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程茂华专利>正文

一种电容器结构及其接线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290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容器接线端子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容器结构及其接线端子,包括电容器主体,电容器主体正面活动安装有套筒,电容器主体内部活动安装有插接口,插接口一端为矩形设置,套筒套设在插接口外侧,插接口内部上下两侧开设有第一移动槽,插接口内部还开设有与第一移动槽相邻的第二移动槽。则转杆旋转的同时,就能利用转板驱使第一缓冲杆与第二缓冲杆在第一移动槽与第二移动槽内克服弹簧的力移动,将线路插入插接口内部后,再让第一缓冲杆与第二缓冲杆复位时,线路就能在其作用下形成S状,当有外部力拉扯时,会优先驱使第一缓冲杆与第二缓冲杆压缩弹簧移动,从而达到拉扯线路时缓冲的效果,从而避免电容器产生故障。从而避免电容器产生故障。从而避免电容器产生故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容器结构及其接线端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容器接线端子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容器结构及其接线端子。

技术介绍

[0002]固态电容全称为固态铝质电解电容,它与普通电容最大差别在于采用了不同的介电材料,液态铝电容介电材料为电解液,而固态电容的介电材料则为导电性高分子。
[0003]因为较大的电容器接线比较复杂,而且接线必须要保证安全,现有的接线端子,大多是将电线简单的缠绕,然后进行螺栓固定,使得线路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较多,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发生故障,并且现有的线路在面对意外拉扯时缺少缓冲结构,使得只能让线路本身承受全部力,导致不是线路断裂就是电容器位移,这些都会导致故障的发生,进而影响电容器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种电容器结构及其接线端子,该装置可对线路与接线头进行全方位夹持提高固定效果的同时,避免裸露的线路暴露在空气中,同时能对线路在拉扯时进行缓冲避免发生故障。
[0005]一种电容器结构,包括电容器主体,所述电容器主体正面活动安装有套筒,所述电容器主体内部活动安装有插接口,所述插接口一端为矩形设置,所述套筒套设在插接口外侧,所述插接口内部上下两侧开设有第一移动槽,所述插接口内部还开设有与第一移动槽相邻的第二移动槽,所述第一移动槽与第二移动槽为平行状设置,所述插接口内部活动安装有第一缓冲杆,所述第一缓冲杆为垂直在插接口内设置,所述第一缓冲杆上下两端贯穿插接口内的第一移动槽,所述第一移动槽内侧设置有与第一缓冲杆相连接的弹簧,所述插接口内部活动安装有与第一缓冲杆相邻的第二缓冲杆,所述第二缓冲杆上下两端贯穿第二移动槽,所述第二移动槽内设置有与第二缓冲杆相连接的弹簧,所述插接口上下两侧活动安装有转杆,所述转杆外侧固定连接有转板,所述套筒内部与转杆对应的上下两侧开设有第一驱动槽与第二驱动槽,所述转杆一端穿入第一驱动槽内部,所述转杆穿入第一驱动槽的一端设置有锥齿轮,所述第一驱动槽内部一侧设置有可与转杆上锥齿轮咬合的轮齿。
[0006]作为优选的,所述转杆设置在第一移动槽与第二移动槽的间隔处,所述转板为弧形设置,且在转杆外侧共设置有两个,所述转板与第一缓冲杆与第二缓冲杆相接触。
[0007]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杆设置第一移动槽内的右端,所述位第二缓冲杆设置在第二移动槽内的左端。
[0008]作为优选的,所述插接口下侧的转杆与上侧为相同结构设置,所述第二驱动槽内部与第一驱动槽内部轮齿位置对称的另一侧也设置有轮齿。
[0009]一种电容器接线端子,包括电容器主体,所述电容器主体正面活动安装有套筒,所述电容器主体内部安装有插接口,所述电容器主体内部设置有穿入插接口内部的接线,所述插接口一端外侧活动安装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一端设置有穿出插接口内部的连接杆,
所述套筒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环,所述驱动环设置在连接杆外侧,所述驱动环内侧设置有顶块。
[0010]作为优选的,所述夹持板共设置有多个且等距设置在插接口内侧,所述夹持板为弧形设置,所述夹持板内侧设置有绝缘层。
[0011]作为优选的,所述夹持板一侧连接有弹簧,所述顶块为倾斜弧形设置,所述顶块等距设置在驱动环内侧。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电容器主体正面活动安装有套筒,电容器主体内部活动安装有插接口,插接口一端为矩形设置,套筒套设在插接口外侧,则能让在插接线路前旋转套筒,再通过插接口上下两侧活动安装有转杆,转杆外侧固定连接有转板,套筒内部与转杆对应的上下两侧开设有第一驱动槽与第二驱动槽,则能利用转杆一端穿入第一驱动槽内部,转杆穿入第一驱动槽的一端设置有锥齿轮,第一驱动槽内部一侧设置有可与转杆上锥齿轮咬合的轮齿,插接口下侧的转杆与上侧为相同结构设置,第二驱动槽内部与第一驱动槽内部轮齿位置对称的另一侧也设置有轮齿,使得在套筒旋转后就能让转杆在第一驱动槽与第二驱动槽内侧轮齿的作用下向同方向转动,其中通过插接口内部上下两侧开设有第一移动槽与第二移动槽,第一缓冲杆设置第一移动槽内的右端,位第二缓冲杆设置在第二移动槽内的左端,则转杆旋转的同时,就能利用转板驱使第一缓冲杆与第二缓冲杆在第一移动槽与第二移动槽内克服弹簧的力移动,将线路插入插接口内部后,再让第一缓冲杆与第二缓冲杆复位时,线路就能在其作用下形成S状,当有外部力拉扯时,会优先驱使第一缓冲杆与第二缓冲杆压缩弹簧移动,从而达到拉扯线路时缓冲的效果,从而避免电容器产生故障。
[0013]2.通过电容器主体内部设置有穿入插接口内部的接线,插接口一端外侧活动安装有夹持板,夹持板一端设置有穿出插接口内部的连接杆,套筒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环,驱动环设置在连接杆外侧,驱动环内侧设置有顶块,则当转筒完成驱使第一缓冲杆与第二缓冲杆的移动后,能进行反方向旋转,使得利用夹持板一侧连接有弹簧,顶块为倾斜弧形设置,顶块等距设置在驱动环内侧,让顶块与连接杆接触,从而达到驱使连接杆与夹持板向插接口内部移动的效果。
[0014]3.通过夹持板共设置有多个且等距设置在插接口内侧,夹持板为弧形设置,夹持板内侧设置有绝缘层,使得套筒在驱使缓冲杆移动后还能驱使夹持板向内移动后,就能从全方位将接线与外部线路夹紧在一起,从而能提固定效果的同时能够避免线路暴露在空气中。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容器主体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容器主体俯视透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A出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B出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插接口正面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转板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驱动环立体图。
[0016]图1

