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0573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组装领域,并公开了一种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铝壳定位;S2、电芯定位;S3、平推移位;S4、行程退让;S5、推芯入壳;S6、电芯入壳;通过平推驱动机构带动行程退让机构和平压机构向电芯随动机构的方向移动,在平压机构的平压推板即将接触到电芯盖板时,退让压板的退让斜压面先压迫随动平台左侧的下压滚子,使随动平台从左至右的电芯托块相继向下移动;避开了电芯盖板所突出的下边沿结构,消除了入壳过程中电芯盖板下边沿与随动平台面的板刮擦问题;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价值。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价值。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组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在电芯组装焊接工段的推电芯入铝壳工作,目前行业存在两种姿势入壳,即立式入壳和平躺式入壳。因为立式入壳很难保证盖板与壳口的一致距离,以及在重力作用下,盖板有倾斜陷入铝壳壳口的风险,对后续入盖工艺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业内主要以平躺式入壳为主。
[0003]平躺式入壳虽然相对于立式入壳容易实现对盖板与壳口距离的控制,但是也存在新的某些问题,比如说,由于软连接细长而柔软,电芯平放于入壳平台上时,盖板平面不是竖直的,而是倾斜的,并且其下边沿与平台面接触。在入壳的平动过程当中与入壳平台面产生刮擦现象。因此,如果入壳平台面板材料过硬,盖析下边沿会被磨损,并且产生铝粉尘,影响电池产品质量,如果入壳平台面板材料为软的非金属(比如POM、PEEK材料)同样会产生粉尘,甚至在下道盖板全焊工艺中会出现炸胶,从而导至产品不良率的攀升。随着电池质量对制程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一种平推入壳时防刮擦结构是设备企业技术竟争的亮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涉及电芯组装焊接工段的推电芯入铝壳工艺,主要解决的是方壳动力电池平躺式入壳时所产生的盖板刮擦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了下述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铝壳定位:通过铝壳移位载具将铝壳从电芯入壳立板的定位侧移至电芯过口处,然后铝壳上定位组件和铝壳下定位组件同时带动两个铝壳定位板向电芯过口的中部移动,以通过所述铝壳定位板上的定位槽夹紧铝壳的壳口,以将铝壳定位;
[0007]S2、电芯定位:通过两个电芯归正部件同时带动两个归正块向中部运动,通过两个电芯归正部件的配合,将电芯位置归正,使其位于随动平台上的预设位置;
[0008]S3、平推移位:通过平推驱动机构带动行程退让机构和平压机构向电芯随动机构的方向移动,并移至预设位置;
[0009]S4、行程退让:由行程退让机构的退让驱动部件带动退让执行部件沿着退让导向部件伸出,通过所述退让执行部件将所述电芯随动机构的随动平台下压;
[0010]S5、推芯入壳:通过平推驱动机构带动平压机构的平压推板右移,将电芯盖板推过下移的电芯托块平面;
[0011]S6、电芯入壳:重复S4、行程退让步骤和S5、推芯入壳步骤,平压机构推着电芯持续向右前进,直致将电芯沿着四个导向板围成的导向通道推入到壳体预定位置。
[0012]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中,所述S1、铝壳定位步骤,具体如下:
S11、铝壳上料,通过人工或机械手将铝壳放入铝壳移位载具,再由铝壳移位载具将铝壳左移至所述电芯入壳立板的定位侧,从所述电芯入壳立板的定位侧将铝壳移至所述电芯过口处;
[0013]S12、铝壳定料,铝壳上定位组件带动上铝壳定位板向下移,铝壳下定位组件带动下铝壳定位板向上移,由上铝壳定位板和下铝壳定位板的定位槽夹紧铝壳的壳口,以将铝壳定位;
[0014]S13、铝壳扩口,铝壳上扩口组件和铝壳下扩口组件同时带动两个扩口吸盘组件向着中部的铝壳移动,由两个扩口吸盘组件吸附铝壳壳口处的上下两侧的表面,铝壳上扩口组件和铝壳下扩口组件再带动两个扩口吸盘组件后移,以将铝壳壳口进行扩口;
[0015]S14、铝壳导向,由第二导向动力件带动所述第二导向板下移,通过所述第四导向动力件的工作端的上移,带动联动板两侧的两个联动杆上移,两个联动杆的联动斜面在上移时压迫第一铝壳导向组件和第三铝壳导向组件的联动滚子,两个联动滚子分别带动第一导向板和第三导向板向电芯过口的中部移动,以使四个导向板位于铝壳的壳口周边。
[0016]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中,所述S2、电芯定位步骤,具体如下:S21、电芯上料,通过人工或机械手将电芯放置在由两个所述电芯随动部件构成的随动平台上;
[0017]S22、电芯定位,两个电芯归正部件同时带动两个归正块向中部运动,由归正块上的防静电的绝缘板与电芯接触,再由平压机构上的对位组件对电芯的放置位置和电芯的预设位置进行标定,生成路径,通过两个电芯归正部件的配合,将电芯位置归正,使其位于随动平台上的预设位置。
[0018]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中,所述S3、平推移位步骤中,通过平推驱动机构的平推驱动电机带动所述行程退让机构和所述平压机构沿着所述平推驱动丝杆右移,临近电芯随动机构,即预设位置。
[0019]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中,所述S4、行程退让步骤中,所述退让驱动部件带动所述退让执行部件的退让压板沿着滑轨导向件右移,退让压板首端部的退让斜压面压迫随动平台的下压滚子,下压滚子带动电芯托块沿着随动导轨件向下移动,使电芯托块表面低于电芯盖板下边沿。
