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1800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车,包括:框架主体组件,所述的框架主体组件具有一体联动设置且同步收折的上框架和下框架,以及连接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支撑受力架及轮架,所述的上框架和支撑受力架相互枢接;所述的下框架与轮架转动连接,所述的支撑受力架与轮架水平连接;所述的下框架上设置有实现折叠与打开的转接提杆;车轮,前后车轮错位连接在轮架上并且车轮的轴线与轮架支撑点偏心式设置;并且前后车轮的偏心方向反向设置;推手,所述的推手转动连接在轮架上并且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之间任意角度锁定式调节。该折叠车,可整体折叠,能够实现联动同步折叠,折叠车受力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时更加稳定。使用时更加稳定。使用时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车


[0001]本技术涉及折叠车
,尤其涉及一种野营用可整体折叠的折叠车。

技术介绍

[0002]户外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休闲运动的选择项目,由于户外用的折叠车储物空间大,运输物品方便,折叠收纳后占空小,因此,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载物的首选,现有的户外用折叠车基本上是由车架、推手及轮子构成,折叠过程一般都是通过车架的收折、推手的伸缩来实现的,为了实现折叠目的,车架的结构基本采用车杆与转动件连接,但是现有的折叠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折叠结构复杂,操作不便,同时,存在由于受力点设计不合理,载物后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侧翻、意外收折等问题以及收折过程中需要的收纳外力支撑点才能够实现收纳,折叠不能够实现不同步,操作不便等问题。
[0003]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2017年8月8日,公告号:CN105408187B)公开了一种可折叠手推车,其具有可收折框架,所述可收折框架将手推车从使用构造转换成折叠构造以用于存储和运输。可折叠手推车具有可定位在打开位置和收折位置处的可收折框架,联接到可收折框架的多个轮,可枢转地联接到可收折框架的多个大致刚性座椅,和围绕可收折框架形成用于手推车的侧壁的挠性壳体。每个大致刚性座椅都具有大致刚性座椅靠背和铰接地联接到座椅靠背的大致刚性座椅底部。
[0004]上述技术方案公开了可折叠手推车,其主要的也是采用了现有折叠车的折叠方式,主要由可折叠框架组件构成,具体采用了第一框上架、第二上框架,第一主框架、第二主框架、第一底框架构件、第二底框架构件、枢接托架、悬挂支撑杆、中心枢轴以及驱动连杆等组件。该技术方案为了实现受力点平衡问题,因此其在结构上相对复杂,折叠过程需要外部受力点,才能够实现收折,同时,在折叠过程中,框架与悬挂支撑杆及驱动连杆存在折叠不同步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受力点设计不合理,折叠收纳不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侧翻、意外收折等问题,而提供一种受力点设计合理,使用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收折时框架整体同步一次收折,不需要用外力支撑点即可轻折叠,操作方便快捷,能够使用于各种不同户外环境,野营用可整体折叠的折叠车及其折叠方法。
[0006]本技术实现其专利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车,包括:
[0007]框架主体组件,所述的框架主体组件具有一体联动设置且同步收折的上框架和下框架,以及连接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支撑受力架及轮架,所述的上框架和支撑受力架相互枢接;所述的下框架与轮架转动连接,所述的支撑受力架与轮架水平连接;所述的下框架上设置有实现折叠与打开的转接提杆;
[0008]车轮,前后车轮错位连接在轮架上并且车轮的轴线与轮架支撑点偏心式设置;并且前后车轮的偏心方向反向设置;
[0009]推手,所述的推手伸缩式转动连接在轮架上。
[0010]该折叠车,通过对现有折叠车存在问题的创新式设计,框架主体组件主要由一体联动且同步收折的上框架和下框架、支撑受力架和轮架构成,在收折过程中上框架和下框架、支撑受力架和轮架一起同步动作,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收折过程中其中一部分先动作,另外部件后动作这种不同步带来的操作不便问题。将上框架和支撑受力架连接,支撑受力架与轮架采用水平对接的方式,使力通过支撑受力架稳定地传递到轮架上,而下框架与轮架连接,则不会承受上框架的传递的力,整个折叠受力结构设计合理,使得整个折叠车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不会因为受力不合理而出现侧翻等现象。同时,该折叠车,车轮前后错位设置在折叠过程收纳空间更小,存放更方便,车轮的轴线与轮架支撑点偏心式设置,使得车轮受力方向始终朝向车架外侧,同时,前后车轮的偏心方向反向设置,使得整体折叠车前后车轮的受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使得该折叠车无论在载重或不载重状态下均处平衡状态,折叠车不会出现前移或后移现象,当推动或拉动折叠车时,无论朝向前方还是后方移动折叠车,由于偏心式结构,推动更方便,省力。
[0011]作为优选,所述的上框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分别由边管和弯管插接而成;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向下折叠且可向上呈夹角翻转。上框架对称设置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而且采用边管和弯管插接而成,制作方便,插接快捷;而且能够实现车架的轻量化设置,而为了实现车架的整体折叠,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在折叠时可整体向下折叠,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物品的放置需求,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也可以分别向上翻转与水平线呈一定夹角设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载物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呈球形或圆形等物体,放置更加稳定,容积更大。
