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地铁基坑渗漏水险情的综合应急抢险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03287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地铁基坑渗漏水险情的综合应急抢险方法,该方法如下:探测地下连续墙的漏水点的渗水量和水压;将所述渗水量和水压与预定阈值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渗漏级别,采取对应的措施。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综合应急抢险方法能够有效处置地铁基坑渗漏水险情,为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提供保证。为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提供保证。为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提供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地铁基坑渗漏水险情的综合应急抢险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铁基坑应急抢险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地铁基坑渗漏水险情的综合应急抢险办法。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地铁工程建设场地周边一般均存在复杂的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安全风险极高。地铁基坑开挖深度深,围护桩间或地下连续墙接缝及地下连续墙身夹泥空洞处极易突发渗漏水险情,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如导致坑外水土不断加速流失,坑外地表、管线、建筑物等产生严重沉降破坏,还会因涌水涌砂导致基坑淹没或失稳,造成一系列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恶劣影响的后果。
[0003]以往应对基坑涌水涌砂险情,尤其是深基坑且处于承压水层情况下,采取的抢险处置办法多以坑内大量混凝土浇筑回填反压,坑外钻孔袖阀管工艺注浆回填加固等措施。由于这种办法较为粗犷,针对性不足,及时有效性不够,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抢险时间,极易导致险情扩大引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地铁基坑渗漏水险情的综合应急抢险方法,能够有效处置地铁基坑渗漏水险情,为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提供保证。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地铁基坑渗漏水险情的综合应急抢险方法,该方法如下:
[0006]探测地下连续墙的漏水点的渗水量和水压;将所述渗水量和水压与预定阈值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渗漏级别;
[0007]其中,
[0008]判断:所述地下连续墙缝或洞出现严重涌水,涌水量为5

10m3/h,且水压力为0.2

0.3Mpa,且涌水位置距离开挖面高于1m;此时定义为第三级别,采取如下操作:
[0009]步骤3.1、在地下连续墙内侧、且位于漏水点处贴设封堵钢板,在所述封堵钢板上,且位于漏水点处开设有导流钢管,穿过通孔向地下连续墙内插设有导流管,用于将涌水由外端导出;
[0010]步骤3.2、在地表且位于并靠近地下连续墙的外侧,表竖直向下钻设地表注浆孔,孔底位于所述漏水点下方,采用快速注浆工艺向地表注浆孔快速注浆,直至涌水点无流水;或在地下连续墙内侧,且位于漏水点下方钻设水平注浆孔,由所述水平注浆孔水平注浆,直至涌水点无流水;
[0011]判断:所述地下连续墙缝或洞出现严重涌水,涌水量大于10m3/h,水压力大于0.2Mpa,且涌水位置位于基坑开挖面以下或涌水孔洞直径大于10cm;或出现承压水涌水涌砂,发生坑外水位、地表、支撑轴力监测数据预警,地表快速沉降造成塌陷或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此时定义为第四级别,采取如下操作:
[0012]步骤4.1、在地下连续墙内侧,朝向地下连续墙墙体内且正对漏水点放置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外端位于所述连续墙外,用于将涌水由外端导出;
[0013]在基坑内,且位于所述漏水点下方,以所述地下连续墙为一边筑设第一道围堰,绕于所述第一道围堰外一周筑设第二道围堰;其中,所述第一道围堰和第二道围堰均高过漏水点的位置;导流管贯穿穿过第一道围堰和第二道围堰,端部位于所述第二道围堰外;
[0014]步骤4.2、在所述第一道围堰与地下连续墙间围成的第一空仓内填入碎石过滤材料,然后在第一空仓上部加装盖板,再在盖板上用压盖材料覆压;外拔导流管使其脱离漏水点,涌水涌砂经过碎石过滤后再通过导流管排出;
[0015]步骤4.3、在所述第二道围堰与地下连续墙间围成的空仓内浇筑混凝土密封材料,与所述第一道围堰、碎石过滤材料及地下连续墙内侧凝固;
[0016]步骤4.4、导流管的外末端设置有阀门,涌水导出后,关小或关闭阀门,并在地下连续墙的外侧、且靠近地下连续墙,由坑外地表竖直向下钻设地表注浆孔,孔底位于所述漏水点下方,采用快速注浆工艺向地表注浆孔快速注浆,直至漏水点无漏水。
[0017]进一步地,判断:所述地下连续墙缝或洞出现管状涌水,涌水量为3

5m3/h,且水压力为0.1

0.2Mpa;为第二级别,采取如下操作:
[0018]步骤2.1、在地下连续墙内侧由漏水点处朝向连续墙内插设导流管,同时,采用快速封堵材料(8)封堵于导流管与连续墙间;所述导流管的外端位于所述连续墙外,用于将涌水由外端导出;
[0019]步骤2.2、在地表且位于并靠近地下连续墙的外侧,表竖直向下钻设地表注浆孔,孔底位于所述漏水点下方,采用快速注浆工艺向地表注浆孔快速注浆,直至涌水点无流水;或在地下连续墙内侧,且位于漏水点下方钻设水平注浆孔,由所述水平注浆孔水平注浆,直至涌水点无流水。
[0020]进一步地,判断:所述地下连续墙缝或洞出现滴漏、线流形式的渗流,水流量1

