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1394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湿帘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湿帘结构包括多个湿帘片,相邻的两个湿帘片之间具有供气流经过的流动空间,多个湿帘片上均布置有流体;其中,多个湿帘片中的至少一个湿帘片上具有扰流部,扰流部设置在湿帘片的表面,以通过扰流部影响湿帘片上的流体的分布,从而干扰经过流动空间的气流的流动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湿帘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湿帘的水的蒸发率较低的问题。较低的问题。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湿帘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蒸发降温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湿帘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湿帘蒸发降温设备广泛应用于家庭、温室、畜禽舍、高温车间、影剧院等场所,如家用冷风扇、工业冷却塔等。与现有常用降温设备相比,湿帘蒸发降温设备具有成本低、能耗低、操作简单、运行可靠等诸多优点,因此很受消费者青睐。湿帘蒸发降温设备运行过程可简单地描述为:水泵将水抽到湿帘顶部的接水盒中,通过接水盒底部的下水孔淋到湿帘顶部,进而水在向下流动过程中在湿帘表面形成湿膜。风叶转动产生风压,热空气经过湿帘,加速湿膜蒸发,热空气的显热转化为潜热,干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的效果。
[0003]现有传统湿帘由多片植物纤维纸层粘接而成,每片纸层被加工成波纹带形状,整体看上去如同排列整齐的蜂窝。每层波纹带有着近似于正弦波形截面的流道,相邻层波纹带的流道彼此交叉重叠,构成一个个分别向上和向下的两个方向倾斜的通道,在通道内,空气和水可直接接触进行热湿交换。传统湿帘普遍存在蒸发效率较低的问题,进而影响制冷效果。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湿帘自身蜂窝结构的特点导致水和空气在通道内的传质传热效果较差。为解决该问题,专利号为CN215570907U的专利采用多层吸水纤维布作为湿帘基材,每层吸水纤维布来回折弯形成一组三角形截面流道,每组流道之间用吸水棉片隔开。基于吸水纤维布和吸水棉片的吸水性较强的特点,可有助于提升湿帘的蒸发效率,然而吸水纤维布和吸水棉片成本较高,强度较低,长时间使用容易塌陷、变形,且由于吸水纤维布和吸水棉片存在一定的厚度,若不及时干燥极易发霉,造成健康隐患,因此可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帘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湿帘的蒸发率较低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湿帘结构,包括:多个湿帘片,相邻的两个湿帘片之间具有供气流经过的流动空间,多个湿帘片上均布置有流体;其中,多个湿帘片中的至少一个湿帘片上具有扰流部,扰流部设置在湿帘片的表面,以通过扰流部影响湿帘片上的流体的分布,从而干扰经过流动空间的气流的流动状态。
[0006]进一步地,扰流部为设置在湿帘片上的通孔;和/或,扰流部为多个,多个扰流部相间隔地设置在湿帘片上;和/或,湿帘片的制作材质包括植物纤维纸、塑料以及金属。
[0007]进一步地,扰流部为圆形通孔,扰流部的内径的取值范围是1mm至4mm。
[0008]进一步地,各个扰流部均为圆形通孔,扰流部的内径为φ,相邻的两个扰流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其中,l=3φ。
[0009]进一步地,扰流部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孔,多个第一扰流孔沿第一预设方向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第一扰流孔排;多个第二扰流孔,多个第二扰流孔沿第一预设方向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第二扰流孔排;其中,第一扰流孔排与第二扰流孔排均为多个,多个第一扰流孔
排沿第二预设方向相间隔地布置,多个第二扰流孔排沿第二预设方向相间隔地布置,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孔排之间均设置有一个第二扰流孔排;第一预设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相互垂直地设置。
[0010]进一步地,第一扰流孔排中的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孔之间的距离为L,与第一扰流孔排相邻的第二扰流孔排中的第二扰流孔与第一扰流孔之间的最短距离为S;其中,L=S。
[0011]进一步地,第一扰流孔排中的第一扰流孔与相邻的第二扰流孔排中的距离最近的第二扰流孔之间的连线与第一预设方向的夹角为60
°

[0012]进一步地,扰流部为方形通孔;或者,扰流部为菱形通孔;或者,扰流部为三角形通孔;或者,扰流部为椭圆形通孔。
[0013]进一步地,多个湿帘片上均设置有波纹,波纹相间隔地设置,相邻的两个湿帘片上的波纹之间相互连接。
[0014]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湿帘片之间相互粘接;和/或,相邻的两个湿帘片中的一个湿帘片上的波纹的延伸方向与相邻的两个湿帘片中的另一个湿帘片上的波纹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

