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5072244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创伤敷料的组分包括利多卡因、胶原蛋白、海藻酸盐和聚乳酸,具体制备方法为:提取难溶性胶原纤维,制得胶原蛋白海绵体;采用所述海藻酸钠和所述利多卡因制备海藻酸钠凝胶球;将海藻酸钠凝胶球加入胶原蛋白海绵体中,制得复合海绵;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乳酸纳米纤维膜,得到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层;将复合海绵与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层复合,制得创伤敷料。该创伤敷料具备止血镇痛、抑菌、吸收渗液、促愈合的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等特征,可以为细胞的增殖、迁移等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迁移等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迁移等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因疾病、交通事故、火灾、爆炸等引起的皮肤组织是常见的临床问题。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在维持体内平衡和防止微生物入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皮肤创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创面敷料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敷料相比,现代敷料具备三点优势:(1)现代敷料有利于溶解和清除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并发挥清创作用;(2)有利于保持伤口局部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为伤口提供类似于人体内部环境的条件;(3)现代敷料避免了因瘢痕造成的新肉芽组织的再损伤,并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上皮细胞迁移;在隔离细菌方面和预防交叉感染方面,现代敷料发挥了重要作用。
[0003]理想的敷料应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减少伤口的水分和体液的流失;抵御细菌的攻击,防止感染;维持、促进肉芽和上皮组织的正常增殖和生长,促进恢复;不留疤痕,不会产生变形;柔软并且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透气、透湿、有一定的保湿性。遗憾的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创面敷料几乎没有满足理想皮肤创面敷料的全部要求,在复杂、深度创伤的治疗中往往存在缺陷和不足。
[0004]近年来,单功能敷料已经得到了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基于水胶体和水凝胶之类的敷料,可以为创面提供一个潮湿的环境,加快修复和防止感染,但其吸收渗液的能力有限;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敷料通过负载银离子可以有效防止感染,透明质酸、壳聚糖可以促进血肿愈合和止血。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得到了临床的认可,疗效也得到了证实,但其成本仍然很高,并可能出现排斥、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一般来说,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启动愈合过程的能力有限,不能进一步刺激重建阶段。因此,如何开发具有高生物活性和生物安全性的伤口敷料是现代再生医学领域皮肤再生的关键问题。
[0005]静电纺丝技术是医用敷料制备的主流技术之一。无论是聚乳酸和聚氨酯等人工合成材料,还是壳聚糖、海藻酸钠、胶原蛋白等各种天然材料,都已经可以通过静电纺丝制作不同类型的医用敷料,并且取得了一定的修复效果。但是单一的由静电纺丝制备而成的敷料在创面修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感染,从而导致创面修复失败。单功能敷料往往难以满足慢性创面的治疗需求。
[0006]基于此,本专利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乳酸纳米纤维层,并将其与利用胶原蛋白和海藻酸钠凝胶球所制成的可载药海绵体进行复合,制备一种新型非对称性多功能敷料。该敷料具备止血镇痛、抑菌、吸收渗液、促愈合的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等特征,可以为细胞的增殖、迁移等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0007]公开号为CN106620811A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敷料的方法,该专利以利多卡因和胶原蛋白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敷料,但该专利与本专利制备方法并不相同,且未提及在难溶性胶原纤维中加入载药海藻酸钠凝胶球这一关键特征。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创伤敷料的组分包括利多卡因、胶原蛋白、海藻酸盐和聚乳酸,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提取难溶性胶原纤维,制得胶原蛋白海绵体;
[0012]S2:采用所述海藻酸盐和所述利多卡因制备载利多卡因的海藻酸盐凝胶球;
[0013]S3:将S2制得的海藻酸盐凝胶球加入S1制得的胶原蛋白海绵体中,制得复合海绵;
[0014]S4: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乳酸纳米纤维膜,得到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层;
[0015]S5:将S3所得复合海绵与S4所得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层复合,得到创伤敷料。
[0016]聚乳酸(PLA)是一种用途广泛、生物可吸收、生物可降解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来的聚乳酸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比表面积大的优点,其纳微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抗菌能力,可有效阻隔微生物的入侵,在创伤敷料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
[0017]胶原蛋白是皮肤天然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可以为细胞的繁殖和迁移等提供一个合适环境,是较为理想的敷料制备的材料。与可溶性胶原相比,难溶性胶原纤维(ICFs)存在许多天然的分子共价交联和分子排列,具备更好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更适用于创面敷料的制备。然而单一的胶原蛋白敷料存在稳定性差、吸收渗液能力较差等问题,在临床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控制感染,因此更适合将其制成复合敷料应用于临床。
[0018]海藻酸盐是从藻类生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类天然线性高分子化合物,其凝血性能优异,所制备的创面敷料具有能使伤口快速止血、无毒,良好的透气性,吸收渗出物能力强,不易黏附皮肤,减轻换药痛苦等优点。同时,海藻酸盐可作为输送药物的载体而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及创面修复领域中。单一的海藻酸盐过强的吸湿性可能会导致创面脱水,更换敷料时就可能导致伤口的再损伤,因此干燥或有硬痂的创面不宜应用。且海藻酸盐敷料自身没有黏附性,需要搭配其他材料复合之后才能投入临床使用。
[0019]进一步,所述聚乳酸的质量分数为8%。
[0020]进一步,所述海藻酸盐包括海藻酸钠、海藻酸钾和/或海藻酸铵;所述聚乳酸还可以是聚乙醇酸、聚乳酸

