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隔离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DC电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4306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隔离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DC电源模块,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1、二极管D1、电感L1、输入电容C6、输出电容C2、电容C4、C5、C1、使能EN引脚分压电阻R5、R6、频率调节电阻R4、反馈回路电阻R1、R2、R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U1输入端、输出端、使能端、PG引脚以及接地引脚通过合理布线接出引脚端子TP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隔离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DC电源模块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力电子
,涉及小功率电源,具体涉及一种非隔离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DC电源模块。

技术介绍

[0002]电力电子技术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是实现节能环保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电能变换是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电源模块是一种电压转换模块,用于将输入电压转换为另一电压输出,目前广泛应用在交换设备、接入设备、移动通讯、微波通讯以及光传输、路由器等通信领域和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
[0003]电源在一个系统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电源可被看作是系统的心脏。电源给系统的电路提供持续的、稳定的能量,并使系统免受外部侵扰;传统的非隔离DC电源输出单一、使用范围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电路板空间有限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非隔离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DC电源模块,无需变压器隔离,实现电源的体积最小化。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非隔离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DC电源模块,包括输入电源管理芯片U1;
[0007]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输入端第五至第七引脚相连,其分别与输入电源正极、引出端子TP1相连接;反向输入保护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四引脚相连接,其负极与引出端子TP7相连接;
[0008]第二引脚连接电容C4一端,电容C4另一端与引出端子TP2相连接;第三引脚接频率调节电阻R4一端;第二十一引脚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与频率调节电阻R4的另一端相连;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引脚均与电容C4、频率调节电阻R4、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
[0009]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引脚均接电感L1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出端TP4、TP5相连接;第二十引脚接连接输出电容C1的一端,输出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十五引脚;第二十二引脚与所述输出端TP4、TP5相连;
[0010]第八、九、十引脚接地并与引出端子TP3相连接;
[0011]第二十四引脚接反馈电阻R1、R2和R3的一端,反馈电阻R3上拉外接输出端子正极TP4或TP5,反馈电阻R2下拉外接输出端子负极TP3,反馈电阻R1外接对输出电压进行配置的引出端子TP6,电容C2作为输出电容跨接输出端正极与输出端负极。
[0012]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输入端分别经输入电容C6接地,经使能分压电阻R5、R6接地;输出端经电容C2接地。
[0013]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为LT8613IUDE#PBF电源管理芯片。
[0014]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第一引脚悬空;第二十三引脚接引出端子TP8;
[0015]第二十七引脚接引出端子TP11,第二十八引脚接引出端子TP12。
[0016]电源管理芯片U1的第二十五引脚接引出端子TP9,第二十六引脚接引出端子TP10;第二十五引脚与第二十六引脚之间设有电阻R7。
[0017]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第二十四引脚为反馈引脚端,外电路板通过外接端子TP6接可调电阻Rset后对地,实现输出可调。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9]本技术提供的非隔离式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电源,为非隔离型宽范围输入、输出可调的小功率DC

DC电源;其结构合理:将U1输入端、输出端、使能端、PG引脚以及接地引脚通过合理布线接出引脚端子TP1

TP8,从而大大的节省了PCB板空间;其中TP6引脚外接反馈调节电阻,实现输出可调,方便电源的使用;
[0020]本技术提供的非隔离式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电源,解决了在无需变压器隔离电源的情况下,实现电源的体积最小化,达到了宽范围输入3.8V~42V,输出可调;默认输出1.2V,可通过外接端子TP6连接Rset电阻对输出进行调节,最大输出电流2A的一个降压电源模块,极其方便了电源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帮助理解本技术,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制。
[0023]参见图1,一种非隔离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DC电源模块,包括输入电源管理芯片U1;
[0024]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输入端第五至第七引脚相连,其分别与输入电源正极、引出端子TP1相连接;反向输入保护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四引脚相连接,其负极与引出端子TP7相连接;
[0025]第二引脚连接电容C4一端,电容C4另一端与引出端子TP2相连接;第三引脚接频率调节电阻R4一端;第二十一引脚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与频率调节电阻R4的另一端相连;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引脚均与电容C4、频率调节电阻R4、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
[0026]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引脚均接电感L1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出端TP4、TP5相连接;第二十引脚接连接输出电容C1的一端,输出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十五引脚;第二十二引脚与所述输出端TP4、TP5相连;
[0027]第八、九、十引脚接地并与引出端子TP3相连接;
[0028]第二十四引脚接反馈电阻R1、R2和R3的一端,反馈电阻R3上拉外接输出端子正极TP4或TP5,反馈电阻R2下拉外接输出端子负极TP3,反馈电阻R1外接对输出电压进行配置的引出端子TP6,电容C2作为输出电容跨接输出端正极与输出端负极。其中,反馈电阻R1的另
一端悬空接引出端子TP6,方便使用时调节输出电压。
[0029]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第二十四引脚为反馈引脚端,外电路板通过外接端子TP6接可调电阻Rset后对地,实现输出可调。
[0030]将DC3.8V

42V电压加在电源管理芯片U1的外接引出端子正极TP1与接地端TP2,经过源管理芯片U1的外接引出端子输出端TP4与接地端TP3可以得到一个默认输出1.2V的电压;若需要其他输出电压,可通过外接端子TP6连接Rset电阻对输出进行调节。
[0031]下面给出具体的实施例。
[0032]如图1所示,一种非隔离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DC电源模块,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1、二极管D1、电感L1、输入电容C6、输出电容C2、电容C4、C5、C1、使能EN引脚分压电阻R5、R6、频率调节电阻R4、反馈回路电阻R1、R2、R3;
[0033]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第五至七引脚相连,与DC3.8V

42V输入电源正极连接,并通过输入电容C6一端外接引出端子TP1,输入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
[0034]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第一引脚悬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隔离的小功率降压输出可调式DC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电源管理芯片U1;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输入端第五至第七引脚相连,其分别与输入电源正极、引出端子TP1相连接;反向输入保护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四引脚相连接,其负极与引出端子TP7相连接;第二引脚连接电容C4一端,电容C4另一端与引出端子TP2相连接;第三引脚接频率调节电阻R4一端;第二十一引脚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与频率调节电阻R4的另一端相连;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引脚均与电容C4、频率调节电阻R4、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引脚均接电感L1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出端TP4、TP5相连接;第二十引脚接连接输出电容C1的一端,输出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十五引脚;第二十二引脚与所述输出端正极TP4或TP5相连;第八、九、十引脚接地并与引出端子TP3相连接;第二十四引脚接反馈电阻R1、R2和R3的一端,反馈电阻R3上拉外接输出端子正极TP4或TP5,反馈电阻R2下拉外接输出端子负极TP3,反馈电阻R1外接对输出电压进行配置的引出端子TP6,电容C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琳刘怡华孙妮张准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瑞日电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