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7349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37
本申请提供一种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属于具有特殊用途的浮纹机织织物技术领域。包括多个面料单元,每个面料单元均由立体部、压棉部和金属丝部构成,立体部由纬纱一、纬纱二、纬纱三与20组第一经纱编织而成,压棉部由纬纱一、纬纱二、纬纱三中的任两组与10组第二经纱编织而成,金属丝部由纬纱一、纬纱二、纬纱三中的任两组与10组金属丝编织而成,立体部与压棉部以十字交叉方式交替出现,金属丝部以明暗方式穿设于压棉部内与压棉部表之间。上述面料用于床品、服饰等,具有立体、闪光等效果。闪光等效果。闪光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属于具有特殊用途的浮纹机织织物


技术介绍

[0002]立体面料多借助于表层凹凸实现立体效果的展示,但会出现织物厚度不匀的缺陷。特别是应用于床品、服用时,这种结构的凹凸很容易导致使用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兼具凹凸立体与闪光效果的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
[0004]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包括多个面料单元,每个面料单元均由立体部、压棉部和金属丝部构成,立体部由纬纱一、纬纱二、纬纱三与20组第一经纱编织而成,压棉部由纬纱一、纬纱二、纬纱三中的任两组与10组第二经纱编织而成,金属丝部由纬纱一、纬纱二、纬纱三中的任两组与10组金属丝编织而成,立体部与压棉部以十字交叉方式交替出现,金属丝部以明暗方式穿设于压棉部内与压棉部表之间,
[0006]所述立体部中,纬纱一按照下一上三下二上二下一上二下二上三下一上一下一上一的方式串绕并列的20组第一经纱,纬纱二按照下一上三上一下三一上三一上三的方式串绕并列的20组第一经纱,纬纱三按照下一上七下一上七下一上三的方式串绕并列的20组第一经纱;
[0007]所述压棉部中,一组纬纱按照上一下九的方式串绕并列的10组压面经纱,另一组纬纱按照上三下二上五的方式串绕并列的10组第二经纱;
[0008]所述金属丝部中,一组纬纱按照上六下二上二的方式串绕并列的10组金属丝,另一组纬纱按照上一下九的方式串绕并列的10组金属丝。
[0009]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0010]所述压棉部的两组纬纱与金属丝部的两组纬纱相同。如:压棉部的纬纱与金属丝部的纬纱均为纬纱一与纬纱二,或者压棉部的纬纱与金属丝部的纬纱均为纬纱一与纬纱三,或者,压棉部的纬纱与金属丝部的纬纱均为纬纱二和纬纱三。
[0011]所述压棉部的两组纬纱与金属丝部的两组纬纱只有一组相同。如:压棉部的纬纱为纬纱一与纬纱二,金属丝部的纬纱为纬纱一与纬纱三;或者,压棉部的纬纱为纬纱一与纬纱三,金属丝部的纬纱为纬纱一与纬纱二;或者,压棉部的纬纱为纬纱二与纬纱三,金属丝部的纬纱为纬纱一与纬纱二;或者,压棉部的纬纱为纬纱二与纬纱三,金属丝部的纬纱为纬纱一与纬纱三。
[0012]面料编织密度为经118根/厘米*纬23根/厘米,纬纱:第一经纱:第二经纱:金属丝为3:20:10:10。
[0013]所述纬纱为棉纱;第一经纱为棉纱,纤度为140S/2;第二经纱为棉纱,纤度为140S/2;金属丝纤度为58

