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4894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包括固定条,所述固定条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卡扣,所述固定条沿其厚度方向的上下两侧均覆盖有第一结构层,其中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一结构层左右对称地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两个卡扣与头戴式AR设备卡接的部分分别露出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开口,上下两侧所述第一结构层的边缘部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结构层的左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一结构层的右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可拆卸地连接,且连接位置可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可以使得任意头围的人员牢固地佩戴头戴式AR设备;提高了佩戴舒适性、卫生性、耐磨性和抗菌性。耐磨性和抗菌性。耐磨性和抗菌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穿戴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

技术介绍

[0002]头戴式AR设备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佩戴在头部的AR设备。但是由于头围的差异以及佩戴习惯的差异,不同的人群佩戴同一头戴式AR设备的时候可能出现设备脱落或者佩戴不舒服的感受。
[0003]申请号为202021680201.8的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型佩戴的AR增强现实眼镜,包括支架,主机体,AR棱镜显示系统,线控系统以及通讯系统,所述支架由圆形框体,左/右耳挂勾,左/右耳背垫组成。该技术体积小巧、佩戴方便,不影响眼镜或安全帽的佩戴,适用于工业远程应用、远程实时可视化协作、军警安保,智慧教育、游戏、移动办公等多个领域。但是由AR增强现实眼镜具有一定的重量,当佩戴时间过长的时候,由于人体对眼镜的主要受力点为左右耳,因此左右耳会感觉不舒服。同时如果佩戴者的头围过大,还有可能出现眼镜的支架挤压头部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0005]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使头戴式AR设备适配于各种头围的人员佩戴,且提高头戴式AR设备的佩戴舒适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和一些其他的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包括固定条,所述固定条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卡扣,所述固定条沿其厚度方向的上下两侧均覆盖有第一结构层,其中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一结构层左右对称地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两个卡扣与头戴式AR设备卡接的部分分别露出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开口,上下两侧所述第一结构层的边缘部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结构层的左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一结构层的右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可拆卸地连接,且连接位置可调。
[0008]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包括共面设置有毛面和刺面的条形魔鬼粘,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环形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可穿过所述环形件的环。
[0009]优选的是,所述毛面和刺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的上表面,且沿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均分设置。
[0010]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魔鬼粘的毛面,第二连接部件为魔鬼粘的刺面。
[0011]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结构层与所述固定条之间设置有第二结构层,所述第二结构层覆盖所述固定条,位于所述固定条上侧的所述第二结构层上,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卡扣与头戴式AR设备卡接的部分首先露出于所述第二开口后,再露出于所述第一开口。
[0012]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结构层的边缘部分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是,位于下侧的所述第一结构层的下侧设置有第三结构层,所述第三结构层与位于下侧的所述第一结构层连接。
[0014]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结构层为耐磨面料层,第二结构层为抗菌纤维面料层,第三结构层为吸湿排汗面料层,所述固定条为塑胶件。
[0015]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结构层、第二结构层和第三结构层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一结构层、第二结构层和第三结构层的边缘部分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6]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结构层、第二结构层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的边缘部分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结构层沿长度方向覆盖与其紧邻的所述第一结构层的中部1/2~2/3。
[0017]优选的是,所述卡扣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上卡勾和下卡勾,所述上卡勾和所述下卡勾之间设置有所述卡扣的凹形面,所述凹形面的背面为凸台,所述凸台内设置有沿卡扣宽度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固定条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固定条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穿过所述通孔后,所述卡扣固定于所述限位槽内。
[0018]优选的是,所述上卡勾处设置有沿卡扣长度方向上的凸出部。
[0019]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的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通过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使得所述头戴束带可以适配于任意头围的人员,进而可以使得任意头围的人员均可以通过头戴束带牢固地佩戴头戴式AR设备;通过在固定条外增加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可以增大头戴束带与头部的接触面积,使得头部的受力可以均匀的分散,长时间佩戴更加舒适;通过设置第一结构层、第二结构层和第三结构层,使得头戴束带与前额接触的部分可以快速的吸收汗液,同时兼顾了头戴束带的耐磨性和抗菌性;通过在上卡勾处设置凸出部,可以更便于头戴束带与头戴式AR设备的拆卸。
[0021]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按照本技术的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按照本技术的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的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固定条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按照本技术的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的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卡扣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按照本技术的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的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按照本技术的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的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卡扣与头戴式AR设备的连接示意图。
[0027]图中各标号表示的部件名称为:
[0028]1‑
第一连接部件,2

第一结构层,3

卡扣,31

上卡勾,32

下卡勾,33

凹形面,34

凸台,35

通孔,36

凸出部,4

固定条,41

限位槽,42

限位块,5

第二连接部件,6

头戴式AR设备,61

卡槽,7

第二结构层,8

第三结构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参阅本说明书后能够据以实施。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包括固定条4,所述固定条4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卡扣3,所述固定条4沿其厚度方向的上下两侧均覆盖有第一结构层2,其中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一结构层2左右对称地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两个卡扣3与头戴式AR设备卡接的部分分别露出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开口,上下两侧所述第一结构层2的边缘部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结构层2的左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件1,在所述第一结构层2的右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部件5,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和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包括固定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条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卡扣,所述固定条沿其厚度方向的上下两侧均覆盖有第一结构层,其中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一结构层左右对称地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两个卡扣与头戴式AR设备卡接的部分分别露出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开口,上下两侧所述第一结构层的边缘部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结构层的左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一结构层的右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可拆卸地连接,且连接位置可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包括共面设置有毛面和刺面的条形魔鬼粘,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环形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可穿过所述环形件的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毛面和刺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的上表面,且沿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均分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魔鬼粘的毛面,第二连接部件为魔鬼粘的刺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AR设备的头戴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层与所述固定条之间设置有第二结构层,所述第二结构层覆盖所述固定条,位于所述固定条上侧的所述第二结构层上,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卡扣与头戴式AR设备卡接的部分首先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海涛丰盛谢力耿伟李星
申请(专利权)人:谷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