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01154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包括:综合多种资料,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电关系、井震标定,确定沉积微相的类型;确定单井相解释和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优选对岩性敏感的地震属性,获取极限值,开展单井和平面互动解释,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对不同沉积微相单井和剖面构型进行表征;确定构型边界识别特征,完成构型单元二维边界精细刻画;以单井储层构型模型为硬数据,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将平面划界的结果及构型单元顶底界面地震解释结果建立初始储层构型模型;运用地层切片及人机交互技术对模型再处理,建立最终三维储层构型模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以概率体为约束,建立储层岩相和参数模型。和参数模型。和参数模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属于油气资源勘探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早期受勘探开发成本较高、工艺技术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深海勘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全球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待发现资源量巨大。据统计,全球深海待发现石油资源量超过300
×
108t,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超过34
×
10
12
m3,勘探开发潜力巨大(Walker R G ,1978;Weimer P 等,1991;Marcos Fette等,2009;殷树铮,2018;王陆新 等,2020)。随着深水油气勘探理论及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尤其高分辨三维地震资料和深海钻井平台等理论技术与工艺逐渐趋向成熟,深水沉积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Mann P 等,2007;熊浩浩 等,2014;肖彬,2014;张文彪 等,2016;张家烨,2018),深海已经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当今储层构型建模主要是利用多井模式拟合的思路,即利用测井信息,针对密井网区开展构型研究,其在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的开发油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受作业成本的限制,海上油气田即使到了开发中后期,仍多为稀井网区(平均井距1Km以上),常规的基于多井模式拟合的三维地质模型难以满足实际开发生产的需要。如何在稀井网区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成为一大难点。
[0003]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包括:综合多种资料,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电关系、井震标定,确定沉积微相的类型;确定单井相解释和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优选对岩性敏感的地震属性,获取极限值,开展单井和平面互动解释,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对不同沉积微相单井和剖面构型进行表征;确定构型边界识别特征,完成构型单元二维边界精细刻画;以单井储层构型模型为硬数据,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将平面划界的结果及构型单元顶底界面地震解释结果建立初始储层构型模型;运用地层切片及人机交互技术对模型再处理,建立最终三维储层构型模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以概率体为约束,建立储层岩相和参数模型。这一套基于地震储层构型研究的三维地质建模思路与方法对稀井网区油气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及油田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该方法包括:综合多种资料,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电关系、井震标定,确定沉积微相的类型;确定单井相解释和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优选对岩性敏感的地震属性,获取极限值,开展单井和平面互动解释,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对不同沉积微相单井和剖面构型进行表征;确定构型边界识别特征,完成构型单元二维边界精细刻画;以单井储层构型模型为硬数据,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将平面划界的结果及构型单元顶底界面
地震解释结果建立初始储层构型模型;运用地层切片及人机交互技术对模型再处理,建立最终三维储层构型模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以概率体为约束,建立储层岩相和参数模型。
[0005]为实现以上技术效果,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建立高分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步骤S2:以岩心描述结果为基础,通过岩电关系、井震标定,确定沉积微相的类型及特征;步骤S3:结合不同方向井震联合剖面,确定单井相解释和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剖面展布特征;步骤S4:选择对岩性敏感的地震属性,获取对应岩性的敏感属性极限值,进行截断处理得到沉积体大致宏观形态,开展单井和平面的互动解释,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分布位置;步骤S5:对不同沉积微相单井构型、剖面构型进行表征;步骤S6:确定构型边界识别特征,开展基于井震联合的单井

剖面

平面的互动表征,按照各构型单元的几何配置关系将构型单元边界进行联结,完成构型单元二维边界精细刻画;步骤S7: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初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步骤S8:对初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再处理,建立既考虑储层构型单元平面划界又考虑储层构型单元垂向演化的最终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步骤S9:在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控制下,以岩相概率体为约束,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建立三维储层岩相及参数模型。
[0006]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建立高分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的具体方法为:综合地质、测井、地震及动态资料,通过精细对比,建立高分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000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精细对比的方法,具体包括标志层法、邻井对比法、地层等厚度对比法,对比原则包括等时对比、分级控制、模式指导、三维闭合。
[000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5中以沉积模式为指导,对不同沉积微相单井构型、剖面构型进行表征。
[0009]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6中,确定构型边界识别特征包括侧向发生相变、砂体高程差、地震振幅发生变化及砂体厚度变化。
[001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7中,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以单井储层构型模型为硬数据,将储层构型表征平面划界的结果及构型单元顶底界面地震解释结果,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初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
[0011]进一步的,运用地层切片技术开展沉积演化研究,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对初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再处理。
[001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9中序贯指示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应用指示克里金算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估计,由周围已知数据点的值去估算任意未知点的值。
[00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9中,储层参数模型包括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油饱和度模型。
[001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9中,储层参数模型包括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
度模型。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受作业成本的限制,海上油气田多为稀井网区,常规的基于多井模式拟合的三维地质模型难以满足实际开发生产的需要,在稀井网区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成为一大难点。针对稀井网区,传统的方法往往是以单井储层构型模型为基础,在构型表征“平面划界”结果的指导下,将已追踪的构型单元界面插值为层面直接嵌入三维构造模型中,并采用确定性建模(人工赋值)的方法构建初始构型模型,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称之为“假3D”构型模型,之所以称之为“假3D”构型模型,是由于此构型模型仅考虑构型单元“平面划界”的结果,在构型单元边界处发生突变,而在三维空间上构型单元垂向无变化,所建模型仅符合井孔信息(硬数据),对于井间构型单元展布不符合地质模式的认识。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沉积微相
ꢀ“
平面相”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井震模式拟合”的储层构型研究,将同一沉积微相单元进一步细化为不同期次储层构型单元,在构型单元边界识别的基础上,引入“地震沉积学”的概念,运用“地层切片”的技术,开展储层构型单元垂向演化研究,并以沉积演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建立高分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步骤S2:以岩心描述结果为基础,通过岩电关系、井震标定,确定沉积微相的类型及特征;步骤S3:结合不同方向井震联合剖面,确定单井相解释和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剖面展布特征;步骤S4:选择对岩性敏感的地震属性,获取对应岩性的敏感属性极限值,进行截断处理得到沉积体大致宏观形态,开展单井和平面的互动解释,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分布位置;步骤S5:对不同沉积微相单井构型、剖面构型进行表征;步骤S6:确定构型边界识别特征,开展基于井震联合的单井

剖面

平面的互动表征,按照各构型单元的几何配置关系将构型单元边界进行联结,完成构型单元二维边界精细刻画;步骤S7: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初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步骤S8:对初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再处理,建立既考虑储层构型单元平面划界又考虑储层构型单元垂向演化的最终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步骤S9:在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控制下,以岩相概率体为约束,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建立三维储层岩相及参数模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建立高分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的具体方法为:综合地质、测井、地震及动态资料,通过精细对比,建立高分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上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精细对比的方法,具体包括标志层法、邻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修权李江寒李洁仪易驰赵晨肖陈静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