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结构和触摸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9551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结构和触摸屏,包括:电路板,呈柔性设置;感应电极层,设置在电路板上,包括若干呈线性排列的感应单元,感应单元包括若干相互连接并呈交替设置的感应子电极和感应线路;驱动电极层,设置在电路板上,与感应电极层间隔设置,包括若干呈线性排列的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包括若干相互连接并呈交替设置的驱动子电极和驱动线路,感应子电极和驱动子电极在电路板上的投影呈交错间隔设置;第一孔隙结构,设置在电路板上,并对应感应子电极和驱动子电极,在电路板上的投影之间的间隔位置设置。第一孔隙结构的设置使电路板在形变过程中,可以沿第一孔隙结构进行挤压或扩张,降低因材料弯折而产生的应力,增大触控结构的形变空间。形变空间。形变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结构和触摸屏


[0001]本技术涉及屏幕触控
,具体涉及一种触控结构和触摸屏。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容式触控屏的触控结构的成型,需要在平面的导电基材上,设置相互间隔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两者间成型有互感电容,在用户手指触接时,手指作为导体与电极间成型为外部电容,与互感电容并联,改变互感电容容量,当检测存在有互感电容差值时,即可知该位置出现触摸动作。
[0003]但是,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通常呈片状设置,同时因导电基材和电机上导电材料的平面特性,进一步增大了触控结构的结构强度,使触控结构难以进行弯曲形变,限制了触控结构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触控结构难以进行弯曲形变,使用范围受限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和触摸屏。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包括:电路板,呈柔性设置;感应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包括若干呈线性排列的感应单元,所述感应单元包括若干相互连接并呈交替设置的感应子电极和感应线路;驱动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感应电极层间隔设置,包括若干呈线性排列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若干相互连接并呈交替设置的驱动子电极和驱动线路,所述感应子电极和所述驱动子电极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投影呈交错间隔设置;第一孔隙结构,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对应所述感应子电极和所述驱动子电极,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投影之间的间隔位置设置。
[0006]触控结构还包括第二孔隙结构,所述感应子电极和所述驱动子电极呈环状设置,其环形内侧空间对应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孔隙结构。
[0007]触控结构还包括第三孔隙结构,在相邻所述感应单元间,和/或,相邻所述驱动单元间的所述电路板上设置。
[0008]感应子电极和所述驱动子电极呈正多边形设置,两者边缘相对,并沿所述电路板呈均匀分布设置。
[0009]感应电极层和所述驱动电极层分置在所述电路板两侧。
[0010]设置电路板阻抗为Z,0.01Ω≤Z≤1Ω。
[0011]触控结构还包括:保护盖,呈透明设置,包覆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一侧;绝缘连接层,呈透明设置,设置在所述保护盖与所述电路板间,其上设置有第四孔隙结构,所述第四孔隙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孔隙结构、第二孔隙结构、第三孔隙结构对应重合设置。
[0012]绝缘连接层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保护盖粘合连接。
[0013]保护盖的材料设置为柔性玻璃,或PMMA材料,或PC材料,或透明PI材质。
[0014]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摸屏,包括上述的触控结构。
[0015]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16]1.本技术提供的触控结构,包括:电路板,呈柔性设置;感应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包括若干呈线性排列的感应单元,所述感应单元包括若干相互连接并呈交替设置的感应子电极和感应线路;驱动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感应电极层间隔设置,包括若干呈线性排列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若干相互连接并呈交替设置的驱动子电极和驱动线路,所述感应子电极和所述驱动子电极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投影呈交错间隔设置;第一孔隙结构,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对应所述感应子电极和所述驱动子电极,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投影之间的间隔位置设置。
