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理信息智能采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0105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理信息智能采集装置,包括第一移动轮,第一移动轮左右两侧设置两个第二移动轮,第一移动轮固定在第一固定架上,第一固定架固定在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支撑杆固定在第一固定箱上,第一固定箱固定在第二固定箱上,第二固定箱上侧设置支撑板,支撑板上固定采集箱,采集箱上侧中部固定固定杆,固定杆上设置采集板,通过第一移动轮将装置移动到需要进行信息采集的区域,当地势不平整时,第一移动轮将受到的冲击传导到第二移动轮,当冲击增大时,第三支撑杆将缓冲传导到连接板,通过连接板保持装置整体的重心稳定,防止损坏采集箱和采集板。采集板。采集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理信息智能采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理信息
,尤其涉及一种地理信息智能采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地球表面的,地理位置信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地理信息的采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们便开始开发出许多计算机信息系统,然而这些系统的完善需要操作员,对需要精确测量的地区进行实地勘测,现有的采集装置,往往是现有的移动装置加上采集设备,没有有效消除在采集设备在移动过程中,出现颠簸路况,对数据产生的影响,造成数据误差,需要进行后期处理,或者进行重新采集数据,浪费时间,现有的装置在进行设计时,不考虑采集装置的特殊性,遇到颠簸也无法保证装置整体的重心稳定,因此设计一种新的采集装置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一种地理信息智能采集装置。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理信息智能采集装置,包括第一移动轮,第一移动轮左右两侧设置两个第二移动轮,第一移动轮固定在第一固定架上,第一固定架上侧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上,第一支撑杆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内设置第二弹簧,第二连接管上部套在第一连接管内,第二弹簧上部进入第一连接管,第二弹簧上端固定第二移动板,第二移动板与第一连接管顶板之间设置第一气囊,第二移动轮固定在第二固定架上,第二固定架包括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内设置第三弹簧,第三连接管上部套在第四连接管内,第三弹簧上部进入第四连接管,第三弹簧上端固定第三移动板,第三移动板与第四连接管顶板之间设置第二气囊,第一气囊两侧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二气囊连通,第一连接管穿过第一固定箱底板,第三连接管穿过第一固定箱底板,第一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上端进入第一固定箱内,第一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上端固定第一移动板,第一移动板上侧固定第三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左右两侧设置第一弹簧,第三支撑杆进入第二固定箱内,第三支撑杆包括第五连接管和第六连接管,第五连接管内设置第四弹簧,第四弹簧上端固定第四移动板,第四移动板设置在第六连接管内,第五连接管套在第六连接管内,第四移动板与第六连接管顶板之间设置第三气囊,前侧两个第三气囊通过第二气管连通,第六连接管两侧设置两个第五弹簧,第二固定箱底板中部固定支撑架,支撑架上端通过转轴转动设置滑槽,滑槽内设置连接杆,连接杆两侧设置第三移动轮,连接杆固定在连接块上,滑槽两侧设置连接板,连接块上端固定在支撑板底部,支撑板上固定采集箱,采集箱上侧中部固定固定杆,固定杆上设置采集板。
[0005]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轮设置四个,第二移动轮设置八个。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上端固定第一固定箱顶板上,第一弹簧下端固定在第一移
动板上。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五弹簧下端固定在第二固定箱底板上,第五弹簧上端固定在连接板下侧。
[0008]优选的,所述四个第一固定箱固定在第二固定箱上。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块外设置缓冲片,缓冲片固定在第二固定箱上。
