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886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1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属于电致变色领域。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基底;第一容纳槽在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第三容纳槽重叠,且第一容纳槽和第三容纳槽连通形成第一凹槽;第二容纳槽在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第三容纳槽重叠,第二容纳槽和第三容纳槽连通形成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宽度和第二凹槽的宽度均为a,任意相邻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在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为b,且0<a+b≤100mm。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为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提供弯折的空间余量,以大大减小或避免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产生褶皱,提高产品的美观性。观性。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0001]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是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
[0003]现有的电致变色膜片能够弯曲,以匹配曲面等场景的使用需求。但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例如车辆的天窗玻璃中,不仅需要电致变色膜片单面弯曲,还需要双面或多面弯曲,由此导致电致变色膜片很容易出现褶皱,尤其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容易出现较多褶皱,不仅在外观上难以被用户接受,还会导致用户在视觉上的体验感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0005]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边缘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边缘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边缘设有两个以上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容纳槽重叠,且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连通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容纳槽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容纳槽重叠,且所述第二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连通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交错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均为a,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为b,其中,所述a和所述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0<a+b≤100mm。
[0006]在本申请的一方面中,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开设交错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以使电致变色膜片在弯曲的过程中,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为电致变色膜片提供弯折所需的空间余量,以大大减小或避免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产生褶皱,从而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并且,通过进一步限定凹槽宽度a和凹槽间距b之和满足特定的范围,可以起到增加电致变色膜片边缘在同一单位长度内的凹槽数量的效果,从而提升褶皱缓解的效果,以进一步减少或避免电致变色膜片产生褶皱,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感。
[000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分别为多个,以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和多个所述第二凹槽。由此,通过多个凹槽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多个凹槽暴露导电基底的多个导电表面,通过多个导电表面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连接,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电传导速率;另一方面,多个凹槽可以为电致变色膜片提供更多的弯折所需的空间余量,以进一步提升褶皱缓解的效果,进一步减少
或避免电致变色膜片产生褶皱。
[0008]可选地,所述b的范围为,0<b≤30mm;优选地,所述b的范围为,2mm≤b≤30mm。通常情况下,凹槽间距区域即为电致变色膜片的导电基底、电致变色层等未被切割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出现褶皱的几率更大,且褶皱程度更加严重,当凹槽间距b的取值过大时,电致变色膜片的褶皱更加明显或严重;而凹槽区域对应会暴露导电基底的导电表面,例如第一凹槽可以暴露第二导电基底的导电表面,第二凹槽可以暴露第一导电基底的导电表面,因此,当凹槽之间的间距b取值过小时,容易导致两侧导电表面的电连接,从而形成短路。由此,通过限定凹槽间距b的范围,一方面可以避免电致变色膜片形成短路,提升膜片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控制凹槽间距b的范围,在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单位长度内,实现增加凹槽宽度或增加凹槽数量的效果,进一步提升褶皱缓解的效果,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和用户的观感体验。
[0009]可选地,所述a的范围为,10mm≤a≤40mm;进一步地,所述a的范围为,10mm≤a≤40mm,且所述b的范围为,3mm≤b≤30mm。由此,通过进一步限定凹槽宽度a的范围,以及凹槽间距b的范围,在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单位长度内,可以进一步实现增加凹槽数量的效果,从而提升褶皱缓解的效果,以进一步减少或避免电致变色膜片产生褶皱,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感。
[0010]可选地,所述a和所述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20mm≤a+b≤40mm;进一步地,所述a的范围为,10mm≤a≤20mm,且所述b的范围为,10mm≤b≤20mm。由此,通过进一步限缩凹槽宽度a和凹槽间距b之和满足的范围,可以使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同一单位长度内,凹槽数量得到进一步增加,从而为电致变色膜片提供更多的、且分布更加均匀的弯曲所需的空间余量,进一步确保褶皱缓解的效果,以进一步减少或避免电致变色膜片产生褶皱,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感;并且,通过进一步同时限定凹槽a和间距b的宽度,可以进一步确保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单位长度内凹槽的数量更多,及凹槽的分布更加均匀,以进一步提升褶皱缓解的效果。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中至少之一的厚度不小于120μm;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厚度均不小于120μm;更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中至少之一的厚度不小于150μ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厚度均不小于150μm。由此,通过使导电基底的厚度值满足特定大小,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电致变色膜片的褶皱缓解效果,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均为h,其中,0<h≤100mm;优选地,所述h的范围为,20mm≤h≤80mm。通常情况下,凹槽的深度过小,其暴露的导电基底的导电表面较少,不利于导电基底上的导电引出;凹槽的深度过大,被切割去除的电致变色层越宽,使得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区域变窄;因此,将凹槽的深度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既能保证有足够的导电表面便于导电引出,又能保证电致变色膜片具有足够宽的变色区域,提升膜片的实用面积。
[0013]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沿第一方向的拱高为H1,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沿第二方向的拱高为H2,其中,所述H1与所述H2之乘积满足以下关系式:H1×
H2≤2500mm2;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分别平行于
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在一些应用场景下,电致变色膜片可能发生多个方向的弯曲,例如两个方向的弯曲使电致变色膜片形成双曲面结构,例如沿第一方向上弯曲形成拱高H1,沿第二方向上弯曲形成拱高H2,通过限定两个方向的拱高乘积在特定范围内,尤其是进一步限定两个方向互相垂直的情况下,可以更进一步地提升褶皱缓解的效果,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包括层叠的第一基底层和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层叠在所述第一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包括层叠的第二基底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层叠在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边缘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边缘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边缘设有两个以上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容纳槽重叠,且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连通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容纳槽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容纳槽重叠,且所述第二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连通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交错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均为a,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电致变色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为b,其中,所述a和所述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0<a+b≤10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b的范围为,0<b≤3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b的范围为,2mm≤b≤3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a的范围为,10mm≤a≤40mm,且所述b的范围为,3mm≤b≤3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巍舒
申请(专利权)人: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