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1547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光学镜头包括:镜筒,镜筒的内侧壁具有承靠凸台,承靠凸台具有凹槽结构;透镜,透镜容置在镜筒内,透镜位于承靠凸台的内侧;压圈,压圈具有与凹槽结构配合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伸入到凹槽结构内与镜筒配合,压圈的物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透镜承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学镜头存在透镜容易被胶水腐蚀的问题。在透镜容易被胶水腐蚀的问题。在透镜容易被胶水腐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镜头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镜头。

技术介绍

[0002]人们选择移动便携式数字设备时的核心关注点就是成像镜头的拍摄质量,而高像素、高稳定性和抗极端环境的特性已成为成像镜头的普遍要求,随着人们对高像素、大屏占比的追求,大像面、小头部镜头越来越多的被使用,为保证其稳定性和抗极端环境的性能,一般会在最后一片镜片后增加压圈,在压圈与镜筒间点胶水固定。然而,胶水沿压圈与镜筒内壁下渗对光学透镜装配部分造成腐蚀,引起光学透镜中心偏离光轴,降低镜头解像力。同时,上述问题也容易降低镜头的推脱力和可靠性,影响镜头的稳定性和生产良率,进而影响镜头在极端环境下的服役性能。
[000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光学镜头存在透镜容易被胶水腐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镜头存在透镜容易被胶水腐蚀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镜筒,镜筒的内侧壁具有承靠凸台,承靠凸台具有凹槽结构;透镜,透镜容置在镜筒内,透镜位于承靠凸台的内侧;压圈,压圈具有与凹槽结构配合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伸入到凹槽结构内与镜筒配合,压圈的物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透镜承靠。
[0006]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开口朝向光学镜头的像侧或物侧。
[0007]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截面积由凹槽结构的槽底面向凹槽结构的槽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0008]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槽底面的宽度A大于0.1毫米。
[0009]进一步地,凹槽结构为环状槽结构,凹槽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二侧面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面段和外端面段,连接面段与凹槽结构的槽底面连接,第二侧面相对于第一侧面靠近光学镜头的光轴,外端面段由连接面段向光轴的方向伸出。
[0010]进一步地,第一侧面的宽度B与凹槽结构的槽底面的宽度A之间满足:B>2A>0.2mm。
[0011]进一步地,第一侧面的宽度B与第二侧面的宽度C之间满足:0.1mm<C<B。
[0012]进一步地,外端面段的宽度D大于0.01毫米。
[0013]进一步地,连接面段与外端面段圆角过渡,且圆角的半径R大于等于0.05毫米。
[0014]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槽底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夹角θ大于等于110
°
且小于等于150
°

[0015]进一步地,凸起结构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配合面、配合底面、第二配合面,第一配合面与配合底面圆角过渡形成第一圆角,第二配合面与配合底面圆角过渡形成第二圆角,第一圆角的半径R1大于等于0.05毫米且小于等于0.1毫米,第二圆角的半径R2大于等于
0.05毫米且小于等于0.1毫米。
[0016]进一步地,第一圆角的半径R1等于第二圆角的半径R2。
[0017]进一步地,第一配合面的高度L1大于等于0.2毫米。
[0018]进一步地,第一配合面靠近像侧的一端到配合底面的端面之间的距离L大于等于0.25毫米。
[0019]进一步地,第二配合面的宽度J大于等于0.1毫米。
[0020]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第一侧面与第一配合面承靠。
[0021]进一步地,压圈的物侧面包括承靠平面和中间平面,中间平面与第二配合面连接,承靠平面与中间平面平行,且中间平面与承靠平面沿光学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错位设置。
[0022]进一步地,第二配合面与中间平面之间的夹角β大于等于110
°
且小于等于150
°

