入同一光源控制器使用。接入同一光源控制器使用。接入同一光源控制器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机器视觉领域的不断发展,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视觉光源。
[0003]目前,由不同产商生产的视觉光源的接口正负极不统一,基本上每款视觉光源都需要特定的光源控制器进行适配,导致光源控制器的适用范围不大,如果光源控制器输出的电压极性与所连接的视觉光源不匹配时,视觉光源会因为光源控制器输出的反向电压过大而导致损坏。
[0004]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0005]以上信息作为背景信息给出只是为了辅助理解本公开,并没有确定或者承认任意上述内容是否可用作相对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包括主控模块、电压调节模块、电流调节模块、电流检测模块、输出控制模块和LED光源模块;其中,
[0009]所述输出控制模块包括正极控制模块A、负极控制模块A、正极控制模块B和负极控制模块B;
[0010]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正极控制模块A和所述正极控制模块B的输入端连接;
[0011]所述电流调节模块的一个输入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流调节模块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所述负极控制模块A和所述负极控制模块B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流调节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0012]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0013]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三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正极控制模块A、负极控制模块A、正极控制模块B和负极控制模块B连接;
[0014]所述正极控制模块A和所述正极控制模块B的输出端与所述LED光源模块的一端连接;
[0015]所述负极控制模块A和所述负极控制模块B的输入端与所述LED光源模块的另一端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中,所述主控模块包括微处理器U1、数模转换芯片U2、第十一电阻R11、第二电容C2、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晶体振荡器Y2;
[0017]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0引脚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DOUT引脚连接,所述微处理
器U1的PC1引脚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DI引脚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2引脚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SCLK引脚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3引脚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SYNC引脚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4引脚与所述正极控制模块A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5引脚与所述负极控制模块A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6引脚与所述正极控制模块B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7引脚与所述负极控制模块B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ADC1引脚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连接;
[0018]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VA引脚、Vref1引脚、Vref2引脚均连接上拉电压源,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VoutG引脚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连接,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VoutH引脚与所述电流调节模块连接,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GND引脚接地;
[0019]所述微处理器U1的VDD引脚连接上拉电压源,所述微处理器U1的NRST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电容C2接地,所述微处理器U1的VSS引脚接地;
[0020]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VDD引脚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NRST引脚连接;
[0021]所述微处理器U1的BOOT1引脚通过所述第十二电阻R12接地,所述微处理器U1的BOOT0引脚通过所述第十三电阻R13接地;
[0022]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0引脚通过所述第三电容C3接地,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1引脚通过所述第四电容C4接地;
[0023]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0引脚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1引脚连接;
[0024]所述晶体振荡器Y2的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0引脚连接,所述晶体振荡器Y2的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1引脚连接。
[0025]进一步地,所述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中,所述电压调节模块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第一三极管Q5、第二三极管Q12、第一电容C1、第六电阻R6和第五电阻R5;
[0026]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正输入端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VoutG引脚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负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
[0027]所述第一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上拉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上拉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12的发射极与所述正极控制模块A连接;
[0028]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之间,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0029]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之间,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12的发射极连接。
[0030]进一步地,所述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中,所述电流调节模块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12A、第一MOS管Q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
[0031]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12A的正输入端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VoutG引脚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12A的负输入端通过所述第八电阻R8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12A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七电阻R7与所述第一MOS管Q6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6的源极连接在所述第八电阻R8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6的
漏极与所述负极控制模块A连接;
[0032]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八电阻R8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
[0033]进一步地,所述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中,所述电流检测模块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U13A、第十电阻R10和第二十五电阻R25;
[0034]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13A的输出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ADC1引脚连接,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13A的正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MOS管Q6的源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8之间,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13A的负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25接地;
[0035]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电压调节模块、电流调节模块、电流检测模块、输出控制模块和LED光源模块;其中,所述输出控制模块包括正极控制模块A、负极控制模块A、正极控制模块B和负极控制模块B;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正极控制模块A和所述正极控制模块B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流调节模块的一个输入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流调节模块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所述负极控制模块A和所述负极控制模块B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流调节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三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正极控制模块A、负极控制模块A、正极控制模块B和负极控制模块B连接;所述正极控制模块A和所述正极控制模块B的输出端与所述LED光源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负极控制模块A和所述负极控制模块B的输入端与所述LED光源模块的另一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包括微处理器U1、数模转换芯片U2、第十一电阻R11、第二电容C2、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晶体振荡器Y2;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0引脚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DOUT引脚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1引脚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DI引脚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2引脚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SCLK引脚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3引脚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SYNC引脚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4引脚与所述正极控制模块A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5引脚与所述负极控制模块A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6引脚与所述正极控制模块B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PC7引脚与所述负极控制模块B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ADC1引脚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连接;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VA引脚、Vref1引脚、Vref2引脚均连接上拉电压源,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VoutG引脚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连接,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VoutH引脚与所述电流调节模块连接,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GND引脚接地;所述微处理器U1的VDD引脚连接上拉电压源,所述微处理器U1的NRST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电容C2接地,所述微处理器U1的VSS引脚接地;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VDD引脚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NRST引脚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1的BOOT1引脚通过所述第十二电阻R12接地,所述微处理器U1的BOOT0引脚通过所述第十三电阻R13接地;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0引脚通过所述第三电容C3接地,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1引脚通过所述第四电容C4接地;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0引脚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1引脚连接;所述晶体振荡器Y2的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0引脚连接,所述晶体振荡器Y2的
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U1的OSC_1引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适配光源正负极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第一三极管Q5、第二三极管Q12、第一电容C1、第六电阻R6和第五电阻R5;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正输入端与所述数模转换芯片U2的VoutG引脚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负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上拉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上拉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12的发射极与所述正极控制模块A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A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之间,所述第五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