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08314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所述雨水控制系统设置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所述雨水控制系统,包括侧分带;所述侧分带设置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所述侧分带的顶端横截面为下凹圆弧状结构;机动车道与侧分带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水式雨水井,非机动车道与侧分带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水式雨水井;机动车道的路基内间隔设置有调蓄池;所述侧分带内还设置有透水管、溢流井、横向连接管及雨水再利用装置;机动车道与侧分带的边缘处以及非机动车道与侧分带的边缘处分别设置有开口路缘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统所述的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结构简单,能够同时实现雨水在道路范围内的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再利用和排放的功能。再利用和排放的功能。再利用和排放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道路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农田、绿地等自然可渗透用地被不可渗透的硬化铺装所覆盖,阻碍了雨水的自然下渗,也影响了水文的自然循环;基于上述因素,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在下雨时具有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再利用和排放的功能;道路铺装占城市铺装的比重约为30%;因此,建设海绵型道路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道路一般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侧分带、中分带、雨水井等组成;目前,城市道路雨水主要通过雨水井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的方式排出,单一的排水方式造成城市内涝严重,无法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
[0003]随着海绵城市的不断推进,有学者提出了开口路缘石、植草沟、生物滞留带、溢流井及渗沟等用于海绵型道路的技术措施,但是上述技术措施只能实现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再利用和排放中的部分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海绵型道路,仅能实现雨水的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再利用和排放中的部分功能。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所述雨水控制系统设置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所述雨水控制系统,包括侧分带、第一透水式雨水井、第二透水式雨水井、调蓄池、雨水管、横向连接管、透水管、开口路缘石及雨水利用装置;
[0007]所述侧分带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所述侧分带的顶端横截面为下凹圆弧状结构;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侧分带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水式雨水井,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侧分带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水式雨水井;其中,所述第一透水式雨水井及所述第二透水式雨水井均沿所述侧分带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0008]所述机动车道的路基内间隔设置有调蓄池;所述调蓄池与相邻的第一透水式雨水井之间采用雨水管连通;其中,所述雨水管接入市政排水管网;所述第一透水式雨水井与所述第二透水式雨水井之间均设置有横向连接管;
[0009]所述透水管设置在所述侧分带中,并沿所述侧分带的延伸方向铺设;所述侧分带内的雨水能够渗入所述透水管内,所述透水管与所述横向连接管连通;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侧分带的边缘处以及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侧分带的边缘处分别设置有开口路缘石;所述雨水再利用装置,用于将所述调蓄池内的雨水抽排至所述侧分带内。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溢流井;所述溢流井竖向设置在所述侧分带中,并沿所述侧分带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溢流井的上端露出所述侧分带的顶面设置,所述溢流井的下端
与所述横向连接管及所述透水管均连通。
[0011]进一步的,所述溢流井的井口标高低于所述机动车道或所述非机动车道的路表7

10cm。
[0012]进一步的,所述侧分带包括分层填筑的碎石净水层及种植土净化层;其中,所述碎石净水层设置在所述种植土净化层的下方,所述种植土净化层的顶端横截面为下凹圆弧状结构,且所述下凹圆弧状结构的最低点位于所述侧分带的中心线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透水管铺设在所述侧分带的碎石净水层中;所述透水管采用软式透水管,所述软式透水管的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透水孔。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水式雨水井及所述第二透水式雨水井均采用透水式雨水井;所述透水式雨水井包括雨水井本体;
[0015]所述雨水井本体竖向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侧分带之间或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侧分带之间;
