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入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5343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组入箱装置,用于将电池模组移入到壳体的电池腔内,包括基台,壳体被定位保持在基台上,转动体枢转的保持在壳体一侧的基台上方,润滑薄膜连接在转动体上,润滑薄膜具有因驱动转动体枢转而卷绕在转动体外部的收卷状态,第一夹持部可驱动的靠近并夹持润滑薄膜,以将润滑薄膜牵引并铺设在电池腔上方;夹取单元构成对电池模组的夹持,以将所述电池模组由所述电池腔上方下压所述润滑薄膜而进入到所述壳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模组入箱装置,利用铺设在电池腔上方的润滑薄膜,包覆电池模组以降低电池模组与电池腔内壁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电池模组入箱时产生的碎屑,以保证电池包的产品质量。以保证电池包的产品质量。以保证电池包的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组入箱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包
,特别涉及一种模组入箱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电池模组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模组入箱工序是锂电池PACK(锂电池包)装配过程中的重要工序,模组入箱后固定精度及入箱时对模组的保护对产线运行及产品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保证模组入箱时的精度及防护是十分重要的。
[0003]现有的模组入箱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由人工操作或者双机器人分工进行模组入箱拧紧;第二种取消了传统的螺栓固定方式,直接将模组压入锂电池包中,通过锂电池包内部限位槽与模组过盈配合固定模组。
[0004]其中,第一种模组入箱拧紧方式是通过人工吊装模组入箱并拧紧或机器人夹取模组入箱后由另外一个机器人拧紧,但人工操作方式容易损伤模组外观,同时操作过程复杂,生产效率低。
[0005]第二种方案因节省了锂电池包内部避让空间、增加电池容量正在逐渐被主流接受,但目前现有的入箱技术为直接压装,入箱过程中如果出现偏移会损伤模组,且因为模组及锂电池包接触部分大多均为铝材质,模组与锂电池包入箱过程中摩擦力较大,会产生碎屑,影响锂电池包质量,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模组入箱装置,以降低电池模组与壳体之间的摩擦,保证电池包的产品质量。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模组入箱装置,用于将电池模组移入到壳体的电池腔内,该模组入箱装置包括:基台,所述壳体被定位保持在所述基台上;转动体,枢转的保持在所述壳体一侧的所述基台上方;润滑薄膜,连接在所述转动体上;所述润滑薄膜具有因驱动所述转动体枢转而卷绕在所述转动体外部的收卷状态;第一夹持部,可驱动的靠近并夹持所述润滑薄膜,以将所述润滑薄膜牵引并铺设在所述电池腔上方;夹取单元,构成对所述电池模组的夹持,以将所述电池模组由所述电池腔上方下压所述润滑薄膜而进入到所述壳体内。
[0009]进一步的,所述基台上导向移动有基板,所述基板包括位于所述壳体一侧的支撑臂,以及形成于所述支撑臂端部、横跨在所述壳体上方的横梁;所述转动体和所述第一夹持部均位于所述基板上,且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固定于所述基板上的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一夹爪,以及用于驱动其一所述第一夹爪的第一驱动部,两所述第一夹爪合拢时形成对所述润滑薄膜的夹持。
[0011]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夹爪位置的夹爪位置传感器,以及
用于检测所述润滑薄膜位置的薄膜位置传感器。
[0012]进一步的,于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相对布置以导向所述润滑薄膜的固定辊。
[0013]进一步的,所述夹取单元包括因驱动端驱使而可移动的安装板,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用于夹持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二夹持部,以及将所述电池模组送入所述电池腔的下压部。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的两相对布置的第二夹爪,以及用于驱动其一所述第二夹爪的第二驱动部,两所述第二夹爪合拢时形成对所述电池模组的夹持。
[0015]进一步的,所述下压部包括被驱使移动的压板,所述压板位于所述电池模组上方以顶推所述电池模组,所述压板与所述安装板之间具有多个导向柱。
[0016]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定位所述壳体位置的定位检测件,经所述定位检测件定位所述壳体位置,以将所述电池模组保持在所述电池腔上方。
[0017]进一步的,所述基台上设有并排布置在所述壳体下方的传送线,以构成对所述壳体的运输和支撑。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9]本技术所述的模组入箱装置,利用第一夹持部夹持并牵引润滑薄膜在电池腔上方张开,在夹取单元夹持电池模组进入电池腔的过程中,润滑薄膜能够包覆电池模组,以降低电池模组与电池腔内壁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电池模组入箱时产生的碎屑,进而可保证电池包的产品质量。
[0020]另外,第一夹持部能够沿横梁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也即第一夹持部能够靠近或远离润滑薄膜,第一夹持部靠近润滑薄膜并夹持润滑薄膜的端部,随后第一夹持部向着远离润滑薄膜的方向运动,而可将润滑薄膜张开。
[0021]固定辊的设置,能够引导润滑薄膜,使润滑薄膜张紧在电池腔上方,以在电池模组下压润滑薄膜时,润滑薄膜能够更好的包覆电池模组,从而降低电池模组与电池腔之间的摩擦。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模组入箱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模组入箱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夹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模组入箱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模组入箱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基台;10、支撑臂;100、转动体;101、润滑薄膜;102、驱动电机;11、横梁;110、第一夹爪;1100、防滑纹;111、第一驱动部;112、夹爪位置传感器;113、薄膜位置传感器;114、固定辊;115、滚珠丝杠;12、安装板;120、第二夹爪;121、第二驱动部;122、压板;123、压板驱动部;124、导向柱;125、定位检测件;13、传送线;14、驱动端;140、底盘;141、机械臂;15、滑
轨;2、电池模组;3、壳体;30、电池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另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2]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3]下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组入箱装置,用于将电池模组(2)移入到壳体(3)的电池腔(30)内,其特征在于,该模组入箱装置包括:基台(1),所述壳体(3)被定位保持在所述基台(1)上;转动体(100),枢转的保持在所述壳体(3)一侧的所述基台(1)上方;润滑薄膜(101),连接在所述转动体(100)上;所述润滑薄膜(101)具有因驱动所述转动体(100)枢转而卷绕在所述转动体(100)外部的收卷状态;第一夹持部,可驱动的靠近并夹持所述润滑薄膜(101),以将所述润滑薄膜(101)牵引并铺设在所述电池腔(30)上方;夹取单元,构成对所述电池模组(2)的夹持,以将所述电池模组(2)由所述电池腔(30)上方下压所述润滑薄膜(101)而进入到所述壳体(3)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入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台(1)上导向移动有基板,所述基板包括位于所述壳体(3)一侧的支撑臂(10),以及形成于所述支撑臂(10)端部、横跨在所述壳体(3)上方的横梁(11);所述转动体(100)和所述第一夹持部均位于所述基板上,且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横梁(11)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组入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固定于所述基板上的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一夹爪(110),以及用于驱动其一所述第一夹爪(110)的第一驱动部(111),两所述第一夹爪(110)合拢时形成对所述润滑薄膜(101)的夹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组入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夹爪(110)位置的夹爪位置传感器(112),以及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啸野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