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冷却过滤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984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真空冷却过滤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真空罐体,所述真空罐体内部被竖直设置的竖板分隔成至少两组腔室,所述腔室内横向设置开设有通孔的分隔板,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体逐次流经每组所述腔室并最终从所述出气口排出,所述腔室内的气体呈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垂直流动,所述竖板内部固定有吊板,所述吊板将所述竖板内部分隔为相互连通的进液腔和出液腔,所述冷却液喷射腔内部顶端固定有环形隔板,所述环形隔板的底部开设有漏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延长罐体内部气体流通路径的同时,延长气体在罐体内部停留时间,配合内冷式冷却、呈环形绕壁瀑布式喷射向真空罐体外部罐壁的外冷式冷却,提高冷却效果。提高冷却效果。提高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冷却过滤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真空冷却过滤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真空冷却过滤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真空冷却过滤设备是通过真空环境,将进入罐体内部的气体进行冷却降温、排除废渣废液后,再排出罐体,达到冷却过滤的效果;其中,现有的真空冷却过滤设备采取的冷却降温方式主要是通过延长气体流动通道,再配合外部冷却液与管壁接触来实现对罐体内部气体降温,并且对使用后的冷却液进行回收,通过冷冻机组、冷凝器以及冷凝水箱进行循环冷却,但是,在上述冷却过程中,首先我们都知道,在加压的情况下,气体进入真空罐体内部,如果通道流畅,那么气体相对流动速度是较快的,则气体很快会排出罐体内部,此时由于气体停留的时间短,尽管流动通道延长,仍然会降低外部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因此不仅仅需要延长气体流动通道,还得尽可能延长气体在罐体内停留的时间,如此便可以提高冷却液的效果;
[0003]同时,现有的罐体外部冷却方式采用的是冷却液向冷却腔内注入冷却液,使得冷却液直接与罐体外壁接触,并未采用盘管式冷却结构,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冷却液直接与罐体外壁接触,提高对罐体外壁的冷却效果,虽然上述方式可以保证冷却液直接与罐体外壁接触,但是由于罐体外壁呈圆柱形,而冷却液仅仅从一端注入,这就导致冷却液与罐体外壁的接触面积小,导致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并未完全发挥作用,间接地导致每次对罐体内部气体的冷却效果再次降低;
[0004]与此同时,现有的仅仅采用外壁被冷却液包裹降温的方式,使得冷却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不能采用内外同时冷却的方式,对罐体内部气体进行冷却,进一步使得装置冷却效果较差;
[0005]同时,现有的真空冷却过滤设备对气体进行废渣排除的方式,是采用内部过滤的方式,此时的过滤结构一般处于罐体底端,因此导致每次使用一段时间后,都需要对内部的过滤板进行拆卸清理或者更换,这就需要将罐体拆开,然后将具有一定重量的活动连接过滤板的盖体取出,较为费力,取出后送到对应场所进行清理或更换,然后再将新的整体重新装上并密封固定,然后才能再次使用,较为麻烦不便,并且频繁的打开罐体,会导致罐体密封件的老化受损,不能采用外部过滤的方式,只需要更换废渣收集滤芯即可,不需要频繁的去打开罐体,相对操作更加简单便捷,省时省力,也避免密封件的老化受损,因此亟需一种真空冷却过滤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真空冷却过滤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真空冷却过滤设备冷却效果较低,且需要频繁打开罐体,将处于罐体内部底端的废渣收集结构取出,然后经过清理更换后再安装进行使用,较为费力、麻烦不便,同时易导致罐体密封件受损、老化的问题。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真空冷却过滤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内侧包裹带有进气口、出气口和废液排放口的真空罐体,所述真空罐体内部被竖直设置的竖板分隔成至少两组腔室,所述腔室内横向设置开设有通孔的分隔板,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体逐次流经每组所述腔室并最终从所述出气口排出,所述腔室内的气体呈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垂直流动,流动的所述气体与所述分隔板撞击后经所述通孔流出,所述竖板内部固定有吊板,所述吊板将所述竖板内部分隔为相互连通的进液腔和出液腔,所述进液腔顶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出液腔的顶部设置有出液口;
[0009]所述保温层和所述真空罐体之间设置有冷却液喷射腔,所述冷却液喷射腔顶部的一侧开设有冷却液进液口,所述冷却液喷射腔底部的一侧开设有冷却液出液口,所述冷却液喷射腔内部顶端固定有环形隔板,所述环形隔板的底部开设有使冷却液呈环形绕壁瀑布式喷射向所述真空罐体罐壁的漏孔;
[0010]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通过抽水管相互连通的冷却水箱和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上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液喷射腔的冷却液进液口相连通的第一排水管,所述循环泵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液腔顶部的进液口相连通的第二排水管;所述出液腔顶部的出液口设置有第二回收管,所述冷却液喷射腔的冷却液出液口设置有第一回收管;所述第二回收管与冷凝器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收管与所述冷凝器相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通过连接管与所述冷却水箱相连通;