3m3/h,水压力低于0.1Mpa;为第一级别,采取如下操作:
[0021]快速封堵材料封堵于漏水点;
[0022]或在漏水点侧的周边且垂直于地下连续墙钻设聚氨酯注浆孔,并注入聚氨酯堵水。
[0023]进一步地,在步骤3.1中,所述导流钢管上安装有阀门,且在导流钢管将涌水导出后,关闭阀门。
[0024]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3.1中,所述封堵钢板上的周向间隔钻设膨胀螺栓孔,各膨胀螺栓孔内打入膨胀螺栓,把封堵钢板固定在地下连续墙上;绕封堵钢板一周,且在封堵钢板与地下连续墙间的间隙内填设封边材料,并采用扁状钢钎绕封堵钢板侧边一周,封闭封堵钢板与地下连续墙间的间隙,并用堵漏灵或快硬水泥封堵扁状钢钎周边。
[0025]进一步地,地表注浆孔采用一次性钻杆,钻杆前端安装三翼钻头,用钻机直接钻至涌水点下方,拆卸钻机后,钻杆后端连接注浆机,注浆。
[00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将漏水点进行分类分级评判,根据不同的等级,采用对应的处理方法,保证了漏水点漏水处理有标准可依,反应迅速、处置有序。2.在漏水点设置导流管,将涌水定向导出,防止涌水漫延;针对不同的涌水量和漏水点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方案,避免了人员和材料的浪费。3.一次性钻杆快速注浆工艺免去了钻孔完成后退出传统钻
杆再下入袖阀管等工序,节省时间,且避免了退出传统钻杆后塌孔导致成孔失败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第一级别施工方案图;
[0028]图2为第二级别施工方案图;
[0029]图3为第三级别施工方案图;
[0030]图4为封堵钢板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第四级别施工方案平面图;
[0032]图6为第四级别施工方案剖面图;
[0033]其中:1、地下连续墙;2、漏水点;3、开挖面;4、地表注浆孔;5、导流管;6、阀门;7、聚氨酯浆;8、封堵材料;9、聚氨酯注浆孔;10、水平注浆孔1211、封堵钢板;12、封边材料;13、密封橡胶垫;14、膨胀螺栓;15、膨胀螺栓孔;16、第一道围堰;17、第二道围堰;18、碎石过滤材料;19、密封材料;20、压盖材料;21、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地铁基坑渗漏水险情的综合应急抢险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如下:探测地下连续墙(1)的漏水点(2)的渗水量和水压;将所述渗水量和水压与预定阈值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渗漏级别;其中,判断:所述地下连续墙(1)缝或洞出现严重涌水,涌水量为5

10m3/h,且水压力为0.2

0.3Mpa,且涌水位置距离开挖面高于1m;此时定义为第三级别,采取如下操作:步骤3.1、在地下连续墙(1)内侧、且位于漏水点(2)处贴设封堵钢板(5),在所述封堵钢板(5)上,且位于漏水点(2)处开设有导流钢管,穿过通孔向地下连续墙(1)内插设有导流管(5),用于将涌水由外端导出;步骤3.2、在地表且位于并靠近地下连续墙(1)的外侧,表竖直向下钻设地表注浆孔(4),孔底位于所述漏水点(2)下方,采用快速注浆工艺向地表注浆孔(4)快速注浆,直至涌水点无流水;或在地下连续墙内侧,且位于漏水点(2)下方钻设水平注浆孔(10),由所述水平注浆孔(10)水平注浆,直至涌水点无流水;判断:所述地下连续墙(1)缝或洞出现严重涌水,涌水量大于10m3/h,水压力大于0.2Mpa,且涌水位置位于基坑开挖面以下或涌水孔洞直径大于10cm;或出现承压水涌水涌砂,发生坑外水位、地表、支撑轴力监测数据预警,地表快速沉降造成塌陷或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此时定义为第四级别,采取如下操作:步骤4.1、在地下连续墙(1)内侧,朝向地下连续墙(1)墙体内且正对漏水点(2)放置导流管(5),所述导流管(5)的外端位于所述连续墙外,用于将涌水由外端导出;在基坑内,且位于所述漏水点(2)下方,以所述地下连续墙(1)为一边筑设第一道围堰(16),绕于所述第一道围堰(16)外一周筑设第二道围堰(17);其中,所述第一道围堰(16)和第二道围堰(17)均高过漏水点的位置;导流管(5)贯穿穿过第一道围堰(16)和第二道围堰(17),端部位于所述第二道围堰(17)外;步骤4.2、在所述第一道围堰(16)与地下连续墙(1)间围成的第一空仓内填入碎石过滤材料(18),然后在第一空仓上部加装盖板(21),再在盖板(21)上用压盖材料(20)覆压;外拔导流管(5)使其脱离漏水点,涌水涌砂经过碎石过滤后再通过导流管(5)排出;步骤4.3、在所述第二道围堰(17)与地下连续墙(1)间围成的空仓内浇筑混凝土密封材料(19),与所述第一道围堰(16)、碎石过滤材料(18)及地下连续墙(1)内侧凝固;步骤4.4、导流管(5)的外末端设置有阀门(6),涌水导出后,关小或关闭阀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超震付仲润蒋永星王光辉林纯鹏赵宝华段清超罗会如宋妍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