[0010]本专利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通过第一移动轮对装置进行移动,当道路不平时,左侧第一移动轮受到向上的冲击时,第二连接管带动第二弹簧收缩,第二移动板向上挤压第一气囊,第一气囊内的空气通过第一气管进入第二气囊,第二气囊扩张将第三移动板向下挤压,第三移动板使第三弹簧和第三连接管向下移动,使第二移动轮同时对装置整体进行缓冲,当遇到更大的冲击时,第一移动板向上移动,第一弹簧对冲击进行再次削弱,然后第五连接管向上移动,第四弹簧压缩同时第四移动板向上挤压第三气囊,第三气囊使气体通过第二气管进入另外一侧的第三气囊内,另外一侧的第三气囊扩张,使连接板绕转轴转动,连接块通过第三移动轮带动支撑板,使装置整体重心向左移动,防止装置因重心变动,出现侧翻,当冲击消失时,第五弹簧使连接板恢复原位,保证采集箱的安全,在装置受到比较小的冲击时,第一固定箱对冲击进行缓冲,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当冲击变大,通过调整整体的重心,使装置快速恢复,保证装置的安全,可以使数据收集更加高效、安全。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整体装置结构图;图2是第一固定箱内部结构图;图3是第二固定箱内部结构图;图4是滑槽内部结构图。
[0012]图中标号1、第一移动轮;2、第一固定架;3、第一支撑杆;4、第二移动轮;5、第二固定架;6、第二支撑杆;7、第一固定箱;8、第二固定箱;9、支撑板;10、采集箱;11、采集板;12、固定杆;13、第三支撑杆;14、第一弹簧;15、第一移动板;16、第一气囊;17、第一连接管;18、第二移动板;19、第二弹簧;20、第二连接管;21、第三弹簧;22、第三连接管;23、第四连接管;24、第三移动板;25、第二气囊;26、第一气管;27、连接板;29、缓冲片;30、连接块;31、滑槽;32、第三气囊;33、第四移动板;34、第四弹簧;35、第五连接管;36、第六连接管;37、第五弹簧;38、第二气管;39、支撑架;40、转轴;41、连接杆;42、第三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

4所示,一种地理信息智能采集装置,包括第一移动轮1,第一移动轮1左右两侧设置两个第二移动轮4,第一移动轮1设置四个,第二移动轮4设置八个,第一移动轮1固定在第一固定架2上,第一固定架2上侧固定在第一支撑杆3上,第一支撑杆3包括第一连接管17和第二连接管20,第二连接管20内设置第二弹簧19,第二连接管20上部套在第一连接管17内,第二弹簧19上部进入第一连接管17,第二弹簧19上端固定第二移动板18,第二移动板18与第一连接管17顶板之间设置第一气囊16,第二移动轮4固定在第二固定架5上,第二固定架5包括第三连接管22和第四连接管23,第三
连接管22内设置第三弹簧21,第三连接管22上部套在第四连接管23内,第三弹簧21上部进入第四连接管23,第三弹簧21上端固定第三移动板24,第三移动板24与第四连接管23顶板之间设置第二气囊25,第一气囊16两侧通过第一气管26与第二气囊25连通,第一连接管17穿过第一固定箱7底板,四个第一固定箱7固定在第二固定箱8上,第三连接管22穿过第一固定箱7底板,第一连接管17和第三连接管22上端进入第一固定箱7内,第一连接管17和第三连接管22上端固定第一移动板15,第一移动板15上侧固定第三支撑杆13,第三支撑杆13左右两侧设置第一弹簧14,第一弹簧14上端固定第一固定箱7顶板上,第一弹簧14下端固定在第一移动板15上,第三支撑杆13进入第二固定箱8内,第三支撑杆13包括第五连接管35和第六连接管36,第五连接管35内设置第四弹簧34,第四弹簧34上端固定第四移动板33,第四移动板33设置在第六连接管36内,第五连接管35套在第六连接管36内,第四移动板33与第六连接管36顶板之间设置第三气囊32,前侧两个第三气囊32通过第二气管38连通,第六连接管36两侧设置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理信息智能采集装置,包括第一移动轮,其特征在于:第一移动轮左右两侧设置两个第二移动轮,第一移动轮固定在第一固定架上,第一固定架上侧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上,第一支撑杆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内设置第二弹簧,第二连接管上部套在第一连接管内,第二弹簧上部进入第一连接管,第二弹簧上端固定第二移动板,第二移动板与第一连接管顶板之间设置第一气囊,第二移动轮固定在第二固定架上,第二固定架包括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内设置第三弹簧,第三连接管上部套在第四连接管内,第三弹簧上部进入第四连接管,第三弹簧上端固定第三移动板,第三移动板与第四连接管顶板之间设置第二气囊,第一气囊两侧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二气囊连通,第一连接管穿过在第一固定箱底板,第三连接管穿过第一固定箱底板,第一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上端进入第一固定箱内,第一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上端固定第一移动板,第一移动板上侧固定第三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左右两侧设置第一弹簧,第三支撑杆进入第二固定箱内,第三支撑杆包括第五连接管和第六连接管,第五连接管内设置第四弹簧,第四弹簧上端固定第四移动板,第四移动板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国陆宁刘伟堂田琴赵闯
申请(专利权)人:商丘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