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装滚筒式干丸分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7301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装滚筒式干丸分拣装置,外、中及内筒依次卧式同轴间隙嵌套,外筒及内筒固定在支架,中筒同轴固定有中轴并与驱动装置连接;中筒间隔设有若干排可容纳干丸的通孔,外筒在中筒旋转方向前端的侧上部设有进料口并与进料斗的底部连通;外筒及内筒顶部分设有可透光的视窗,摄像头设于外筒的视窗上方支架并与控制系统的电连接,光源设于内筒的视窗下方;外筒在旋转方向后端的侧上部设有废料口,内筒穿设有与一排通孔相对应的若干气嘴Ⅰ且通过电控阀Ⅰ与供气系统连通,废料斗设于支架且上部与废料口连通,外筒底部设有落料口,电控阀Ⅰ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分拣速度快、分拣准确率高、操作简单的特点。特点。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装滚筒式干丸分拣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机电
,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分拣速度快、分拣准确率高、操作简单的卧装滚筒式干丸分拣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制药、农业籽种等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许多西药及中成药为了方便服用而制成球状的药丸,种子为了便于播种和提高出苗率、抗病害能力也进行了包衣丸化。为了确保单粒剂量的准确和包衣种子的一致性,每一批次的药丸及包衣种子的质量公差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在丸化生产中由于每一个都存在质量偏差,导致最终制得的药丸或包衣种子的外形及尺寸都有所不同,此时需要对其进行分拣。此外,用于治疗不同疾病的药丸,以及不同品种、不同适用环境的包衣种子,往往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但在制丸时容易使不同的干丸相互混杂,因此也需要将不同颜色的干丸相互分离。
[0003]目前,对于较大尺寸的干丸多采用人工分拣,不仅分拣工作量大、分拣速度慢,而且大多只能识别和剔除外形偏差较大及颜色差异较大的干丸,更难以识别和剔除内部存在空腔的干丸,因此分拣的准确率较低,人眼识别的可靠性也难以保证。为此,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振动筛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装滚筒式干丸分拣装置,包括底座(1)、支架(2)、驱动装置(3),所述支架(2)固定设置于底座(1)上,所述驱动装置(3)设置于底座(1)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筒(4)、中筒(5)、内筒(6)、进料斗(7)、废料斗(8)、摄像头(9)、光源(10),所述外筒(4)、中筒(5)及内筒(6)依次卧式同轴间隙嵌套,所述内筒(6)至少一端同轴固定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内轴(6A),所述内轴(6A)的外侧与支架(2)固定连接,所述中筒(5)上同轴固定设置有中轴(5A),所述中轴(5A)旋转嵌套在内轴(6A)上并与驱动装置(3)的驱动端连接,所述外筒(4)与支架(2)固定连接;所述中筒(5)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排可容纳干丸的通孔(5B),所述外筒(4)在中筒(5)旋转方向前端的侧上部设置有沿轴线延伸的进料口(4A),所述进料斗(7)设置于进料口(4A)侧上方的支架(2)上且底部与进料口(4A)连通;所述外筒(4)及内筒(6)的顶部分别设置有沿轴线延伸并可透光的视窗(4F),所述摄像头(9)设置于外筒(4)上方的支架(2)上且镜头的视线向视窗(4F)内延伸,所述光源(10)设置于内筒(6)的视窗(4F)下方;所述外筒(4)在中筒(5)旋转方向后端的侧上部还设置有沿轴线延伸的废料口(4B),所述内筒(6)沿废料口(4B)穿设有与中筒(5)上的一排通孔(5B)相对应的若干气嘴Ⅰ(11),所述气嘴Ⅰ(11)通过电控阀Ⅰ与供气系统的供气管连通,所述废料斗(8)设置于废料口(4B)一侧的支架(2)上且上部与废料口(4B)连通,所述外筒(4)的底部设置有落料口(4C),所述摄像头(9)与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控阀Ⅰ与控制系统的输出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卧装滚筒式干丸分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4A)及落料口(4C)的长度大于中筒(5)上任意一排通孔(5B)的长度、宽度大于中筒(5)上任意两排通孔(5B)的中心距,所述废料口(4B)的直径小于中筒(5)上任意两排通孔(5B)的中心距,所述气嘴Ⅰ(11)的内径小于干丸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卧装滚筒式干丸分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5)的壁厚δ为干丸直径的0.6~0.9倍,所述中筒(5)与内筒(6)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杨甫郭祥福朱祝生罗庆丰张建兵徐勇徐敏李效民张又予李朔斌樊兴荣常启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机械总院集团云南分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