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集双翅目蚊科卵筏并避免其幼虫被捕食的浮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1332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收集双翅目蚊科卵筏的浮桶装置;本装置可以直接装满湖水,不需要任何其他设备;其漂浮单元由一个浮圈制成,浮圈围成的水面提供一个容易获取卵筏的固定场所,大大提高了实验人员获取卵筏的效率;浮圈外侧置有绳孔,可以利用绳索和重物将其固定在水体中,形成符合成蚊产卵条件的位置;此外,漂浮单元下方使用钢筋固定100目尼龙过滤网作为卵筏的储存装置,同时可以将大型浮游动物和鱼类等捕食者隔离在外,避免卵筏孵化出的幼虫被捕食或竞争者竞争食物资源,有效提高卵筏收集效率。集效率。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收集双翅目蚊科卵筏并避免其幼虫被捕食的浮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双翅目蚊科卵筏收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收集双翅目蚊科卵筏并避免其幼虫被捕食的浮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蚊属于双翅目、蚊科,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昆虫类群之一,并以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幽蚊属等最为常见。其中,库蚊成虫是许多疾病的传播媒介,如病毒性脑炎、丝虫病等,是传染病医学研究方面重要的实验材料和研究对象;幽蚊幼虫是静水生态系统中发现的主要无脊椎动物,以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为食,同时幽蚊幼虫也是鱼类的优质饵料,是影响当今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食物网简化等问题的关键种属之一。因此,如何高效、便捷的获取幽蚊和库蚊材料对上述相关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003]幽蚊和库蚊均为完全变态发育,生活史有四个阶段,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前三阶段生活在水中,成虫生活于陆地。其中,卵是蚊科生命的起点,对蚊科相关研究至关重要。与其他蚊属不同的是,库蚊属和幽蚊属的卵均具有浮性,形状为圆锥形,无浮囊,常集成卵筏,浮于水面。
[0004]然而,由于受到获取浮性卵筏的限制,相关研究大多使用四龄幼虫,极少研究能以卵或者一龄幼虫开展。究其原因,第一,卵筏从被雌性成虫产出到孵出幼虫的时间仅为24

28h,实验人员从野外获取卵筏时间不充裕。第二,卵筏是一种椭圆形筏状受精卵,长约400μm,宽约105μm(不同种的卵筏大小不一),常浮于水面。卵筏会随水面的波动而漂浮。第三,自然界中卵筏往往分散在水面各处,而非聚集在一处。第四,自然界中,卵筏即便是被雌性成蚊产下,也会有10%的几率孵育不出幼虫(未受精、受精但未孵化成功)。第五,刚孵育出的一、二龄幼虫相较于三、四龄幼虫更为脆弱,在自然界中更容易受到捕食风险影响。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实验人员获取卵筏的难度。
[0005]目前,实验室获取卵筏的方式一般有两种:1.在野外设置诱蚊装置,获得大量成虫,在实验室进行交配,待雌性受精后,产下卵筏。2.从野外捞回大量幼虫,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蛹并飞出为成虫,随后重复方式1获取卵筏。然而,上述卵筏获取方式都需要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准备提供幼虫生长发育的食物,以及合适的饲养装置和光照培养箱。这些实验物种准备过程会消耗实验人员大量时间,无形中加大了实验周期。此外,许多实验的打水方式是用水泵抽水,用水泵往储水装置中抽水会带来若干问题,例如虽然高流量的水泵会很快填满浮桶装置,但与此同时会损坏大部分实验材料。另外,在原位湖水中的采用水泵以及相关的供电设备,不仅不易携带,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安全、高效率获取浮性卵筏是目前相关研究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收集双翅目蚊科卵筏并避免其幼虫被捕食的浮桶装置,使其能够将自然界中双翅目蚊科产下的浮性卵筏回收至实验室进行研究。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用于收集双翅目蚊科卵筏并避免其幼虫被捕食的浮桶装置,包括漂浮单元、储水单元和重力单元,漂浮单元通过绳索连接重力单元,漂浮单元置于储水单元顶端外侧,储水单元包括龙骨结构和相适配的尼龙过滤网,龙骨结构挂于漂浮单元上,尼龙过滤网套设于龙骨结构外,尼龙过滤网与漂浮单元紧密接触。
[000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漂浮单元为浮圈。
[00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浮圈由材料是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的外壳和硬质聚氨酯无孔泡沫塑料内部填充浮力材料组成。所述浮圈外壳的外径760mm,内径460mm,厚度110mm。
