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187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4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对接基座及转动结合于对接基座上的对接保持部件;所述对接基座包括端子组件及至少部分覆盖端子组件的屏蔽性壳,端子组件具备绝缘构件及将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连接于排列在绝缘构件的线端接触部件;所述对接保持部件形成有用于覆盖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的导电性罩部件,所述导电性罩部件形成有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的上弹性臂部;所述屏蔽性壳形成有下弹性臂部,构造为转动操作对接保持部件而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对接时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蔽效果。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0001]本申请属于连接器
,具体涉及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

技术介绍

[0002]一般在各种电器设备等中,当把由FPC(柔性印刷电路(Flexible PrintedCircuit))、FFC(柔性带状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或同轴电缆等构成信号传送介质的端头部分与主印刷配线基板连接时,广泛采用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形成了把连接了同轴电缆等信号传送介质的第二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插入被安装在主印刷配线基板上的线端连接器(插座连接器)、进行两个连接器的彼此嵌合,进而实现信号传送。
[0003]这样的电连接器,为了降低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音对传送信号的影响,或降低朝外部放射的电磁波噪音,一般会采用金属薄板状的导电壳将结合有端子的本体部的外表面覆盖来进行电磁遮蔽(屏蔽)。
[0004]但,由于导电壳需要设计与其他配合的金属壳的接触状态,往往需要在一些位置设置通孔来形成弹臂,如此会影响电磁遮蔽(屏蔽)效果,尤其随着近些年对传送信号的高频化要求越发提升,这些较小的通孔结构亦构成了技术障碍,而且,还增大了朝外部放射电磁波噪音的可能。
[0005]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合,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线端连接器,包括对接基座及转动结合于对接基座上的对接保持部件;
[0009]所述对接基座包括端子组件及至少部分覆盖端子组件的屏蔽性壳,端子组件具备绝缘构件及将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连接于排列在绝缘构件的线端接触部件;
[0010]所述对接保持部件形成有用于覆盖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的导电性罩部件,所述导电性罩部件形成有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的上弹性臂部;
[0011]所述屏蔽性壳形成有下弹性臂部,构造为转动操作对接保持部件而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对接时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
[0012]进一步,所述上弹性臂部沿线端连接器1的拔出方向延伸成悬壁状。
[0013]进一步,所述下弹性臂部沿垂直于线端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成悬壁状。
[0014]进一步,所述下弹性臂部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下弹性臂部于同一直线上对向延伸形成。
[0015]进一步,所述绝缘构件包括基座部及由基座部延伸的舌板部,所述屏蔽性壳包括沿上下方向将基座部的至少部分夹持其中的上屏蔽性壳和下屏蔽性壳,所述舌板部凸伸出屏蔽性壳,所述下弹性臂部形成于所述上屏蔽性壳上。
[0016]进一步,所述上屏蔽性壳与基座部之间形成有向后开口状接线间隙,所述线端接触部件包括露出于舌板部外的对应与板端接触部件接触的对接触头部及露出至接线间隙内的对应与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连接的接线接触部。
[0017]进一步,所述上屏蔽性壳与下屏蔽性壳于垂直于线端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置相互结合形成有转轴部,所述对接保持部件转动结合于所述转轴部。
[0018]进一步,所述导电性罩部件用于于外侧覆盖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的整体,包括有顶板部、以及在该顶板部的外周缘形成的侧板部和前板部,所述前板部沿上下方向直立设置,前板部的下边缘向外折弯延伸形成有延伸方向与顶板部基本平行的裙边部,所述对接保持部件还包括有结合固定于所述前板部及侧板部外侧的嵌合操作杆。
[0019]进一步,所述裙边部与前板部的连接位置贯穿形成有若干个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让位孔,沿线端连接器的拔出方向及沿上下方向,所述嵌合操作杆均遮蔽让位孔。
[0020]进一步,沿上下方向上,所述让位孔的延伸高度不大于前板部的高度的一半。
[002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22]一种线端连接器组合,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线端连接器;
[0023]还具备在连接于布线基板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线端连接器被沿前后方向插入而形成对接状态的板端连接器;
[0024]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有排列在板端基座的若干个板端接触部件及覆盖至少部分板端基座的外围的导电性壳;
[0025]构成为在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时,且板端接触部件接触到线端接触部件时,转动设置于所述线端连接器的对接保持部件,并且构成为通过所述对接保持部件的转动操作,保持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彼此的对接状态;
[0026]所述上弹性臂部对应与所述导电性壳电接触。
[0027]进一步,所述下弹性臂部与对接保持部件沿布线基板的厚度方向弹性电接触,所述上弹性臂部与导电性壳沿布线基板的厚度方向弹性电接触。
[0028]进一步,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时,沿线端连接器的插入方向,所述上弹性臂部与导电性壳的电接触位置位于下弹性臂部与对接保持部件的电接触位置的前方。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申请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31]图2为本申请的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32]图3是图2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0033]图4是本申请的线端连接器的对接基座的立体分解图。
[0034]图5是本申请的线端连接器的俯视图。
[0035]图6是本申请的线端连接器的正视图。
[0036]图7是自图5中A

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8]为了全文的描述准确性,所有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1为参照,将X轴所在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9(也就是宽度方向);将Y轴所在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也就是厚度方向),其中Y轴正向为上;将Z轴所在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 (也就是插拔方向)。
[0039]请参考图1至图7所示,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线端连接器组合,包括沿前后方向能够实现相互嵌合对接的线端连接器1和板端连接器2。所述线端连接器 1包括对接基座10及转动结合于所述对接基座10上的对接保持部件3。所述对接基座10包括端子组件101及至少部分覆盖端子组件101的屏蔽性壳102。所述端子组件101包括由绝缘性材料经注塑形成的绝缘构件1011及沿左右方向排列结合在所述绝缘构件1011上的线端接触部件11。所述绝缘构件1011包括基座部10111及由基座部10111向前(Z轴负方向)延伸的舌板部10112,所述屏蔽性壳102包括上屏蔽性壳1021和下屏蔽性壳1022。所述上屏蔽性壳1021和下屏蔽性壳1022分别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接基座及转动结合于对接基座上的对接保持部件;所述对接基座包括端子组件及至少部分覆盖端子组件的屏蔽性壳,端子组件具备绝缘构件及将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连接于排列在绝缘构件的线端接触部件;所述对接保持部件形成有用于覆盖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的导电性罩部件,所述导电性罩部件形成有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的上弹性臂部;所述屏蔽性壳形成有下弹性臂部,构造为转动操作对接保持部件而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对接时与对接的板端连接器电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性臂部沿线端连接器1的拔出方向延伸成悬壁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性臂部沿垂直于线端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成悬壁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性臂部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下弹性臂部于同一直线上对向延伸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构件包括基座部及由基座部延伸的舌板部,所述屏蔽性壳包括沿上下方向将基座部的至少部分夹持其中的上屏蔽性壳和下屏蔽性壳,所述舌板部凸伸出屏蔽性壳,所述下弹性臂部形成于所述上屏蔽性壳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屏蔽性壳与基座部之间形成有向后开口状接线间隙,所述线端接触部件包括露出于舌板部外的对应与板端接触部件接触的对接触头部及露出至接线间隙内的对应与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连接的接线接触部。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屏蔽性壳与下屏蔽性壳于垂直于线端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置相互结合形成有转轴部,所述对接保持部件转动结合于所述转轴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金涛张威武戚晶晶杨洪雨石亚楠陈亚曾文春吴莹
申请(专利权)人:国光集团唯丞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