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3539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包括高度可调节的门架,所述门架两侧均可移动的设置有墙模,且所述墙模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门架的竖直高度;所述门架顶端两侧均设置有位置可调节的拱模,且两个所述拱模面积之和小于所要浇筑的拱顶面积;所述门架底部设置有滚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墙模及拱模逐步移动,能够实现混凝土的自动化分段喷涂操作,同时还能对喷涂原料进行遮挡,降低原料的浪费及粉尘的外溢,提升工作效率。升工作效率。升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喷射,是一种用压力喷枪喷涂灌注细石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常用于隧道内衬、墙壁、天棚等薄壁结构或其他结构的衬里及钢结构的保护层;喷射操作时,一般是将预先配制好的水泥、砂、石子、水和一定量的外加剂装入喷射机,利用高压空气将其送到喷头和速凝剂混合后,以很高的速度喷向岩石或混凝土的表面;通常分为干喷和湿喷两种模式,由于干喷对操作熟练程度有特殊要求,所以一般采用湿喷方法较多;但是无论湿喷还是干喷均存在施工时原料回弹的情况,导致原料过多浪费,加上喷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粉尘污染的情况,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存在着潜在威胁,有些操作是采用人工边喷边挂模的方式进行施工,但是施工效率慢,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通过将墙模及拱模逐步移动,能够实现混凝土的自动化分段喷涂操作,同时还能对喷涂原料进行遮挡,降低原料的浪费及粉尘的外溢,提升工作效率。
[0004]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包括高度可调节的门架,所述门架两侧均可移动的设置有墙模,且所述墙模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门架的竖直高度;所述门架顶端两侧均设置有位置可调节的拱模,且两个所述拱模面积之和小于所要浇筑的拱顶面积;所述门架底部设置有滚轮。
[0006]优选地,所述的门架两端均设置升降油缸,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升降油缸的底部。
[0007]优选地,所述的门架两侧设置有侧部定位油缸,所述墙模设置在所述侧部定位油缸远离所述门架的一端。
[0008]优选地,所述的墙模与所述侧部定位油缸之间设置有横撑。
[0009]优选地,所述的门架上设置有对所述侧部定位油缸进行支撑的托架。
[0010]优选地,所述的门架顶端两侧均铰接有顶部定位油缸,所述拱模设置在所述顶部定位油缸的端部;每个所述顶部定位油缸彼此远离的一端均设置有与所述顶部定位油缸铰接的调节油缸。
[0011]优选地,所述的顶部定位油缸远离所述拱模的一端设置有撑杆,所述撑杆铰接在所述门架顶端,所述调节油缸铰接在所述撑杆一侧。
[0012]优选地,所述的墙模及拱模均为表面平整的钢模。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门架两侧及顶端分别设置可移动墙模及拱模,能够实现在混凝土喷射过程中,对喷射面进行遮挡防护,有效防
止因混凝土回弹导致的原料浪费的现象,同时还能对混凝土喷射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遮挡,保证施工环保性,减少对工人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的不良因素;通过门架的高度调节操作能够实现隧道两侧混凝土的逐步喷涂操作,降低人工的参与度,提升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以清楚和完整的说明:
