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10220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微纳制造领域。该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材料为热固化或光固化成型聚合物材料,伞状微结构由伞帽、伞帽边缘垂直向下的突起、伞柄构成,伞状微结构高度为12μm~55μm;伞帽表面平整,直径为7μm~40μm,厚度为2μm~5m;伞帽边缘垂直向下突起的高度为1μm~4μm,厚度为1μm~4μm,伞帽边缘垂直向下突起的外边缘与伞帽外边缘平齐,无突出部分。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双面光刻工艺制备复杂伞状微结构阵列模具,利用聚合物翻模工艺一次成型得到伞帽边缘具有垂直向下突起的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与现有的3D打印技术相比,生产效率更高,实现了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的可控较大面积制备。控较大面积制备。控较大面积制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纳制造工艺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全斥超表面是一类可以排斥极低表面能液体的超表面,在自清洁表面、水下减阻、飞机防冰、微流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是近几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粗糙表面,并通过氟化处理获得较好的液体排斥性能,但是这类表面无法抵抗酒精等低表面能液体的润湿。
[0003]跳虫是一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通过皮肤呼吸的生物。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完全浸泡在油中,跳虫仍然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如此强大的液体排斥能力主要归因于跳虫皮肤表面的伞状微结构。受此启发。研究人员通过在表面制备特殊的伞状微结构获得了一种全斥超表面。这种伞状微结构边缘具有垂直向下的突起,且无需氟化处理便可排斥所有的已知液体。参见Liu等人,“Turning a surface superrepellent even to completely wetting liquids”,《science》,346卷,1096

1100页(2014)。这种微结构需要在硅表面进行复杂的氧化和刻蚀工艺,材料本身的硬脆性决定了这类表面无法开展实际应用。伞帽边缘具有垂直向下的突起的伞状微结构的另一种制备方法是双光子3D打印技术,参见Liu等人,“3D Printing of Bioinspired Liquid Superrepellent Structures”《Advance Material》,30卷,e1800103页(2018),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制备出完美的伞状微结构,但是每个微结构都必须逐点打印,生产效率低,无法制备较大面积的伞状微结构阵列。Xu等人在2016年公开了一种柔性伞状微结构的制备方法,利用多次刻蚀和多次翻模工艺制备大面积柔性微伞阵列超表面,参见Xu等人,“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OUBLY RE

ENTRANT MICROSTRUCTURES”专利号:US10927005B2(2016),首先制备伞状微结构模具,然后通过挤压的方法制备柔性伞状阵列超表面。这种制备工艺复杂,工艺可控性低,实施难度大。Kim等人利用光刻工艺,首先得到具有超薄边缘的聚合物基蘑菇状微结构,然后通过在微结构表面层沉积金属层,利用沉积工艺中金属层和聚合物层的应力不匹配产生向下弯折的突起。参见Kim等,“Nonfluorinated Superomniphobic Surfaces through Shape

Tunable Mushroom

like Polymeric Micropillar Arrays”《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11卷,5484

