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11306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包括负载、控制电路单元、多个分别与控制电路单元通信连接的控制电路单元,负载电路单元与负载通讯连接,控制电路单元包括第一微控制器、电源、与第一微控制器电连接的控制单元,电源为控制单元供电,控制单元均与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电连接;负载电路单元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二微控制器、与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电连接的整流桥、第一电容、第一电阻和第五开关管;负载分别与第一电容、第五开关管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相互通信的控制电路单元和负载电路单元可实现驱动几十至几百个负载,同时可便捷安装和维修。同时可便捷安装和维修。同时可便捷安装和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通讯领域,特别涉及了两线通讯及供电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到的生产设备常需连接几十甚至几百个电磁阀负载且每个电磁阀负载安装距离较远,现有技术为电磁阀负载的控制开关安装在电柜里,电柜固定安装在设备的一端,每个电磁阀负载都需与电柜电线连接;电柜需要连接电磁阀负载的电线较多,还需区分电磁阀负载的正负极是否接入正确,因此存在安装操作复杂,成本高,且维修难度大同时维修成本也高等技术问题。
[0003]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电柜需要连接电磁阀负载的电线较多,同时还需区分电磁阀负载的正负极,造成安装操作复杂,成本高,且维修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简单、维修简单、成本低同时连接负载时不需区分正负极的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包括负载、控制电路单元、多个分别与控制电路单元通信连接的负载电路单元,负载电路单元与负载通讯连接,控制电路单元包括第一微控制器、电源、与第一微控制器电连接的控制单元、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电源为控制单元供电,控制单元与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电连接;
[0006]负载电路单元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二微控制器、与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电连接的整流桥、与整流桥电连接的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二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二微控制器依次电连接,负载电路单元还包括第二电阻,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电连接,第二电阻接地;
[0007]负载分别与第一电容、第二微控制器电连接;
[0008]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均外接电线,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均与外接的电线连接。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均设有D端、S端、G端,第一开关管的D端与第三开关管的D端与电源连接,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管的S端、第二开关管的D端相连,所述第二输出端与第三开关管的S端、第四开关管的D端相连,第二开关管的S端接地,第四开关管的S端接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的G端均与第一微控制器电连接,实现第一微控制器可分别控制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整流桥设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第三连接端、第四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第三连接端分别与第二输入端、第一电阻电连接,第一电阻与第二微控制器电连接,第二微控制器与第五开关管电连接,第一连接端与第一电
容的正极电连接,第四连接端与第一电容的负极电连接,第四连接端与第一电容同时接地。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载电路单元设有多个,每个负载电路单元均连接一个负载,实现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所外接的电线可连接多个负载。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载电路单元还包括第五开关管,所述第二微控制器通过第五开关管与负载电连接,实现通过第五开关管可输出较大电流进而驱动负载。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开关管为三极管,第五开关管的B端与第二微控制器电连接,第五开关管的E端接地,第五开关管的C端与负载电连接。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本技术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通过设置相互通信的控制电路单元和负载电路单元,只需要控制电路单元中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均外接电线,同时负载电路单元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分别接入外接的电线中,即可实现驱动几十至几百个负载,安装简单,且负载电路单元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分别接入外接的电线时不需区分极性,维修简单,维护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的电压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的外接电线连接示意图;
[0019]图4为现有系统接线示意图。
[0020]图中的标号与名称对应如下:100、控制电路单元;200、负载电路单元、 MCU1、第一微控制器;Q、控制单元;Q1、第一开关管;Q2、第二开关管;Q3、第三开关管;Q4、第四开关管;Q5、第五开关管;VCC1、电源; 1、第一输出端;2、第二输出端;11、第一输入端;22、第二输入端; MCU2、第二微控制器;BR1、整流桥;31、第一连接端;32、第二连接端; 33、第三连接端;34、第四连接端;E1、第一电容;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W、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负载、控制电路单元100、多个分别与控制电路单元100通信连接的负载电路单元200,负载电路单元200与负载通讯连接,控制电路单元100包括第一微控制器MCU1、电源VCC1、与第一微控制器MCU1电连接的控制单元Q、第一输出端1和第二输出端2,电源VCC1为控制单元Q供电,控制单元Q 与第一输出端1和第二输出端2电连接;
[0023]负载电路单元200包括第一输入端11、第二输入端22、第二微控制器 MCU2、与第一输入端11、第二输入端22电连接的整流桥BR1、与整流桥 BR1电连接的第一电容E1、第一电阻R1,第二输入端22、第一电阻R1、第二微控制器MCU2依次电连接,负载电路单元200还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电连接,第二电阻(R2)接地;
[0024]负载分别与第一电容E1、第二微控制器MCU2电连接;
[0025]第一输出端1、第二输出端2均外接电线W,第一输入端11、第二输入端22均与外接的电线W连接,实现控制电路单元100的第一输出端1、第二输出端2可通过两根外接的电线W连接到多个负载电路单元200的第一输入端11、第二输入端22中,不需区分极性即可与外接的电线W连接,且同时满足供电及传输数据功能。
[0026]电源VCC1供电,第一微控制器MCU1控制第一开关管Q1、第四开关管 Q4导通时间T1,即为负载负载电路单元200供电,此时负载电路单元200 根据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分压后的电频进而判断负载安装时的电线W 的极性;也可通过第一微控制器MCU1控制对应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 Q3导通时间T1,电源VCC1为负载电路单元200供电,此时负载电路单元 200也可根据第一电阻R1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包括负载、控制电路单元(100)、多个分别与控制电路单元(100)通信连接的负载电路单元(200),所述负载电路单元(200)与负载通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单元(100)包括第一微控制器(MCU1)、电源(VCC1)、与第一微控制器(MCU1)电连接的控制单元(Q)、第一输出端(1)和第二输出端(2),所述电源(VCC1)为控制单元(Q)供电,所述控制单元(Q)与第一输出端(1)和第二输出端(2)电连接;所述负载电路单元(200)包括第一输入端(11)、第二输入端(22)、第二微控制器(MCU2)、与第一输入端(11)、第二输入端(22)电连接的整流桥(BR1)、与整流桥(BR1)电连接的第一电容(E1)、第一电阻(R1),所述第二输入端(22)、第一电阻(R1)、第二微控制器(MCU2)依次电连接,所述负载电路单元(200)还包括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接地;所述负载分别与第一电容(E1)、第二微控制器(MCU2)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1)、第二输出端(2)均外接电线(W),所述第一输入端(11)、第二输入端(22)均与外接的电线(W)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线通信及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Q)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所述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均设有D端、S端、G端,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D端与第三开关管(Q3)的D端与电源(VCC1)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1)与第一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豪梁汝锦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银丰世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