[0020]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中,所述S6、电芯入壳步骤中,在平压机构的平压推板即将接触到电芯盖板时,退让压板的首端部的退让斜压面先压迫随动平台左侧的下压滚子,使随动平台从左至右的电芯托块相继向下移动。
[0021]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中,所述S6、电芯入壳步骤中,在平压机构的平压推板即将接触到电芯盖板时,退让压板的首端部的退让斜压面先压迫电芯随动机构的第一排随动调节件的下压滚子,下压滚子带动电芯托块沿着所述随动导轨件向下移动;在平压推板将电芯盖板推过第一排随动调节件的电芯托块平面时,退让压板的退让斜压面压迫第二排随动调节件的下压滚子,第二排的电芯托块沿着随动导轨件向下移动;在平压推板将电芯盖板推过第二排随动调节件的电芯托块平面时,退让压板的退让斜压面压迫第三排随动调节件的下压滚子,第三排的电芯托块沿着随动导轨件向下移动;随着平压推板推着电芯持续右移,第四排、第五排电芯托块相继向下运动,当电芯被平推入第六排随动调节件的电芯托板时,所述退让驱动部件继续带动所述退让压板右移,使得平压机构继
续向右前进,直致平压推板将电芯推入到壳体预定位置。
[0022]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中,所述退让执行部件包括两个退让执行构件,所述退让压板与所述电芯随动机构相近的一端为首端部,远离所述电芯随动机构的一端为尾端部,在所述退让压板的底部设有一自所述首端部向所述尾端部方向的高度逐渐增加的退让斜压面;所述退让驱动部件带动所述退让压板左右移动。
[0023]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中,所述电芯随动机构包括两个电芯随动部件,两个所述电芯随动部件对称设置在所述平推驱动机构一端的两侧,所述电芯随动部件包括随动支撑板,在所述随动支撑板上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多个随动调节组件,在所述随动调节组件的顶部设置电芯托块,电芯放置在由多个所述电芯托块构成的随动平台上,并由所述随动调节组件调节对应的电芯托块的高度。
[0024]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铝壳定位:通过铝壳移位载具将铝壳从电芯入壳立板(51)的定位侧移至电芯过口(511)处,然后铝壳上定位组件和铝壳下定位组件同时带动两个铝壳定位板(543)向电芯过口(511)的中部移动,以通过所述铝壳定位板(543)上的定位槽(544)夹紧铝壳的壳口,以将铝壳定位;S2、电芯定位:通过两个电芯归正部件(42)同时带动两个归正块(423)向中部运动,通过两个电芯归正部件(42)的配合,将电芯位置归正,使其位于随动平台上的预设位置;S3、平推移位:通过平推驱动机构(1)带动行程退让机构(2)和平压机构(3)向电芯随动机构(4)的方向移动,并移至预设位置;S4、行程退让:由行程退让机构(2)的退让驱动部件(21)带动退让执行部件(22)沿着退让导向部件(23)伸出,通过所述退让执行部件(22)将所述电芯随动机构(4)的随动平台下压;S5、推芯入壳:通过平推驱动机构(1)带动平压机构(3)的平压推板(33)右移,将电芯盖板推过下移的电芯托块(4135)平面;S6、电芯入壳:重复S4、行程退让步骤和S5、推芯入壳步骤,平压机构(3)推着电芯持续向右前进,直致将电芯沿着四个导向板围成的导向通道推入到壳体预定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1、铝壳定位步骤,具体如下:S11、铝壳上料,通过人工或机械手将铝壳放入铝壳移位载具,再由铝壳移位载具将铝壳左移至所述电芯入壳立板(51)的定位侧,从所述电芯入壳立板(51)的定位侧将铝壳移至所述电芯过口(511)处;S12、铝壳定料,铝壳上定位组件带动上铝壳定位板(543)向下移,铝壳下定位组件带动下铝壳定位板(543)向上移,由上铝壳定位板(543)和下铝壳定位板(543)的定位槽(544)夹紧铝壳的壳口,以将铝壳定位;S13、铝壳扩口,铝壳上扩口组件和铝壳下扩口组件同时带动两个扩口吸盘组件(533)向着中部的铝壳移动,由两个扩口吸盘组件(533)吸附铝壳壳口处的上下两侧的表面,铝壳上扩口组件和铝壳下扩口组件再带动两个扩口吸盘组件(533)后移,以将铝壳壳口进行扩口;S14、铝壳导向,由第二导向动力件(5221)带动所述第二导向板(5222)下移,通过所述第四导向动力件(5241)的工作端的上移,带动联动板(5243)两侧的两个联动杆(5244)上移,两个联动杆(5244)的联动斜面在上移时压迫第一铝壳导向组件(521)和第三铝壳导向组件(523)的联动滚子(5212),两个联动滚子(5212)分别带动第一导向板(5214)和第三导向板向电芯过口(511)的中部移动,以使四个导向板位于铝壳的壳口周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2、电芯定位步骤,具体如下:S21、电芯上料,通过人工或机械手将电芯放置在由两个所述电芯随动部件(41)构成的随动平台上;S22、电芯定位,两个电芯归正部件(42)同时带动两个归正块(423)向中部运动,由归正块(423)上的防静电的绝缘板与电芯接触,再由平压机构(3)上的对位组件(34)对电芯的放置位置和电芯的预设位置进行标定,生成路径,通过两个电芯归正部件(42)的配合,将电芯位置归正,使其位于随动平台上的预设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3、平推移位
步骤中,通过平推驱动机构(1)的平推驱动电机(11)带动所述行程退让机构(2)和所述平压机构(3)沿着所述平推驱动丝杆右移,临近电芯随动机构(4),即预设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动力电池入壳随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4、行程退让步骤中,所述退让驱动部件(21)带动所述退让执行部件(22)的退让压板(222)沿着滑轨导向件(232)右移,退让压板(222)首端部的退让斜压面(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林曹小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光大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