7中:1

电容器主体、2

套筒、3

插接口、4

第一缓冲杆、5

第二缓冲杆、6

接线、7

驱动环、8

顶块、9

夹持板、10

第一移动槽、11

转杆、12

转板、13

第一驱动槽、14

第二驱动槽、15

第二移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请参阅图1至7,一种电容器结构及其接线端子平面结构示意图以及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一种电容器结构,包括电容器主体1,电容器主体1正面活动安装有套筒2,电容器主体1内部活动安装有插接口3,插接口3一端为矩形设置,套筒2套设在插接口3外侧,插接口3内部上下两侧开设有第一移动槽10,插接口3内部还开设有与第一移动槽10相邻的第二移动槽15,第一移动槽10与第二移动槽15为平行状设置,插接口3内部活动安装有第一缓冲杆4,第一缓冲杆4为垂直在插接口3内设置,第一缓冲杆4上下两端贯穿插接口4内的第一移动槽10,第一移动槽10内侧设置有与第一缓冲杆4相连接的弹簧,插接口3内部活动安装有与第一缓冲杆4相邻的第二缓冲杆5,第二缓冲杆5上下两端贯穿第二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器结构,包括电容器主体(1)、转筒(2)、插接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主体(1)正面设置有可旋转的转轴(2),所述插接口(3)套设在转筒(2)内部,所述插接口(3)内部设置有可横向移动的第一缓冲杆(4)与第二缓冲杆(5),所述插接口(3)内部两侧设置有供第一缓冲杆(4)与第二缓冲杆(5)移动的第一移动槽(10)与第二移动槽(15),所述第一移动槽(10)与第二移动槽(15)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插接口(3)上下两侧设置有转杆(11),所述转杆(11)外侧连接有转板(12),所述转筒(2)内侧开设有第一驱动槽(13)与第二驱动槽(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杆(4)为垂直在插接口(3)内设置,所述第一缓冲杆(4)上下两端贯穿插接口(4)内的第一移动槽(10),所述第二缓冲杆(5)上下两端贯穿第二移动槽(15),所述第一缓冲杆(4)设置第一移动槽(10)内的右端,所述位第二缓冲杆(5)设置在第二移动槽(15)内的左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11)设置在第一移动槽(10)与第二移动槽(15)的间隔处,所述转板(12)为弧形设置。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茂华
申请(专利权)人:程茂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