[0017]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包括高度可调节的门架1,门架1底部设置有滚轮2,以便在作业完成后进行移动操作;门架1两侧均可移动的设置有墙模3,且墙模3的竖直高度小于门架1的竖直高度,以便分段逐步进行混凝土的喷射作业,保证混凝土喷射的均匀性;优选地墙模3高度设置为300毫米;在对隧道侧壁进行施工操作时,先调节两侧墙模3伸出,然后向墙模3与隧道侧壁之间的空腔内喷射混凝土,待喷射完成后收回墙模3,并将门架1向上升高一定距离,且高度不高于墙模3的高度,优选升高280毫米,以保证混凝土在隧道侧壁上喷射衔接的连贯性,然后重复之前的操作进行喷射作业,直至混凝土喷射至隧道两侧壁的顶部;之后通过设置在门架1顶端两侧的拱模4进行隧道拱顶的喷涂作业;其中两个拱模4面积之和小于所要浇筑的拱顶面积,以便实现拱顶混凝土的逐步喷射操作,提升混凝土喷射的便利性,保证喷射的均匀性;每个拱模4宽度优选设置为300毫米,且拱模4可调节的设置在门架1顶端,以便逐步分段实现对拱顶的混凝土喷射作业,拱模4为与拱顶相匹配的圆弧形,保证混凝土喷射的平整性;本申请中拱模4及墙模3均优选采用表面平整的钢膜,保证支撑强度及混凝土喷射完成后表面的平整性,提升其实用性能。
[0018]进一步地,本申请中,门架1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升降油缸5,升降油缸5设置有四个,分别设置在门架1每端的左右两侧,优选地每个升降油缸5均与设置在门架1端部的牛腿6连接,且牛腿6与升降油缸5之间还设置有顶铁7,以保证施工时门架1被顶起时的稳定性;其中滚轮2设置在升降油缸5的底部,以便通过升降油缸5的顶升,能够使门架1升起。在本申请中,门架1两侧均设置有侧部定位油缸8,用于控制墙模3的移动,以便进行混凝土的喷射作业,墙模3设置在侧部定位油缸8远离门架1的一端;每侧的侧部定位油缸8的数量参考门架1及墙模3的长度进行适应性设置;其中,每个侧部定位油缸8与墙模3之间均设置有横撑9,以分散侧部定位油缸8在工作时对墙模3施加的作用力,保证工作时墙模3的稳定性;此外,门架1上还设置有对侧部定位油缸8进行支撑的托架10,以保证定位油缸在施工使用时的稳定性。
[0019]进一步地,门架1顶端两侧均铰接有顶部定位油缸11,顶部定位油缸11能够控制拱模4的移动伸缩,以实现施工时对拱模4的定位及施工后的脱模操作,其中拱模4设置在顶部定位油缸11远离门架1一端的端部;每个顶部定位油缸11彼此远离的一端均倾斜设置有与顶部定位油缸11铰接的调节油缸12;通过操作调节油缸12活塞的伸缩能够使顶部定位油缸11沿拱顶进行移动,以便逐步实现拱顶混凝土的喷射作业;优选地,门架1顶端还设置有基
座13,基座13两侧铰接有撑杆14,顶部定位油缸11远离拱模4的一端设置在撑杆14上;撑杆14的铰设置,能够辅助延长顶部定位油缸11的长度,降低工作时顶部定位油缸11活塞的伸出长度,保证顶部定位油缸11工作时的稳定性。
[0020]本技术在施工使用时,采取先下后上的施工方式进行,首先通过侧部定位油缸8将墙模3推出,进行隧道两侧底部的混凝土喷射作业,当底部的两侧的混凝土喷射完成后,控制侧部定位油缸8收缩实现脱模操作,同时控制升降油缸5将门架1顶起小于墙模3高度的距离,随后控制侧部定位油缸8推动墙模3伸出,继续进行混凝土的喷射作业,重复操作直至完成隧道两侧的喷射作业;最后进行拱顶的喷射作业,通过顶部定位油缸11控制拱模4张紧,喷射完成后,通过控制顶部定位油缸11活塞收缩实现脱模,然后控制调节油缸12驱动拱模4逐步向拱顶中间移动,重复操作直至拱顶喷射完成。本技术有效解决了混凝土喷射作业中因混凝土回弹导致原料浪费的问题,同时能够降低喷射施工时,施工环境中粉尘的含量,降低了对工作人员人身造成的潜在伤害;提升工作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度可调节的门架,所述门架两侧均可移动的设置有墙模,且所述墙模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门架的竖直高度;所述门架顶端两侧均设置有位置可调节的拱模,且两个所述拱模面积之和小于所要浇筑的拱顶面积;所述门架底部设置有滚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架两端均设置升降油缸,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升降油缸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架两侧设置有侧部定位油缸,所述墙模设置在所述侧部定位油缸远离所述门架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喷射作业用移模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模与所述侧部定位油缸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刘濡豪孙龙耀杨韩秦晓琳刘亚斌孙乾星李超凡林家乐郭保平朱惠伟常涛
申请(专利权)人: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