[0011]所述出气口与气体入口活动连接,所述气体入口设置在外置横躺式的真空过滤器端部,所述真空过滤器的另一端设置有气体出口。
[0012]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腔室设置有两组,位于所述吊板左侧的第一腔室与所述进气口相连通,位于所述吊板右侧的第二腔室与所述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内部的所述气体流向设置为第一流通路径,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的所述气体流向设置为第二流通路径,所述第二腔室内部的所述气体流向设置为第三流通路径。
[0013]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竖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空腔,所述吊板竖向固定在所述空腔内部中间位置处,所述吊板底部与所述空腔内部底端之间存在方便冷却液流通的间隙。
[0014]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呈奇数设置的所述分隔板上的所述通孔位置、数量以及大小相同,呈偶数设置的所述分隔板上的所述通孔位置、数量以及大小相同,呈奇数设置的所述通孔与呈偶数设置的所述通孔错开分布。
[0015]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漏孔设置为向所述真空罐体罐壁一侧的倾斜状。
[0016]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循环泵的端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和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相连通;所述冷凝器的进液端设置有进液总管,所述第二回收管和所述第一回收管与所述进液总管相连通。
[0017]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位于所述进液总管下方的所述壳体内部安装有冷冻机组,所述冷冻机组与所述冷却水箱之间通过连接管道连接。
[0018]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真空过滤器内设置有废渣收集层,所述废渣收集层的两端与所述真空过滤器之间通过带有密封胶圈的螺栓固定连接。
[00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20]本专利技术通过竖板、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分隔板、通孔、第一流通路径、第二流通路径和第三流通路径的设计,使得气体经进气口进入后,撞击到分隔板上,然后经通孔沿着第一流通路径流动,然后经第二流通路径、第三流通路径流动,最终从出气口排出,通过上述方式,不仅仅延长了气体的流通路径,同时还对气体进行阻隔,延长气体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部停留的时间;
[0021]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冷却水箱、循环泵、抽水管、出水管、固定板、吊板、进液腔、第二排水管、出液腔、第二回收管、进液总管、冷凝器、连接管的设计,可以将冷却水箱内的冷却液注入进液腔内,然后充满出液腔,此时通过内冷式的方式,对固定板以及分隔板进行冷却,使得真空罐体内部温度降低,实现内冷;
[0022]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冷却水箱、循环泵、抽水管、出水管、第一排水管、冷却液喷射腔、环形隔板、漏孔、第一回收管、进液总管、冷凝器、连接管的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冷却过滤设备,包括壳体(1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上设置有保温层(120),所述保温层(120)内侧包裹带有进气口(141)、出气口(149)和废液排放口(190)的真空罐体(140),所述真空罐体(140)内部被竖直设置的竖板分隔成至少两组腔室,所述腔室内横向设置开设有通孔(145)的分隔板(144),从所述进气口(141)进入的气体逐次流经每组所述腔室并最终从所述出气口(149)排出,所述腔室内的气体呈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垂直流动,流动的所述气体与所述分隔板(144)撞击后经所述通孔(145)流出,所述竖板内部固定有吊板(220),所述吊板(220)将所述竖板内部分隔为相互连通的进液腔(230)和出液腔(240),所述进液腔(230)顶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出液腔(240)的顶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保温层(120)和所述真空罐体(140)之间设置有冷却液喷射腔(130),所述冷却液喷射腔(130)顶部的一侧开设有冷却液进液口,所述冷却液喷射腔(130)底部的一侧开设有冷却液出液口,所述冷却液喷射腔(130)内部顶端固定有环形隔板(131),所述环形隔板(131)的底部开设有使冷却液呈环形绕壁瀑布式喷射向所述真空罐体(140)罐壁的漏孔(132);所述壳体(110)内部设置有通过抽水管(161)相互连通的冷却水箱(150)和循环泵(160);所述循环泵(160)上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液喷射腔(130)的冷却液进液口相连通的第一排水管(163),所述循环泵(160)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液腔(230)顶部的进液口相连通的第二排水管(164);所述出液腔(240)顶部的出液口设置有第二回收管(174),所述冷却液喷射腔(130)的冷却液出液口设置有第一回收管(173);所述第二回收管(174)与冷凝器(170)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收管(173)与所述冷凝器(170)相连通,所述冷凝器(170)的另一端通过连接管(172)与所述冷却水箱(150)相连通;所述出气口(149)与气体入口(311)活动连接,所述气体入口(311)设置在外置横躺式的真空过滤器(310)端部,所述真空过滤器(310)的另一端设置有气体出口(3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冷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毅许焯迪
申请(专利权)人:托拜克真空技术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