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695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此模具包含第一模具、第二模具、框体模具与止挡模具。框体模具设置于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之间,且止挡模具设置于第一模具与框体模具之间。框体模具定义出围绕空间,其中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的凸出部凸伸至此围绕空间中。止挡模具抵靠第一模具与框体模具。借由替换止挡模具,此模具可便利地制得相应厚度的碳纤维复合板材,而适用于各种应用范畴。而适用于各种应用范畴。而适用于各种应用范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


[0001]本技术有关一种模具,特别是提供一种可制得多种厚度规格的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满足各种应用的要求,材料科学的研究蓬勃发展。然而,随着应用的极致发展,材料性质的要求也越趋严苛。据此,掺混多种材料,以结合各材料特性的复合材料极力地被发展。其中,由于碳纤维材料具有质轻与良好的机械性质(如强度与模数等),故常用来作为复合材料的补强材。
[0003]复合材料一般利用模压成型来制作,其中基于精度的要求,所使用的模具较佳为金属模具。随着应用端的要求(如载重、支撑及/或推引等应用需求)变化,研发阶段的组件的构型设计常须频繁改变。然而,金属模具的制备须耗费大量的经费与时间成本,故在尚未确认所设计的构型是否可满足需求前,研发人员不敢贸然制备所需的模具,而影响研发。
[0004]有鉴于此,亟须提供一种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以改进现有模具无法适用以制作不同尺寸规格的碳纤维复合板材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技术的一态样是在提供一种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其借由设置止挡模具,以适用于可制作各种厚度规格的碳纤维复合板材。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态样,提出一种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此模具用以制作碳纤维复合板材,且此模具包含第一模具、第二模具、框体模具与复数个止挡模具。第一模具具有凸缘与第一凸出部,而第二模具具有第二凸出部。框体模具设置于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之间,且框体模具定义出围绕空间,其中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为凸伸至此围绕空间中,且第一凸出部的表面及第二凸出部的表面贴合框体模具的内壁。此些止挡模具设置于第一模具与框体模具之间,其中止挡模具抵靠凸缘与框体模具的顶面。前述的第一模具、第二模具与框体模具定义出模压空间,且此模压空间配置以容纳至少一碳纤维预浸材料。
[0007]依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前述第一凸出部的凸伸距离与第二凸出部的凸伸距离的总和等于框体模具的高度。
[0008]依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前述的止挡模具为等高的。
[0009]依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前述止挡模具的高度小于第一凸出部的凸伸距离。
[0010]依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前述的框体模具具有流道,且框体模具的内壁设有至少一引流口,其中此流道连通该至少一引流口。
[0011]依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以前述框体模具的底面为基准,流道低于每一个引流口。
[0012]依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前述框体模具的外壁设有至少一排液口,且流道
连通每一个排液口。
[0013]依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前述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树脂含量小于至少一碳纤维预浸材料的总树脂含量,且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树脂流出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
[0014]依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前述的框体模具为方框。
[0015]依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前述碳纤维复合板材的精度小于4%,且基于碳纤维复合板材的体积为100体积百分比,碳纤维复合板材的纤维含量为53体积百分比至63体积百分比。
[0016]应用本技术的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其设置止挡模具于顶模具与框体模具之间,而可使所制得碳纤维复合板材的厚度相应于止挡模具的高度,故可符合后端应用的规格要求。其次,框体模具可具有流道,而可容纳热压工艺时被挤出的多余树脂材料,进而有助于碳纤维与树脂基材的结合性,因此提升所制得碳纤维复合板材的物理性质与机械强度。其中,借由流道的设置,多余树脂材料的挤出不会影响碳纤维的顺向性,而可维持碳纤维对于树脂基材的补强效果,故所制得的碳纤维复合板材具有良好的性质。据此,本技术的模具可有效地减少模具开发费用、缩短模具开发时程,且可加快研发速度。
附图说明
[0017]为了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其优点有更完整的理解,现请参照以下的说明并配合相应的附图。必须强调的是,各种特征并非依比例描绘且仅为了图解目的。相关附图内容说明如下。
[0018]图1A绘示依照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1B绘示依照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的爆炸示意图。
[0020]图1C绘示沿着图1A的剖切线A

A'剖切的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仔细讨论本技术实施例的制造和使用。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提供许多可应用的创作概念,其可实施于各式各样的特定内容中。所讨论的特定实施例仅供说明,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2]请同时参照图1A至图1C,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的立体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的爆炸示意图,且图1C绘示沿着图1A的剖切线A

A'剖切的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的剖视示意图。本技术的模具100包含顶模具110、底模具130、框体模具120与复数个止挡模具140。
[0023]顶模具110具有凸缘110a与凸出部111,且底模具130具有凸缘130a与凸出部131。本技术所称的顶模具110与底模具130仅为了清楚描述才加以区别,但两者实质未有显著差异,在一些实施例中,两者可互相替换设置。顶模具110的凸出部111具有凸伸距离H1,其中所述的凸伸距离H1由凸缘110a的底面起算。相同地,底模具130的凸出部131具有凸伸距离H3。
[0024]框体模具120设置于顶模具110与底模具130之间,且框体模具120由多个框条所组成,其中此些框条可定义出框体模具120的围绕空间120c。于本技术中,顶模具110与底
模具130的凸出部111与131可凸伸至围绕空间120c中,且凸出部111与131的侧表面均贴合框体模具120的内壁121。框体模具120具有高度H2,且前述凸伸距离H1与凸伸距离H3的总和相等于框体模具120的高度H2。
[0025]请参照图1C。框体模具120的内部可具有流道125,且内壁121可设有至少一引流口123,其中引流口123可借由流道127连接流道125。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模具100的工艺条件,流道127的形式不以图1C所绘示的构型为限,其仅须连接引流口123与流道125即可。为达到较佳的引流效果,流道125沿着框体模具120的框条设置,且每个框条中的流道125彼此连接。其次,当底模具130的凸出部131凸伸至围绕空间120c时,引流口123的高度不低于凸出部131的顶表面(即引流口123的侧表面不遮挡引流口123)。另外,以框体模具120的底表面120b作为基准,流道125不高于每一个引流口123,且流道125较佳为低于引流口123。
[0026]虽然本技术的附图未绘出,惟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模具120的外壁可选择性地设有至少一排液口,且相同于引流口123,排液口分别借由如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配置以制作该碳纤维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该模具包含:第一模具,具有凸缘与第一凸出部;第二模具,具有第二凸出部;框体模具,设于该第一模具与该第二模具之间,该框体模具定义出围绕空间,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为凸伸至该围绕空间中,且该第一凸出部的表面及该第二凸出部的表面贴合该框体模具的内壁;以及复数个止挡模具,设于该第一模具与该框体模具之间,其中该些止挡模具抵靠该凸缘与该框体模具的顶面,且其中该第一模具、该第二模具与该框体模具定义出模压空间,且该模压空间配置以容纳至少一碳纤维预浸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板材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凸出部的凸伸距离与该第二凸出部的凸伸距离的总和等于该框体模具的高度。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志轩周建旭黄龙田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