乙醇酸共聚物、聚己内酯和/或聚乙二醇。
[0021]进一步,所述难溶性胶原纤维来源于牛皮、牛跟腱、鱼皮和/或猪。
[0022]进一步,S1具体为:将牛皮真皮层经过碱分散、酸膨胀及高压脱纤处理后得到胶原松弛纤维凝胶,随后进行如下操作:
[0023](1)溶液配制:4%NaOH溶液、10%AgNO3、0.5mol/L醋酸,0.2mol/L Na2HPO4/NaOH;
[0024](2)用4%NaOH溶液中和样品液pH值至6.8

7.0,用pH计测量pH值,使胶原纤维从溶液中析出;
[0025](3)用大量去离子水对析出的胶原纤维进行充分洗涤,去除盐分,纱布过滤;10%AgNO3溶液检测,无白色沉淀即可,得到粗提纯胶原;
[0026](4)在胶原纤维加入0.5mol/L醋酸(固液比为1:100),加入1%蛋白酶(胶原纤维干重),室温下磁力搅拌36h;
[0027](5)在浆液中加入NaCl晶体至1mol/L,4℃静置过夜;离心,弃上清,在沉淀中加入
适量去离子水,调节pH(4mol/L NaOH)至7.0左右,4℃静置过夜;
[0028](6)离心,弃上清,在沉淀中加入0.5mol/L醋酸,4℃磁力搅拌过夜;匀浆后调节pH(0.2mol/L Na2HPO4/NaOH)至7.2左右,4℃静置过夜;
[0029](7)离心,弃上清,将沉淀通过离心用去离子水清洗3次;
[0030](8)加入适量0.5mol/L醋酸均匀混合,装入截留分子量为8kDa的透析袋中透析7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创伤敷料的组分包括利多卡因、胶原蛋白、海藻酸盐和聚乳酸,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提取难溶性胶原纤维,制得胶原蛋白海绵体;S2:采用所述海藻酸盐和所述利多卡因制备载利多卡因的海藻酸盐凝胶球;S3:将S2制得的海藻酸盐凝胶球加入S1制得的胶原蛋白海绵体中,制得复合海绵;S4: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乳酸纳米纤维膜,得到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层;S5:将S3所得复合海绵与S4所得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层复合,得到创伤敷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乳酸的质量分数为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藻酸盐包括海藻酸钠、海藻酸钾和/或海藻酸铵;所述聚乳酸还可以是聚乙醇酸、聚乳酸

乙醇酸共聚物、聚己内酯和/或聚乙二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静电纺丝参数为:推进速度0.002mm/s,电压25.25kV,针头长度30mm,注射器与收集器的距离25cm。5.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创伤敷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创伤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创伤敷料的复合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爽龚明达兰林昊严帆沈永辉何力帆肖勤乐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