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136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除尘装置。该模块化除尘装置包括:进风主风道;多个导流支管,均连接在进风主风道上;多个分气部,设置在进风主风道内,且各分气部位于各导流支管的进风口处,分气部能够对流动至对应的导流支管处的含尘气体进行分气导流;以及多个过滤室,与多个导流支管对应设置,过滤室与对应的导流支管相连通,经分气部分气导流后的含尘气体通过导流支管进入各过滤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模块化除尘装置能够解决现有除尘装置在除尘过程中气流在出口管进口端出现局部打旋、负压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化除尘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烟气净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模块化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钾肥生产工艺所产生的精钾产品需要进行末端干燥处理,氯化钾的干燥主要采用滚筒干燥,通过天然气或者煤燃烧产生高温烟气与氯化钾直接接触,加热促使氯化钾脱水,但在氯化钾脱水的过程中,钾肥干燥所产生的的尾气含有大量氯化钾颗粒,且尾气中含有的微量氯化镁,滤袋极易吸潮板结,现有技术依据流量平均分配原则,风管一般采用管变径设计的方式,气流会在出口管进口端出现局部打旋、负压等,形成均压而不均流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除尘装置,能够解决现有除尘装置在除尘过程中气流在出口管进口端出现局部打旋、负压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块化除尘装置,包括:进风主风道;多个导流支管,均连接在进风主风道上;多个分气部,分气部设置在进风主风道内,且各分气部位于各导流支管的进风口处,分气部能够对流动至对应的导流支管处的含尘气体进行分气导流;以及多个过滤室,与多个导流支管对应设置,过滤室与对应的导流支管相连通,经分气部分气导流后的含尘气体通过导流支管进入各过滤室。
[0005]进一步地,分气部包括第一导流面、第二导流面以及第三导流面,第一导流面、第二导流面、第三导流面依次连接形成封闭结构,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之间的间距沿含尘气体的流动方向递增,且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沿含尘气体的流动方向逐渐向导流支管弯曲。
[0006]进一步地,第一导流面位于第二导流面远离导流支管的一侧,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为向着远离导流支管的方向凸出的弧面,第一导流面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二导流面的直径,第三导流面位于分气部的导流末端,第三导流面连接在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的导流末端之间,第三导流面为朝向导流支管凸出的弧面。
[0007]进一步地,第一导流面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面的第一端相交于第一交点,并形成尖端,且第一交点位于导流支管的中心线上。
[0008]进一步地,导流支管为方管或圆管,在经过导流支管中心轴线的横截面内,导流支管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导流支管的宽度或内径为A,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线段为第一线段,且第一线段到进风主风道底面的距离为(0.08~0.12)A,第一线段与导流支管中心轴线的交点为第一圆心,第二侧壁与进风主风道底面之间的交点为第二交点,第一圆心与第二交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导流面的半径,第一导流面的第二端与进风主风道底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1~0.3)A。
[0009]进一步地,第二导流面的圆心为第二圆心,第二圆心位于第一圆心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第二圆心与第一圆心之间的距离为(0.05~0.2)A,第二导流面的半径为第二圆心
到第一交点的距离。
[0010]进一步地,过滤室包括箱体、振动吊架和滤袋,振动吊架和滤袋设置在箱体内,滤袋安装在振动吊架上,振动吊架能够带动滤袋振动。
[0011]进一步地,过滤室还包括拉紧部和花板,拉紧部安装在振动吊架上,花板安装在箱体的底面上,滤袋的一端与拉紧部连接,滤袋的另一端与花板相连接。
[0012]进一步地,过滤室还包括两个检修门,两个检修门中的一个设置在箱体靠近振动吊架的一侧,两个检修门中的另一个设置在箱体靠近花板的一侧。
[0013]进一步地,多个过滤室相互独立,多个过滤室进行组装时,各过滤室之间存在间隙。
[0014]进一步地,模块化除尘装置还包括排风单元,排风单元包括主引风机、排风主风道和多个分支风管,主引风机安装在排风主风道上,多个过滤室通过多个分支风管与排风主风道连通。
[0015]进一步地,模块化除尘装置还包括底座,底座包括横梁和冷桥隔断,横梁能够对箱体进行支撑,冷桥隔断设置在箱体和横梁之间。
[0016]进一步地,模块化除尘装置还包括卸灰单元,卸灰单元包括卸灰螺旋,灰尘可通过卸灰螺旋排出。
[0017]进一步地,模块化除尘装置还包括反吹风单元,同温的洁净尾气通过反吹风单元送入各过滤室内进行反吹清灰。
[0018]进一步地,模块化除尘装置还包括多个图像获取单元,每个过滤室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图像获取单元。
