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板组件及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14417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5: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隔板组件及制冷设备,隔板组件包括上隔板和下隔板,上隔板包括上壁和上侧壁,下隔板包括下壁和下侧壁;上侧壁与下侧壁相对平行设置且固定连接,上壁和下壁、以及上侧壁或下侧壁的内部合围出主腔体、外部侧面合围出用于连接内板的隔板凹槽和隔板凸起,上侧壁和下侧壁围出主进料口,主进料口用于向主腔体内填充保温件。保温件通过主进料口进入主腔体,可以使保温件不仅起到保温的作用,还起到固定连接内胆和隔板组件的作用,提高了连接的强度,继而可以使得安装于制冷设备上后拼缝更小,且长期使用稳定可靠,结构美观提高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费者的使用体验。费者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隔板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该隔板组件的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隔板组件不仅可以将制冷设备内的大空间分隔为成两个小空间,还可以在分隔的同时将两个空间分隔成不同的温度空间。目前的隔板组件的分隔痕迹明显,形成拼缝,尤其是在制冷设备出现热胀冷缩的问题后,拼缝还将增大,不够美观的同时甚至会影响日常使用,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隔板组件引起的拼缝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期使用拼缝都更小的隔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0004]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包括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包括上壁和上侧壁,所述下隔板包括下壁和下侧壁;所述上侧壁与所述下侧壁相对平行设置且固定连接,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以及所述上侧壁或所述下侧壁的内部合围出主腔体、外部侧面合围出用于连接内胆的隔板凹槽和隔板凸起,所述上侧壁和所述下侧壁围出主进料口,所述主进料口用于向所述主腔体内填充保温件。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隔板包括第一配接件,所述下隔板包括与所述第一配接件连接的第二配接件,所述第一配接件和所述第二配接件设置于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的交接处,所述第一配接件和所述第二配接件的配合限制所述保温件位于所述主腔体内。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配接件和所述第二配接件其一设置为配接槽,另一设置为嵌入所述配接槽的配接边。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接槽和所述配接边的至少部分结构环绕所述主腔体设置。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副隔板,所述上隔板具有上开口,所述下隔板具有下开口,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合围出贯穿所述上开口和所述下开口的容置空间,所述副隔板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封闭所述上开口和所述下开口;
[0009]所述配接槽和所述配接边的至少部分结构环绕所述容置空间设置。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进料口包括第一进料口和第三进料口,所述上侧壁和/或所述下侧壁包括围出所述第一进料口的延伸边、围出所述第三进料口的延伸壁,所述延伸边和所述延伸壁均嵌入内胆上的孔内。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前盖板,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合围出的所述主腔体前方具有前开口,所述前盖板封闭所述前开口。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合围出环所述前开口的环形
槽,所述前盖板包括用于插入所述环形槽内的环形挡圈,所述环形槽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挡圈。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加热模组,所述加热模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前盖板的后表面的前端加热件。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盖设于所述上隔板的上方,所述上隔板的上表面未被所述显示模组覆盖的上表面与显示模组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0015]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内胆、以及上述的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内胆。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隔板组件一方面通过上隔板和下隔板分开生产再组合的形式围出主腔体,可以使用强度更高的材料单独生产,上隔板和下隔板都可以设计制作成更复杂的结构,例如制作出隔板凹槽和隔板凸起,从而在后期与内胆的装配中更加稳固,避免了结构的变形,另一方面保温件通过主进料口进入主腔体,可以使保温件不仅起到保温的作用,还起到固定连接内胆和隔板组件的作用,提高了连接的强度,继而可以使得安装于制冷设备上后拼缝更小,且长期使用稳定可靠,结构美观提高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隔板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20]图4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主隔板和副隔板分离的其一视角的示意图;
[0021]图4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主隔板和副隔板分离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22]图5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副隔板的的其一视角爆炸示意图;
[0023]图5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副隔板的的另一视角爆炸示意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移除副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主隔板的剖视图;
[0026]图7b是图7a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上隔板和下隔板的剖视示意图;
[0028]图9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剖视示意图;
[0029]图9b是图9a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隔板组件、进料走线盖和进料盖的分离示意图;
[0031]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隔板组件的侧视图;
[0032]图12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料走线盖的其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2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料走线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3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料盖的其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3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料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6]其中,1000、制冷设备;100、隔板组件;10、主隔板;101、上开口;102、下开口;110、显示槽;120、主腔体;130、容置空间;140、前开口;1401、环形槽;150、照明槽;11、上隔板;
111、上壁;112、上侧壁;113、上延伸边;1131、第一进料口;1132、第一进线口;12、下隔板;121、下壁;1211、第三进料口;122、下侧壁;123、下延伸边;124、延伸壁;131、前盖板;1311、环形挡圈;132、加热模组;1321、前端加热电路;1322、前端加热件;133、照明盖;134、照明模组;14、显示模组;141、显示屏;151、配接边;152、配接槽;16、前端壁;17、隔板凸起;18、隔板凹槽;181、左隔板凹槽;182、后隔板凹槽;183、右隔板凹槽;19、台阶部;191、后配合部;20、副隔板;21、上盖板;210、集水槽;22、下盖板;221、前配合部;222、后卡合部;223、副进料口;23、冷藏加热件;24、封闭盖;25、副腔体;26、插接件腔体;27、密封层;200、内胆;201、内胆侧壁;202、内胆凸起;2021、左内胆凸起;2022、后内胆凸起;2023、右内胆凸起;2024、排水槽;2025、通孔;203、内胆凹槽;204、前内壁;205、门框;206、敞口;300、进料走线盖;310、第二进料口;320、第二进线口;321、封闭端子;330、第一卡勾;340、防溢槽;3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件包括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包括上壁和上侧壁,所述下隔板包括下壁和下侧壁;所述上侧壁与所述下侧壁相对平行设置且固定连接,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以及所述上侧壁或所述下侧壁的内部合围出主腔体、外部侧面合围出用于连接内胆的隔板凹槽和隔板凸起,所述上侧壁和所述下侧壁围出主进料口,所述主进料口用于向所述主腔体内填充保温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板包括第一配接件,所述下隔板包括与所述第一配接件连接的第二配接件,所述第一配接件和所述第二配接件设置于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的交接处,所述第一配接件和所述第二配接件的配合限制所述保温件位于所述主腔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接件和所述第二配接件其一设置为配接槽,另一设置为嵌入所述配接槽的配接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接槽和所述配接边的至少部分结构环绕所述主腔体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副隔板,所述上隔板具有上开口,所述下隔板具有下开口,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合围出贯穿所述上开口和所述下开口的容置空间,所述副隔板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封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宇刘敏王栋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