[0023]进一步地,第一配合面靠近像侧的一端到配合底面的端面之间的距离L、配合底面的端面与中间平面沿光学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M之间满足:0.08mm≤M≤L/2。
[0024]进一步地,承靠平面与中间平面沿光学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N、配合底面的端面与中间平面沿光学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M之间满足:0.03mm≤N≤M/2。
[0025]进一步地,沿垂直于光学镜头的光轴的方向第一配合面与中间平面之间的距离K、第一圆角的半径R1、第二圆角的半径R2之间满足:K≥1.5(R1+R2)。
[0026]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槽底面与配合底面之间的间隙X1、配合底面的端面与中间平面沿光学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M之间满足:0.005mm≤X1≤M/5。
[0027]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第二侧面与第二配合面之间的间隙X2、配合底面的端面与中间平面沿光学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M之间满足:0.005mm≤X2≤M/5。
[0028]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光学镜头包括镜筒、透镜和压圈,镜筒的内侧壁具有承靠凸台,承靠凸台具有凹槽结构;透镜容置在镜筒内,透镜位于承靠凸台的内侧;压圈具有与凹槽结构配合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伸入到凹槽结构内与镜筒配合,压圈的物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透镜承靠。
[0029]通过在镜筒的内侧壁上设置凹槽结构,使得压圈的凸起结构能够伸入到凹槽结构内,并在压圈与镜筒的接触面处点胶水固定,以保证光学镜头组装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凸起结构和凹槽结构的配合,可以避免胶水溢流到透镜处,减少了透镜的腐蚀,保证了光学镜头的外观,提升光学镜头的良品率。避免因胶水沿压圈与镜筒内壁下渗而引起的透镜中心偏离光轴,提高镜头解像力;同时本申请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学镜头的推脱力,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光学镜头在极端环境下的服役性能。
附图说明
[003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1]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32]图2示出了图1中N处的放大图;
[0033]图3示出了图1中P处的放大图;
[0034]图4示出了图1中镜筒的局部放大图;
[0035]图5示出了图4中的镜筒的参数关系图;
[0036]图6示出了图1中压圈的局部放大图;
[0037]图7示出了图6中压圈的参数关系图。
[003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9]10、镜筒;11、承靠凸台;12、凹槽结构;121、第一侧面;122、第二侧面;123、连接面段;124、外端面段;125、槽底面;20、透镜;30、压圈;31、凸起结构;311、第一配合面;312、配合底面;313、第二配合面;32、承靠平面;33、中间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10),所述镜筒(10)的内侧壁具有承靠凸台(11),所述承靠凸台(11)具有凹槽结构(12);透镜(20),所述透镜(20)容置在所述镜筒(10)内,所述透镜(20)位于所述承靠凸台(11)的内侧;压圈(30),所述压圈(30)具有与所述凹槽结构(12)配合的凸起结构(31),所述凸起结构(31)伸入到所述凹槽结构(12)内与所述镜筒(10)配合,所述压圈(30)的物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透镜(20)承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12)的开口朝向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或物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12)的截面积由所述凹槽结构(12)的槽底面(125)向所述凹槽结构(12)的槽口的方向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12)的槽底面(125)的宽度A大于0.1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12)为环状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所述第二侧面(122)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面段(123)和外端面段(124),所述连接面段(123)与所述凹槽结构(12)的槽底面(125)连接,所述第二侧面(122)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121)靠近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所述外端面段(124)由所述连接面段(123)向所述光轴的方向伸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121)的宽度B与所述凹槽结构(12)的槽底面(125)的宽度A之间满足:B>2A>0.2 mm。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121)的宽度B与所述第二侧面(122)的宽度C之间满足:0.1mm<C<B。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端面段(124)的宽度D大于0.01毫米。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段(123)与所述外端面段(124)圆角过渡,且所述圆角的半径R大于等于0.05毫米。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12)的槽底面(125)与所述第二侧面(122)之间的夹角θ大于等于110
°
且小于等于150
°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3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配合面(311)、配合底面(312)、第二配合面(313),所述第一配合面(311)与所述配合底面(312)圆角过渡形成第一圆角,所述第二配合面(313)与所述配合底面(312)圆角过渡形成第二圆角,所述第一圆角的半径R1大于等于0.05毫米且小于等于0.1毫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辉龙王超常斌全李瑞红赵烈烽戴付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