[0019]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个分气部,多个分气部间隔设置在进风主风道内,并且位于各个导流支管的进风口处,含尘气体进入进风主风道内并沿着进风主风道流动,流动过程中含尘气体经过分气部,分气部能够将流经的含尘气体进行分流,使得一部分含尘气体能够继续沿着进风主风道的延伸方向流动,另一部分含尘气体则流入该分气部对应的导流支管内,并通过导流支管进入其对应的过滤室内,而沿着进风主风道继续流动的含尘气体会依次经过后续的分气部,进行多次分流,经过各分气部分流后的含尘气体依次流入对应的导流支管内,再由各导流支管流入各过滤室内。另外,分气部既能够对含尘气体进行分流还能够对含尘气体进行导向,经过导流支管进风口处的含尘气体能够顺着分气部流入导流支管内,避免含尘气体在导流支管的进风口处出现局部打旋和负压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模块化除尘装置的整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模块化除尘装置的过滤室模块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模块化除尘装置的进风主风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模块化除尘装置的进风主风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模块化除尘装置分气部示意图;
[0026]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模块化除尘装置进风道均压分流的气体流动状态
图;
[0027]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模块化除尘装置分气部的气体流动状态图;
[0028]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模块化除尘装置系统集成示意图;
[0029]图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正压反吸风工艺的装置示意图;
[0030]图10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正压反吹风工艺的装置示意图;
[0031]图1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负压反吸风工艺的装置示意图;以及
[0032]图1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负压反吹风工艺的装置示意图。
[003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4]10、底座;11、垫板;12、立柱;13、横梁;14、剪刀梁;15、冷桥隔断;20、过滤室;21、箱体;22、振动吊架;23、滤袋;24、拉紧部;25、花板;26、卡箍;27、检修门;30、进风主风道;31、分气部;32、导流支管;33、第一控制阀门;34、第一导流面;35、第二导流面;36、第三导流面;37、第一侧壁;38、第二侧壁;39、第一交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主风道(30);多个导流支管(32),均连接在所述进风主风道(30)上;多个分气部(31),设置在所述进风主风道(30)内,且各所述分气部(31)位于各所述导流支管(32)的进风口处,所述分气部(31)能够对流动至对应的所述导流支管(32)处的含尘气体(80)进行分气导流;以及多个过滤室(20),与多个所述导流支管(32)对应设置,所述过滤室(20)与对应的所述导流支管(32)相连通,经所述分气部(31)分气导流后的所述含尘气体(80)通过所述导流支管(32)进入各所述过滤室(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部(31)包括第一导流面(34)、第二导流面(35)以及第三导流面(36),所述第一导流面(34)、所述第二导流面(35)、所述第三导流面(36)依次连接形成封闭结构,所述第一导流面(34)和所述第二导流面(35)之间的间距沿所述含尘气体(80)的流动方向递增,且所述第一导流面(34)和所述第二导流面(35)沿所述含尘气体(80)的流动方向逐渐向所述导流支管(32)弯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34)位于所述第二导流面(35)远离所述导流支管(32)的一侧,所述第一导流面(34)和所述第二导流面(35)为向着远离所述导流支管(32)的方向凸出的弧面,所述第一导流面(34)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流面(35)的直径,所述第三导流面(36)位于所述分气部(31)的导流末端,所述第三导流面(36)连接在所述第一导流面(34)和所述第二导流面(35)的导流末端之间,所述第三导流面(36)为朝向所述导流支管(32)凸出的弧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3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面(35)的第一端相交于第一交点(39),并形成尖端,且所述第一交点(39)位于所述导流支管(32)的中心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支管(32)为方管或圆管,在经过所述导流支管中心轴线的横截面内,所述导流支管(32)包括第一侧壁(37)和第二侧壁(38),所述导流支管(32)的宽度或内径为A,位于所述第一侧壁(37)和第二侧壁(38)之间的线段为第一线段,且所述第一线段到所述进风主风道底面的距离为(0.08~0.12)A,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导流支管中心轴线的交点为第一圆心,所述第二侧壁(38)与所述进风主风道底面之间的交点为第二交点,所述第一圆心与所述第二交点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导流面(34)的半径,所述第一导流面(34)的第二端与所述进风主风道底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1~0.3)A。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块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面(3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红伟冯勇窦永钦张毅刚杨小山王韧崔国强陈芝俊张泽星毛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