5491页(2018)。但这种方法无法获得垂直向下的突起,利用热应力形成的超薄向下突起非常不稳定,待表面金属氧化后,结构容易出现失效问题。分析目前的伞状微结构制备工艺不难发现,目前的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的制备方法以硬质超表面为主,3D打印技术虽然可以在柔性表面上打印微结构,但加工效率很低,已公开的制备柔性伞状阵列超表面的方法较少且工艺复杂亦或无法获得垂下向下的突起,极大限制了伞状阵列超表面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点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
表面极其制备方法,克服了目前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制备工艺复杂的不足,具备一致性良好、制备方法简单等优势。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柔性材料为热固化或光固化成型聚合物材料,伞状微结构由伞帽、伞帽边缘垂直向下的突起、伞柄构成,伞状微结构高度为12μm~55μm;伞帽表面平整,直径为7μm~40μm,厚度为2μm~5m;伞帽边缘垂直向下突起的高度为1μm~4μm,厚度为1μm~4μm,伞帽边缘垂直向下突起的外边缘与伞帽外边缘平齐,无突出部分。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伞状微结构阵列光刻胶模具的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制造方法,主要包括沉积、光刻得到伞状微结构阵列光刻胶模具,柔性聚合物浇筑、固化、脱模,最后得到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具体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一:制备伞状微结构阵列光刻胶模具,包括以下子步骤:
[0008]1.1透明基底上沉积金属薄膜层
[0009]将厚度为200μm~1μm透明基底充分清洗、烘烤和氧等离子清洗,去除基底表面的有机物;然后在透明基底任意一面溅射一层厚度为100nm~500nm金属薄膜,确保此时样件在波长为300nm~500nm的紫外光透过率为0。
[0010]1.2在金属薄膜层上图形化背面光刻掩膜图形
[0011]在样件的金属薄膜层上旋涂一层光刻胶,烘烤结束后,利用带有背面光刻掩膜图形的掩模版和紫外光刻机将背面光刻掩膜图形转移到光刻胶上,显影完成后得到与掩模版上相同的背面光刻掩膜图形;将样件浸泡到金属腐蚀液中,然后去除光刻胶层,在金属薄膜上得到与掩模版相同的背面光刻掩膜图形,背面光刻掩膜图形为圆环阵列,圆环外径为10μm~50μm,圆环宽度为1μm~4μm。
[0012]1.3在金属薄膜层上旋涂两层光刻胶
[0013]在样件的金属薄膜层上旋涂一层厚度为2μm~5μm非光敏剥离光刻胶,然后立即在恒温热板上150℃~200℃烘烤;待样件冷却后在样件的同一侧再旋涂一层厚度为10μm~50μm正性厚光刻胶,然后立即在恒温热板上90℃~115℃烘烤;非光敏剥离光刻胶决定伞状微结构伞帽的厚度,正性厚光刻胶层决定伞状微结构伞柄厚度。
[0014]1.4正面曝光和背面曝光
[0015]待样件冷却到室温后,利用紫外光刻机的正面套刻功能,将正面曝光掩模版透光圆的圆心与基底上透光圆环的中心对准,对样件双层光刻胶进行正面曝光;正面曝光完成后将样件的双层光刻胶面朝下,放在光刻机的曝光工作区内,利用样件上金属薄膜层的图案作为掩膜进行背面曝光。正性光刻胶被曝光区域在显影过程中被溶解掉,前述正面曝光后,正性厚光刻胶中与伞状微结构伞柄对应的区域被曝光。前述背面曝光后,前述正性厚光刻胶底部区域中与伞状微结构伞帽边缘垂直向下突出部分相对应的区域被曝光。
[0016]1.5双层光刻胶显影
[0017]将步骤1.4处理后的样件置于正性厚光刻胶的专用显影液中显影,显影时间为3min~6min;显影结束后用足量的去离子水充分漂清;然后用氮气彻底吹干。前述非光敏剥离光刻胶可溶解在正性厚光刻胶显影液中,在显影中,显影液沿双层光刻胶顶部被曝光区域进入光刻胶内部,待步骤1.4的曝光区域溶解后得到伞状微结构模具伞柄、伞帽、伞帽边缘的向下突起区域。
[0018]步骤二:将柔性聚合物浇筑到伞状微结构阵列光刻胶模具中,聚合物固化后脱模得到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包括以下子步骤: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其特征在于,柔性材料为热固化或光固化成型材料,伞状微结构由伞帽、伞帽边缘垂直向下的突起、伞柄构成,伞状微结构高度为10μm~50μm;伞帽表面平整,直径为7μm~40μm;伞帽边缘垂直向下突起的高度为1μm~4μm,厚度为1μm~4μm,伞帽边缘垂直向下突起的外边缘与伞帽外边缘平齐,无突出部分。2.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伞状微结构阵列超表面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备伞状微结构阵列光刻胶模具,包括以下子步骤:1.1透明基底上沉积金属薄膜层将透明基底充分清洗、烘烤和氧等离子清洗,去除基底表面的有机物;然后在透明基底任意一面溅射一层金属薄膜。1.2在金属薄膜层上图形化背面光刻掩膜图形在样件的金属薄膜层上旋涂一层光刻胶,烘烤结束后,利用带有背面光刻掩膜图形的掩模版和紫外光刻机将背面光刻掩膜图形转移到光刻胶上,显影完成后得到与掩模版上相同的背面光刻掩膜图形;将样件浸泡到金属腐蚀液中,然后去除光刻胶层,在金属薄膜上得到与掩模版相同的背面光刻掩膜图形,该背面光刻掩膜图形为圆环阵列。1.3在金属薄膜层上旋涂两层光刻胶在样件的金属薄膜层上旋涂一层非光敏剥离光刻胶,然后立即在恒温热板上烘烤;待样件冷却后在样件的同一侧再旋涂一层正性厚光刻胶,然后立即在恒温热板上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炳和张忠刚康梓睿裴光耀罗剑叶涛邓进军苑伟政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