[0012]作为优选,所述的下框架包括第一栅格架和第二栅格架,所述的第一栅格架和第二栅格架以转接提杆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并且通一组转接组件转动连接在转接提杆上。
[0013]作为优选,所述的转接组件包括以转接提杆为转轴的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所述的第一转接头的一端设置有U型转接座另一端设置有第一下框架插座,所述的第二转接头的一端设置有弧形转接头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下框架插座;所述的转接组件与转接提杆之间设置有收折联动结构,所述的收折联动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内部的同极配重磁体以及设置在转接提杆内部的异极磁体。转接组件的设置是为了实现收折过程中下框架的相互折叠,为了实现折叠车的联动式同步折叠,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以转接提杆为转轴转动设置,而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上分别设置有下框架插座,方便下框架的插卡连接。由于现有的折叠车在折叠过程中需要一个外部的支撑点,一般以人的脚作为支撑受力点实现折叠,这使得折叠操作极为不便,因此,在转接组件与转接提杆之间设置一收折联动结构,具体的可以是在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内部分别设置两具有配重功能的同极配重磁体,对应的在转接提杆的与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配合处的内部设置有异极磁体;在折叠车处于水平打开状态时,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内部的同极配重磁体分别与转接提杆内部的异极磁体相吸附,实现了折叠车的稳定性连接,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向上意外翻折现象的发生。在折叠车需要折叠车,向上提拉转接提杆,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内部的同极配重磁体由于重力作用与转接提杆内部的异极磁体脱离吸附,向远离转接提杆的下方运动,配合转接提杆实现自动收折,不需要外部支撑受力点就能够实现整个折叠车的联动式同步收折。
[0014]作为优选,所述的上框架和支撑受力架通过一枢接组件相互枢接;所述的支撑受力架对称设置有两组,每组件支撑受力架分别包括两受力斜管和两受力拉杆,两受力斜管的上端与枢接组件同轴枢接,两受力斜管的下端分别设置有水平插头,所述的水平插头分别与轮架插接且两受力斜管上的水平插头反向设置;两受力拉杆的一端与靠近枢接组件处的上框架转接另一端与受力斜管的上端转接。支撑受力架沿车体宽度方向左右对称设置有两组,每组支撑受力架主要有两受力斜管和两受力拉杆组成,同一组内部的两受力斜管的上端同轴枢接在枢接组件内部,而两受力斜管的下端通过水平插头与轮架水平插接,水平插头前后反向设置,从而使得车架在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主体组件(1),所述的框架主体组件(1)具有一体联动设置且同步收折的上框架(2)和下框架(3),连接在上框架(2)和下框架(3)之间的支撑受力架(4)及轮架(5),所述的上框架(2)和支撑受力架(4)相互枢接;所述的下框架(3)与轮架(5)转动连接,所述的支撑受力架(4)与轮架(5)水平连接;所述的下框架(3)上设置有实现折叠与打开的转接提杆(7);车轮(8),所述的车轮前后错位连接在轮架上并且车轮的轴线与轮架支撑点偏心式设置;推手(9),所述的推手伸缩式转动连接在轮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框架(2)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22),所述的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22)分别由边管(10)和弯管(11)插接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框架(3)包括第一栅格架(31)和第二栅格架(32),所述的第一栅格架(31)和第二栅格架(32)以转接提杆(7)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并且通一组转接组件(12)转动连接在转接提杆(7)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接组件(12)包括以转接提杆(7)为转轴的第一转接头(13)和第二转接头(14),所述的第一转接头(13)的一端设置有U型转接座(15)另一端设置有第一下框架插座(16a),所述的第二转接头(14)的一端设置有弧形转接头(17)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下框架插座(16b)。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框架(2)和支撑受力架(4)通过一枢接组件(6)相互枢接;所述的支撑受力架(4)对称设置有两组,每组件支撑受力架(4)分别包括两受力斜管(41)和两受力拉杆(42),两受力斜管(41)的上端与枢接组件(6)同轴枢接,两受力斜管(41)的下端分别设置有水平插头(43),所述的水平插头(43)分别与轮架(5)插接;两受力拉杆(42)的一端与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校波高海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嘉立德运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