63D。
[0014]本项目采用上述结构,可赋予面料凹凸立体和闪光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申请中立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申请中压棉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申请中金属丝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申请的使用效果参考图。
[0020]图中标号:A.立体部;B.压棉部;C.金属丝部;1.纬纱;11.纬纱一;12.纬纱二;13.纬纱三;2.第一经纱;201.立体经纱一;202.立体经纱二;203.立体经纱三;204.立体经纱四;205.立体经纱五;206.立体经纱六;207.立体经纱七;208.立体经纱八;209.立体经纱九;210.立体经纱十;211.立体经纱十一;212.立体经纱十二;213.立体经纱十三;214.立体经纱十四;215.立体经纱十五;216.立体经纱十六;217.立体经纱十七;218.立体经纱十八;219.立体经纱十九;220.立体经纱二十;3.第二经纱;301. 压棉经纱一;302. 压棉经纱二;303. 压棉经纱三;304. 压棉经纱四;305. 压棉经纱五;306. 压棉经纱六;307. 压棉经纱七;308. 压棉经纱八;309. 压棉经纱九;310. 压棉经纱十;4.金属丝;401. 金属丝一;402. 金属丝二;403. 金属丝三;404. 金属丝四;405. 金属丝五;406. 金属丝六;407. 金属丝七;408. 金属丝八;409. 金属丝九;410. 金属丝十。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实施例一种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结合图1,包括立体部A、压棉部B和金属丝部C,立体部A由多组纬纱1与多组第一经纱2编织而成,压棉部B由上述多组纬纱1中的部分与多组第二经纱3编织而成,金属丝部由上述多组纬纱1中的部分与多组金属丝4编织而成,部位纬纱只参与立体部A、压棉部B和金属丝部C中的一种或两种结构,部分纬纱则同时参与了立体部A、压棉部B和金属丝部C三种结构,形成如图5所示波光粼粼的立体闪光效果。
[0022]下文中,“下”是指纬纱处于对应位置的经纱下方,“上”是指纬纱处于对应位置的经纱上方。
[0023]上述构造中,立体部A各部分位置关系与构造如图2所示:
[0024]纬纱一11先经立体经纱一201下方绕至立体经纱二202上方,经立体经纱二202、立体经纱三203、立体经纱四204后,下行至立体经纱五205下方,经立体经纱五205、立体经纱六206后,上行至立体经纱七207上方,经立体经纱七207、立体经纱八208后,下行至立体经纱九209下方,过立体经纱九209后再上行至立体经纱十210上方,经立体经纱十210、立体经纱十一211上方后,下行至立体经纱十二212下方,过立体经纱十二212、立体经纱十三213后,上行至立体经纱十四214上方,经立体经纱十四214、立体经纱十五215和立体经纱十六216后,下行至立体经纱十七217下方,经立体经纱十七217后上行至立体经纱十八218上方,再下行至立体经纱十九219下方,而后上行至立体经纱二十220并过立体经纱二十220上方,
完成一个面料单元中纬纱一11与第一经纱2的构造。
[0025]纬纱二12先经立体经纱一201下方绕至立体经纱二202上方,经立体经纱二202、立体经纱三203、立体经纱四204后,下行至立体经纱五205下方,经立体经纱五205后,上行至立体经纱六206上方,经立体经纱六206、立体经纱七207、立体经纱八208后,下行至立体经纱九209下方,过立体经纱九209后再上行至立体经纱十210上方,经立体经纱十210、立体经纱十一211、立体经纱十二212上方后,下行至立体经纱十三213下方,过立体经纱十三213后,上行至立体经纱十四214上方,经立体经纱十四214、立体经纱十五215和立体经纱十六216后,下行至立体经纱十七217下方,经立体经纱十七217后上行至立体经纱十八218上方,经立体经纱十八218、立体经纱十九219、立体经纱二十220上方,完成一个面料单元中纬纱二12与第一经纱2的构造。
[0026]纬纱三13先经立体经纱一201下方绕至立体经纱二202上方,经立体经纱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面料单元,每个面料单元均由立体部、压棉部和金属丝部构成,立体部由纬纱一、纬纱二、纬纱三与20组第一经纱编织而成,压棉部由纬纱一、纬纱二、纬纱三中的任两组与10组第二经纱编织而成,金属丝部由纬纱一、纬纱二、纬纱三中的任两组与10组金属丝编织而成,立体部与压棉部以十字交叉方式交替出现,金属丝部以明暗方式穿设于压棉部内与压棉部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部中,纬纱与第一经纱的位置关系满足:纬纱一按照下一上三下二上二下一上二下二上三下一上一下一上一的方式串绕并列的20组第一经纱,纬纱二按照下一上三上一下三一上三一上三的方式串绕并列的20组第一经纱,纬纱三按照下一上七下一上七下一上三的方式串绕并列的20组第一经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棉部中,纬纱与第二经纱的位置关系满足:一组纬纱按照上一下九的方式串绕并列的10组压面经纱,另一组纬纱按照上三下二上五的方式串绕并列的10组第二经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丝线复合经纬编织立体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部中,纬纱与金属丝的位置关系满足:一组纬纱按照上六下二上二的方式串绕并列的10组金属丝,另一组纬纱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维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巴贝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