[0016]所述雨水井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透水口,所述透水口面向所述机动车道的路面结构或所述非机动车的路面结构设置;所述透水口处设置滤网。
[0017]进一步的,所述调蓄池的底部高程低于所述雨水管的铺设高程。
[0018]进一步的,所述雨水利用装置包括水泵及再利用水管;所述水泵设置在调蓄池内,所述再利用水管竖向设置在所述侧分带内,所述再利用水管的下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再利用水管的上端露出所述侧分带的顶面设置,所述再利用水管的上端设置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面向所述侧分带的中心设置。
[0019]进一步的,所述机动车道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水上面层、透水中面层、第一透水下面层、透水基层、第一级配碎石层及第一路基;其中,所述调蓄池设置在所述第一路基内。
[0020]进一步的,所述非机动车道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二透水上面层、第二透水下面层、第二级配碎石层及第二路基。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通过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侧分带,并在机动车道和侧分带之间设置第一透水式雨水井,在非机动车道与侧分带之间设置第二透水式雨水井,以及在侧分带内设置透水管,实现了对雨水的渗透功能;通过设置侧分带,并将侧分带的顶端横截面设置为下凹圆弧状结构,实现对雨水的滞留及净化;通过在机动车道的路基内设置调蓄池,实现对通过第一透水式雨水井、第二透水式雨水井及透水管汇入的雨水进行收集;通过设置雨水利用装置,实现将调蓄池内收集的雨水进行再利用处理;通过将雨水管接入市政排水管网,实现对调蓄池内的雨水进行排放调节;系统结构简单,实现了雨水在道路范围内的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再利用和排放;其中,在中等强度及以下的降雨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海绵型道路渗透、滞留、蓄存及净化;在高强度降雨条件下,实现渗透、滞留、蓄存发挥作用之外,能够将雨水排入市政排水管网,有效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的排水压力;在降雨过后,能够将雨水重复利用,灌溉侧分带内的植被。
[0023]进一步的,通过在侧分带内设置溢流井,实现对侧分带顶部滞留的多余雨水进行排出,通过横向连接管及雨水管后进入调蓄池内收集。
[0024]进一步的,侧分带采用碎石净水层及种植土净化层分层填筑,种植土净水层和碎石净水层可过滤和吸附雨水中的污染物,使得汇入软式透水管的雨水得到净化。
[0025]进一步的,将雨水井本体侧壁上的透水口面向机动车道的路面结构或非机动车的路面结构设置,并在透水口处设置滤网,能够有效防止路基土和路面材料进入透水式雨水井内,避免了雨水控制系统的堵塞。
[0026]进一步的,将调蓄池的底部高程低于雨水管的铺设高程,满足调蓄池对雨水的收集功能;同时,能够利用雨水管对调蓄池内的雨水进行排放。
[0027]进一步的,通过设置水泵及再利用水管,能够将调蓄池内的雨水排至侧分带中,用于对侧分带内的种植物进行灌溉,结构简单,实现对调蓄池内的雨水的再利用。
[0028]进一步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不同的透水露面层进行分层铺装,实现对雨水的滞留和渗透。
[0029]进一步的,通过在机动车道与侧分带的边缘处以及非机动车道与侧分带的边缘处分别设置开口路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控制系统设置在机动车道(1)与非机动车道(2)之间;所述雨水控制系统,包括侧分带(3)、第一透水式雨水井(4)、第二透水式雨水井、调蓄池(5)、雨水管(6)、横向连接管(7)、透水管(8)、开口路缘石(9)及雨水利用装置;所述侧分带(3)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1)与非机动车道(2)之间,所述侧分带(3)的顶端横截面为下凹圆弧状结构;所述机动车道(1)与所述侧分带(3)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水式雨水井(4),所述非机动车道(2)与所述侧分带(3)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水式雨水井;其中,所述第一透水式雨水井(4)及所述第二透水式雨水井均沿所述侧分带(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机动车道(1)的路基内间隔设置有调蓄池(5);所述调蓄池(5)与相邻的第一透水式雨水井(4)之间采用雨水管(6)连通;其中,所述雨水管(6)接入市政排水管网;所述第一透水式雨水井(4)与所述第二透水式雨水井之间均设置有横向连接管(7);所述透水管(8)设置在所述侧分带(3)中,并沿所述侧分带(3)的延伸方向铺设;所述侧分带(3)内的雨水能够渗入所述透水管(8)内,所述透水管(8)与所述横向连接管(7)连通;所述机动车道(1)与所述侧分带(3)的边缘处以及所述非机动车道(2)与所述侧分带(3)的边缘处分别设置有开口路缘石(9);所述雨水再利用装置,用于将所述调蓄池(5)内的雨水抽排至所述侧分带(3)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溢流井(10);所述溢流井(10)竖向设置在所述侧分带(3)中,并沿所述侧分带(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溢流井(10)的上端露出所述侧分带(3)的顶面设置,所述溢流井(10)的下端与所述横向连接管(7)及所述透水管(8)均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井(10) 的井口标高低于所述机动车道(1)或所述非机动车道(2)的路表7

1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型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分带(3)包括分层填筑的碎石净水层及种植土净化层;其中,所述碎石净水层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建锋陈博张坤王晓威刘晓瑜
申请(专利权)人:咸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