[001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外壳的外侧置有多个绳孔,绳孔直径为10mm。
[001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外壳的外侧置有四个绳孔,在浮圈的相对两侧各置有两个。
[001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尼龙过滤网的孔径为100目。
[001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龙骨结构由多根形状相同的钢筋焊接而成,所述钢筋的形状为U型。
[0015]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龙骨结构由两根形状相同的钢筋焊接而成,所述钢筋的形状为U型,所述钢筋的开口端设有与浮圈相匹配的向外弯折的挂钩,钢筋直径为8mm,龙骨结构底边长450mm,两侧边长为800mm。通过挂钩将储水单元挂在浮圈上。尼龙过滤网从龙骨结构底部套至浮圈,采用扎带固定于龙骨结构顶部的挂钩部分,尼龙过滤网开口端被夹于龙骨结构和浮圈间,高于水面。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收集双翅目蚊科浮性卵筏的浮桶装置,其储水单元可以在短时间内充满湖水,减少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0018]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收集双翅目蚊科浮性卵筏的浮桶装置系统,可以有效收集到成虫在湖中产下的卵筏,避免了在湖面上大范围寻找浮性卵筏。
[0019]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收集双翅目蚊科浮性卵筏的浮桶装置系统,其储水单元的尼龙过滤网,可以有效隔绝水体中的鱼类,避免装置中幼虫被鱼类捕食,从而保证原位实验顺利进行。
[0020]本专利技术可以大大节省实验人员在野外湖泊获取双翅目蚊科成虫和幼虫时间,提高获取浮性卵筏的效率,进而缩短了实验室培养繁殖的时间。
[0021]本专利技术所用材料容易获取,便于制造,价格便宜,可大规模生产用于原位实验。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漂浮单元;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储水单元的结构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浮性卵筏收集装置系统;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漂浮单元;2、浮圈;3、绳孔;4、储水单元;5、钢筋;6、挂钩;7、绳索;8、重力单元;9、尼龙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8]实施例1
[0029]参照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浮性卵筏收集装置中的漂浮单元1,该单元为具有刚性的浮圈2,其外壳材料是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内部填充浮力材料是硬质聚氨酯无孔泡沫塑料;浮圈2外壳的外径760mm,内径460mm,厚度110mm。所述浮圈2上设置有方便绳索穿过的绳孔3;绳孔3直径为10mm。绳孔3有四个,在浮圈2的相对两侧各有两个。
[0030]漂浮单元1采用刚性结构,机械强度大,不会被湖边礁石等锐利物品撞破,同时保证卵筏收集系统可以稳定漂浮在水面上。
[0031]实施例2
[0032]参照图1和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浮性卵筏收集系统中储水单元4的龙骨结构。所述龙骨结构,有两根形状相同的钢筋5焊接而成。末端有挂钩6,可挂在浮圈2上,保持稳定。
[0033]在使用时,参考图2,将与龙骨结构尺寸相同的100目尼龙过滤网套9在龙骨结构上,用自锁式尼龙扎带将尼龙过滤网9套固定在龙骨结构上,尼龙过滤网9开口端被夹于龙骨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收集双翅目蚊科卵筏并避免其幼虫被捕食的浮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漂浮单元、储水单元和重力单元,漂浮单元通过绳索连接重力单元,漂浮单元置于储水单元顶端外侧,储水单元包括龙骨结构和相适配的尼龙过滤网,龙骨结构挂于漂浮单元上,尼龙过滤网套设于龙骨结构外,尼龙过滤网与漂浮单元紧密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收集双翅目蚊科卵筏并避免其幼虫被捕食的浮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漂浮单元为浮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收集双翅目蚊科卵筏并避免其幼虫被捕食的浮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圈由材料是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的外壳和硬质聚氨酯无孔泡沫塑料内部填充浮力材料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收集双翅目蚊科卵筏并避免其幼虫被捕食的浮桶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园丁子豪谷磊刘琪杨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