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充气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1777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载充气泵,包括:壳本体,壳本体内设有安装空间;充气装置,充气装置设置于安装空间,充气装置贴合壳本体的内壁设置;出气短管,出气短管与充气装置连通连接,出气短管伸出壳本体;减震组件,减震组件设置于安装空间,减震组件的一侧与壳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减震组件的另一侧包覆贴合充气装置,且减震组件设置有缓震气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达到的效果:将减震组件包覆贴合于充气装置的外侧,减震组件的设置能够起到吸震效果,进一步地,减震组件设置的缓震气孔能够进一步地减小震动地传递,从而减轻充气装置震动所传递至壳本体的震感,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充气泵


[0001]本技术涉及充气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充气泵。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充气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使用到在车辆上配置充气泵,以实现紧急情况下自身对车辆的维修,因此,车载充气泵的市场以及使用场景在扩大。同时,由于车载充气泵多用于对轮胎等设备进行充气操作,且轮胎的胎压较高,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充气泵来说,车载充气泵的使用功率要大的多,因此,不可避免地,在车载充气泵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充气装置中电机的运作以及活塞的运作,会产生较大的震动,一旦震动幅度较大,将使得用户难以持握住车载充气泵,用户体验感较低的同时无法完成充气操作。
[0003]由此可见,如何减轻车载充气泵使用时的震动,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减轻车载充气泵使用时的震动,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载充气泵,包括:壳本体,壳本体内设有安装空间;充气装置,充气装置设置于安装空间,充气装置贴合壳本体的内壁设置;出气短管,出气短管与充气装置连通连接,出气短管伸出壳本体;减震组件,减震组件设置于安装空间,减震组件的一侧与壳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减震组件的另一侧包覆贴合充气装置,且减震组件设置有缓震气孔。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达到的效果:将减震组件包覆贴合于充气装置的外侧,减震组件的设置能够起到吸震效果,进一步地,减震组件设置的缓震气孔能够进一步地减小震动地传递,从而减轻充气装置震动所传递至壳本体的震感,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0007]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充气装置包括:活塞腔与电机组件,活塞腔与电机组件连接;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件,第一减震件贴合包覆电机组件;第二减震件,第二减震件与第一减震件结构相同,第二减震件配合第一减震件包覆贴合电机组件;第三减震件,第三减震件包覆贴合活塞腔。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到达的效果:电机组件的震动强度较大,因此在电机组件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减震件,即第一减震件与第二减震件,第三减震件设置于活塞腔位置,在保证减震效果的前提下,在活塞腔位置仅设置有一个减震件,减小了生产制造成本。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减震组件还设有凸起部,凸起部用于与壳本体的内壁抵靠连接,缓震气孔设置于凸起部。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到达的效果:凸起部的设置便于减震组件更加稳定地贴合壳本体,使得减震组件不易移动滑脱,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减震组件与充气装置配合后的稳定性。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三减震件还包括:让位翻边,让位翻边远离活塞腔的一侧延伸设置,让位翻边设置有第一凹槽;其中,在安装空间内设置有与壳本体固定连接的限位立柱,限位立柱嵌合至第一凹槽。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到达的效果:在一个具体的技术方案中,让位翻边上设置的第一凹槽用于与限位立柱嵌合,限位立柱则是位于第三减震件的两侧的杆体,当第三减震件放置于两根限位立柱之间时,让位翻边上所开设的弧形结构的第一凹槽便能卡合至限位立柱,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第三减震件的装配稳定性。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车载充气泵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主控模块;电池,电池固定设置于安装空间,且电池与充气装置相邻设置,电池与主控模块电路连接;充放电控制模块,充放电控制模块与主控模块电路连接,充放电控制模块用于对电池输出的充电功率进行提升控制;第一充电接口,第一充电接口与电池的充电端分别与充放电控制模块的充电功率输出端电路连接,且第一充电接口贯穿壳本体伸出安装空间。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到达的效果:提高车载充气泵的充放电效率。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车载充气泵还包括:隔热板,隔热板固定设置于安装空间,且隔热板设置于电池与充气装置之间。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到达的效果:隔热板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止挡充气装置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电池,从而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载充气泵的使用时长。
[0017]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充放电控制模块包括:微控制单元;双向升降压电压变换器;模数转换器,双向升降压电压变换器和模数转换器分别与微控制单元电路连接并受微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充电接口分别与双向升降压电压变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电路连接。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到达的效果:使得车载充气泵能够实现双向充电需求,即可以使用车载充气泵对用户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
[0019]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充电接口为具备电压电流输入或输出功能的TYPE

C接口。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到达的效果:TYPE

C接口的传输效率更为稳定。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二充电接口,第二充电接口分别与双向升降压电压变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电路连接。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到达的效果:使得车载充气泵能够适配更多的充放电设备,提高车载充气泵的适用范围,使得车载充气泵不局限于TYPE

C接口的传输。
[0023]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控制系统还包括:显示模块;触摸按键;启停按键,显示模块、触摸按键和启停按键分别与主控模块电路连接并受主控模块控制。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所能到达的效果:显示模块能够显示充气气压以及电池的电量,从而便于用户知晓车载充气泵的工作参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车载充气泵除去下顶盖以及充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3为一些实施例中车载充气泵除去上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5为车载充气泵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除去防尘罩的车载充气泵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除去防尘罩的车载充气泵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一些实施例中车载充气泵除去下顶盖以及壳本体的构示意图;
[0033]图9为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车载充气泵;100、壳本体;110、安装空间;120、限位立柱;130、上顶盖;140、下顶盖;150、出气短管;160、散热格栅;200、充气装置;210、活塞腔;211、基座;220、电机组件;230、齿轮组件;300、减震组件;310、第一减震件;320、第二减震件;330、第三减震件;340、减震片;331、让位翻边;332、第一凹槽;350、凸起部;351、缓震气孔;400、隔热板;5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壳本体,所述壳本体内设有安装空间;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且所述充气装置贴合所述壳本体的内壁设置;出气短管,所述出气短管与所述充气装置连通连接,所述出气短管伸出所述壳本体;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减震组件的一侧与所述壳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减震组件的另一侧包覆贴合所述充气装置,且所述减震组件设置有缓震气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装置包括:活塞腔与电机组件,所述活塞腔与所述电机组件连接;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贴合包覆所述电机组件;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二减震件与所述第一减震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减震件配合所述第一减震件包覆贴合所述电机组件;第三减震件,所述第三减震件包覆贴合所述活塞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还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与所述壳本体的内壁抵靠连接,所述缓震气孔设置于所述凸起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减震件还包括:让位翻边,所述让位翻边远离所述活塞腔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让位翻边设置有第一凹槽;其中,在所述安装空间内设置有与所述壳本体固定连接的限位立柱,所述限位立柱嵌合至所述第一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气泵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控模块;电池,所述电池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且所述电池与所述充气装置相邻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韬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从越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