[0017]设置电路板呈柔性材质,使得设有电路板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在此基础上,由于感应电极层的感应子电极和驱动电极层的驱动子电极相互交错,使得感应子电极和驱动子电极沿投影方向,在电路板上呈不重叠的分布,而第一孔隙结构设置在感应子电极和驱动子电极在电路板上的投影之间,即电路板在形变过程中,可以沿第一孔隙结构进行挤压或扩张,降低呈柔性的电路板,在形变过程中因材料弯折而产生的应力,增大触控结构的形变空间。
[0018]2.本技术提供的触控结构,还包括第二孔隙结构,所述感应子电极和所述驱动子电极呈环状设置,其环形内侧空间对应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孔隙结构。
[0019]感应子电极和驱动子电极呈环状设置,两者可以与相邻电极构成均匀电场,保证触控性能,进一步地,在环内设置第二孔隙结构,进一步降低感应子电极和驱动子电极自身结构强度,降低电路板在形变过程中因材料弯折而产生的应力,进一步增大电路板和整体触控结构的形变空间。
[0020]3.本技术提供的触控结构,还包括第三孔隙结构,在相邻所述感应单元间,和/或,相邻所述驱动单元间的所述电路板上设置。
[0021]由于感应单元和驱动单元均呈线性排列,相邻的感应单元间和相邻的驱动单元间均存在有未设置电极层的空隙,设置第三孔隙结构,可以进一步地降低电路板在形变过程中因材料弯折而产生的应力,进一步增大电路板和整体触控结构的形变空间,此外,第三孔隙结构和第一孔隙结构沿感应子电极或驱动子电极的不同方向设置,可以对于电路板不同方向的形变,均可以提供形变空间和降低形变应力,确保电路板可以发生多维度的弯曲,进一步提高触控结构应用场景。
[0022]4.本技术提供的触控结构,还包括:保护盖,呈透明设置,包覆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一侧;绝缘连接层,呈透明设置,设置在所述保护盖与所述电路板间,其上设置有第四孔隙结构,所述第四孔隙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孔隙结构、第二孔隙结构、第三孔隙结构对应重合设置。
[0023]通过在绝缘连接层上设置第四孔隙结构,并对应重合第一孔隙结构、第二孔隙结构、第三孔隙结构,使得绝缘透明层在触控结构形变过程中,对应电路板的形变方向,与不同的孔隙结构同步进行挤压或扩张,降低整体结构在形变过程中因材料弯折而产生的应力,增大整体结构的形变空间,也便于线路板和保护盖的曲面贴合。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
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结构的结构爆炸图;
[0026]图2为图1所示的触控结构的电路板、感应电极层和驱动电极层的结构透明示意图;
[0027]图3为图1所示的触控结构中电路板在设有感应电极层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1所示的触控结构中电路板在设有驱动电极层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图1所示的触控结构中绝缘连接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图1所示的触控结构中电路板、感应电极层和驱动电极层的结构简图;
[0031]图7为图1所示触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电路板;2-感应单元;21-感应子电极;22-感应线路;3-驱动单元;31-驱动子电极;32-驱动线路;4-第一孔隙结构;5-第二孔隙结构;6-第三孔隙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1),呈柔性设置;感应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上,包括若干呈线性排列的感应单元(2),所述感应单元(2)包括若干相互连接并呈交替设置的感应子电极(21)和感应线路(22);驱动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上,与所述感应电极层间隔设置,包括若干呈线性排列的驱动单元(3),所述驱动单元(3)包括若干相互连接并呈交替设置的驱动子电极(31)和驱动线路(32),所述感应子电极(21)和所述驱动子电极(31)在所述电路板(1)上的投影呈交错间隔设置;第一孔隙结构(4),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上,并对应所述感应子电极(21)和所述驱动子电极(31),在所述电路板(1)上的投影之间的间隔位置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孔隙结构(5),所述感应子电极(21)和所述驱动子电极(31)呈环状设置,其环形内侧空间对应所述电路板(1)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孔隙结构(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孔隙结构(6),在相邻所述感应单元(2)间,和/或,相邻所述驱动单元(3)间的所述电路板(1)上设置。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