[0015]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湿帘结构包括多个湿帘片,相邻的两个湿帘片之间具有供气流经过的流动空间,多个湿帘片上均布置有流体;其中,多个湿帘片中的至少一个湿帘片上具有扰流部,扰流部设置在湿帘片的表面,以通过扰流部影响湿帘片上的流体的分布,从而干扰经过流动空间的气流的流动状态。采用上述设置,在湿帘片上设置扰流部,通过扰流部影响湿帘片上的流体的分布,能够增加湿帘片间的布液效果,从而干扰经过流动空间的气流的流动状态,增加气流和流体的湍流度,加强传质效果,这样,可以提升水的蒸发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湿帘的水的蒸发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湿帘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湿帘结构的湿帘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湿帘结构的湿帘片的主视图;
[0020]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湿帘结构的扰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湿帘结构的湿帘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示出了图5中的本专利技术的湿帘结构的湿帘片的主视图。
[00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4]1、湿帘片;11、波纹;2、扰流部;21、第一扰流孔;22、第二扰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6]本实施例的湿帘结构包括:多个湿帘片1,相邻的两个湿帘片1之间具有供气流经过的流动空间,多个湿帘片1上均布置有流体;其中,多个湿帘片1中的至少一个湿帘片1上
具有扰流部2,扰流部2设置在湿帘片1的表面,以通过扰流部2影响湿帘片1上的流体的分布,从而干扰经过流动空间的气流的流动状态。采用上述设置,在湿帘片1上设置扰流部2,通过扰流部2影响湿帘片1上的流体的分布,能够增加湿帘片1间的布液效果,从而干扰经过流动空间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增加气流和流体的湍流度,加强传质效果,这样,可以提升水的蒸发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湿帘的水的蒸发率较低的问题。
[002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湿帘片上的流体,其作用是主要为了给湿帘片1增湿,提高湿帘片1降温、除尘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流体选为水,在湿帘结构使用时,将水均匀地喷淋在湿帘片1上。
[0028]如图1所示,湿帘1由多片湿帘片1组成。
[0029]参见图1至图6,在本实施例的湿帘结构中,扰流部2为设置在湿帘片1上的通孔;和/或,扰流部2为多个,多个扰流部2相间隔地设置在湿帘片1上;和/或,湿帘片1的制作材质包括植物纤维纸、塑料以及金属。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湿帘片(1),相邻的两个所述湿帘片(1)之间具有供气流经过的流动空间,多个所述湿帘片(1)上均布置有流体;其中,多个所述湿帘片(1)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湿帘片(1)上具有扰流部(2),所述扰流部(2)设置在所述湿帘片(1)的表面,以通过所述扰流部(2)影响所述湿帘片(1)上的流体的分布,从而干扰经过所述流动空间的气流的流动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2)为设置在所述湿帘片(1)上的通孔;和/或,所述扰流部(2)为多个,多个所述扰流部(2)相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湿帘片(1)上;和/或,所述湿帘片(1)的制作材质包括植物纤维纸、塑料以及金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2)为圆形通孔,所述扰流部(2)的内径的取值范围是1mm至4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扰流部(2)均为圆形通孔,所述扰流部(2)的内径为φ,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部(2)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其中,l=3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2)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孔(21),多个所述第一扰流孔(21)沿第一预设方向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第一扰流孔排;多个第二扰流孔(22),多个所述第二扰流孔(22)沿第一预设方向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第二扰流孔排;其中,所述第一扰流孔排与所述第二扰流孔排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扰流孔排沿第二预设方向相间隔地布置,多个所述第二扰流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康桂毕然左双全杨亚鹏何应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